神經癥患者(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的患病因素中,有兩個主要的方面。 1. 成長環境中父母本身的焦慮性格特征和苛刻的要求導致 有的家庭中母親會經常焦慮,一遇到事情就坐立不安,非常焦慮。這樣的生活環境也會讓孩子感覺緊張不安,沒有安全感。還有的父親會比較嚴厲,要求比較嚴格。 如果稍有一點達不到他的要求,就可能會動怒,大發脾氣。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性格安靜乖巧,溫煦,處處配合和妥協。 2. 自身性格中的“疑病素質”和“高敏感特質”以及“完美主義”的特點導致 他們會對自己身體的過度關注和緊張。同時對頭腦中產生的各種想法和身體的感覺能夠細微地捕捉到。但是心里又認為人不應該有負面情緒,不應該表達憤怒,不應該在別人面前表現不好的一面,要維護自己完美無缺的樣子。 于是這些人本來就有的情緒和七情六欲就被壓抑和偽裝了起來,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內耗和思想矛盾。 例如:由于害怕別人看到自己不好,不完美的樣子,從而不敢正視別人的眼睛。當自己越不想要什么的時候,越會變成什么樣子。于是慢慢就發展成了余光恐懼癥或者社交恐懼癥。 當糾纏在自己的各種想法中,同時這些想法又存在著對抗和拉扯時,就沒有精力去注意到外面的真實世界到底發生了什么。真實的對方到底是怎么想的。也許別人并沒有在意你的言行舉止,一切只是你在內心上演的一出出心理大戲,并把它們當真了而已。開始可能只是不太敢和人過多地說話,后來隨著癥狀的加重,發展到不敢看對方的眼睛。 當發現一個行為、感覺、念頭異常之后,就想要排除它壓制它。但是這樣做主觀上并不會奏效,反而會使它得到強化。經過反復的思想矛盾和精神沖突的交互作用,最終形成癥狀,被固著下來。 此時大量的精力都耗費在了癥狀上,例如,反復洗手,反復關煤氣等等。覺得其它事情都已經不重要了。只有把強迫癥狀治好了,才能好好地去生活,一切才會真正好起來。覺得活著就是為了擺脫癥狀。 因此,這時我們需要警惕,一旦形成了這樣的認知,那么后面在為了消除癥狀而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因為這時是抱著要消除它的念頭而做的行為。消除的本身就包含對抗和拒絕。說明我們對自己的癥狀是不接納的,是抗拒的。因此,越抗拒癥狀反而會越加重。 強迫癥形成的關鍵就是因為我們無法接納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不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因此對它排斥和抗拒造成的反強迫,才使癥狀越來越固化。 當我們停止了強迫動作之后,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就會釋放出來。因此,能否直面這些恐懼和不安,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關鍵。 我們要從真實的內心出發。實事求是,放過自己,包容自己。同時對于無法包容自己,接納自己,先做到承認和接納。不要逼迫自己一開始就完全接納自己的一切。接納不是去欣賞它喜歡它,就只是如實地看到它,不評判,不思考,不糾結。 正是因為以前對自己的苛刻和不接納自己的缺點,才導致神經癥的發生。因此要先認識到內心的思想矛盾和虛偽,能夠真正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和失控的內心。 人的改變不是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而是循序漸進,點滴發生的。 當我們不再排斥自己認為不好的地方,能接納它們時,內在就沒有了沖突。而那些你感覺到的不安和恐懼也是無常的,是遵循自然法則,是會消失的。因此不用再去刻意消除它。就讓它如四季輪回般來來去去,不增不減。 當我們無法意識到內心深處的動機和沖突時,就會被慣性模式或性格牽著走,無法覺察。當被主觀感受牽著走時,內心會本能地掙扎和控制。 例如:開始我們的本心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這是人類正常的需求。我們要尊重自己內心本來的愿望和想法,而不是從另一方面通過決不讓自己表現緊張等來實現。因為自己不愿意承認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關愛。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這時我們的心是不確定的。 強迫癥的療愈過程其實也是自我內在心性的一個提升過程,在認知上會有新的看法和感悟,整個人的認知水平也會有一個大的提升。因為它的痊愈過程就是一個身心淬煉的過程,沒有不費力就痊愈的,都要付出努力。 當我們能夠坦蕩做自己時,就不再需要掩蓋什么,掩飾什么。自然不需要把精力放在遮掩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的地方了。 每一個焦慮癥、強迫癥治愈的人都是勇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