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廟宇遍天下 五洲無處不焚香”,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世界上一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3萬多座,今天所說的這座關帝廟是“關廟之祖”“武廟之冠”。那么關羽又是如何從一個歷史人物成為中詠千秋的文化典范的呢?關帝廟為何能遍布全球呢?這座關帝廟又為什么被稱為武廟之冠呢? 引言說到關羽,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關公文化”也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重要組成部分。 關帝廟又叫老爺廟,關羽在國人心中是忠勇的化身,儒釋道三家對關羽也都有加封:佛教為“迦藍菩薩”,在道教為“武圣帝” ,在儒教為“關專圣帝”。關羽去世后,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時期,尊為“武圣”,與“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名列“五虎上將”之首,使用青龍偃月刀。所以中華大地上的關帝廟不計其數,而其中最大最著名的就是解州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位于山西省運城市的解州,解州也是關羽的故鄉。解州關帝廟始建于隋開皇九年,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海內外最大的關帝廟,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筑群。 ![]() 結義園
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關帝廟結義園中的第一組建筑“結義亭” ![]() 結義亭原名“三義閣”面闊進深均為五間,單檐卷棚頂。
據說在過去,這個結義亭是供奉著劉、關、張三個人結義的的神像,三個人當時都是雙手而拱的,而劉備的正對面就是關帝廟的主廟區,主廟區有一尊關公帝王像,形成了劉備好像正在拜關公一樣,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州官言如泗覺得這有違君臣之禮,所以就把三神像撤走,刻了一塊結義石碑保存在里面。 ![]()
這座石碑上有線刻圖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故事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訴說當年劉備關羽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故事,起初張飛因為誤拿了自己井中的豬肉,與關羽在街頭扭打,劉備經過順勢將兩人拉開,張飛認為不打不相識,便邀請兩人在街頭立棍結拜,成為兄弟后,關羽張飛二人常被酒肉款待,而劉備卻一毛不拔,長此以往,關羽張飛想除掉劉備,他們將草席鋪在井口之上。而劉備坐上去卻穩如泰山,關羽認為此人日后必定大富大貴,于是三人又再次結拜,一天,劉備邀請關羽張飛二人到家里,發現劉備家里家徒四壁,地上卻擺著幾個麻袋,張飛打開麻袋一看,原本裝黃土的袋子竟然全是金元寶,后來三人以兄弟齊心,黃土變金,打天下也不難,于是在桃園里正式結拜,劉備為大哥,關羽老二,張飛則為三弟。這便是桃園三結義。 ![]() 桃園三結義中的“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誓愿也成為關公一生忠誠履行的責任和信念,不論順境逆境從未動搖過忠誠二字。
![]() 這塊石頭高度是2.4米,和關公的真實身高比較接近,《三國演義》記載,關公身高九尺,九尺換算到現在是2.07米,外觀看起來比較像關公,所以老百姓還傳說這是關老爺靈魂的化身。 在石頭上方四個字“弎分砥柱”弎分就是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砥柱是中流砥柱,關公是蜀國政權中的中流砥柱。
![]() 修建于明朝天啟年間。這座亭的作用是供養官員還有信徒朝拜關公在這里休息的地方。 ![]() 現在里面有一根雕的關公像,這尊像是關公側身騎馬的一個形象,這個關公像是運城銀鷹珠寶店捐贈過來的,所闡述含義為“馬到成功”
![]() 這座牌坊是明朝萬歷年間修建的,具今有400多年的歷史。 關帝廟主廟區解州關帝廟沿襲了中國自古以來所奉行的“前朝后寢”的宮殿格局。主要由結義園、廟區和寢宮三個部分組成。 穿過結義園便是關帝廟的主廟區。自端門依次是稚門、午門、文經門、武緯門、東西華門、便樓、御書樓、崇寧殿等建筑。雖說體量比較小。但是這些建筑的位置和門額都是只有皇家宮闕所獨有的,整個關帝廟的現存布局都是我國最高等級的帝宮式建筑群,這些建筑也盡顯關公的帝王身份。
![]() 這只獅子上有一個長長的耳朵,據說是為紀念關公的赤兔馬而鑄造成的。
![]() 這三根鐵柱子名為“擋柱”是當年雍正皇帝御賜給關帝廟的。 這三根柱子的作用是提醒過去的文武百官:文官路經此地必須下轎;武官要下馬。老百姓官它叫下馬樁。
端門是關帝祖廟的正南門,重建于明朝嘉靖年間,是一座古樸宏偉的磚結構宮門,門楣正中鐫刻著“關帝廟” 三個大字,端門造型古樸比例協調堪稱是明代磚構文物中的佳作。 ![]()
![]() 稚門在過去發生過一次火災,是清代關緒年間的建筑。 屋頂用黃色和綠色的琉璃瓦片相接,正脊兩側為龍王的兒子:鴟吻因為鴟吻喜歡好高騖遠,所以一般鴟吻都在屋頂上面。 頂正中燒制的是一座亭臺樓閣,老百姓稱其為“神仙的仙閣”兩邊分別有一個大象駝寶瓶和麒麟駝寶瓶,代表當時國泰民安,象征天下太平的意思。 ![]() 稚門在古代平時是不打開的,只有皇帝來了才會打開,是專供帝王出入的。
![]() 關帝廟中所設午門,就是說關公享受皇帝般的待遇。
在主廟區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崇寧殿。崇寧殿是北宋崇寧三年宋徽宗封關羽為崇寧真君而得名。 ![]() 崇寧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是雙昂五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特別是大殿四周回廊有雕龍石柱26根,這也更加凸顯了崇寧殿身份的尊貴,大殿在懸掛有清乾隆皇帝手書的橫匾“神勇”檐下還有咸豐皇帝所寫的“萬世人極”的匾額。殿內神龕精致華麗,龕上匾額“義炳乾坤”是康熙御筆。 龕中關帝身著帝王正裝,左右侍童端立,龕前有文臣侍后,兩廂設施齊全,活脫脫一副君王辦公上朝的情景。 ![]() 如果說從《三國演義》中走出的關于僅僅是一位忠義之士,那么以他為主角演繹的故事卻將他一步步推向神明的位置,為什么這么說呢? 大概從南北朝開始,關羽漸漸從歷史中超脫出來,他逐步成為了“忠信義勇”的道德楷模和傳統文化的典范。 在宋朝時期,宋徽宗、高宗、孝宗皇帝先后六次加封關公,使關公由“忠惠公”升級為“崇寧真君” “武安英濟王”這是一次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加封。 寢宮繞過崇寧殿,便是關帝廟的最后一部分“寢宮” 在寢宮前有一座“氣肅千秋”的牌坊,這座牌坊是中軸線上最大的牌坊,穿過這座牌坊便來到了關帝廟的最后一組建筑“春秋樓”,在春秋樓左右兩側建有刀樓和印樓。 刀樓建于乾隆27年,里面放著關羽所用的“青龍偃月刀”。 ![]() 與刀樓對稱的印樓,印樓放有“漢壽亭侯印”。 ![]() 寢宮的主建筑是春秋樓,春秋樓建于明萬歷年間,是關帝廟中最高的建筑:琉璃瓦頂,層層斗拱,婁雕飛龍,遍布華彩,采用懸梁倒柱的方式使廊柱看起來就像懸浮在空中,精美絕倫。 春秋樓又名麟經閣,因為《春秋》又名《麟經》關羽自幼喜讀《春秋》所以就將這座樓的名字命名為麟經閣。 ![]() 進入春秋樓,樓內設有神龕,龕內有關羽頭挽頭巾手捋長髯的金身坐像。關羽塑像面相豐滿端莊正規鼓腹大肚呈現出一副溫和而剛毅的神態。 ![]() 在神龕之上還有慈禧太后賜予關公的“威靈鎮疊”的牌匾。 ![]() 結尾關羽作為忠義仁勇的化身,他受到了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的推崇和敬仰,千百年來不斷被歷代皇帝敕封,皇帝的青睞也使關公搖身一變從庶民的神轉而成為國家祭祀的最高神,以開封為起點,大大小小的關帝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種建設到元代時候已經發展到“郡國,州縣,鄉邑皆有廟”的地步。 雖然關帝廟有很多,但是解州關帝廟為最大。因為關公是解州鎮唱常平村人,所以這座廟宇又被稱為“武廟之冠”,近代,隨著華僑的漂洋過海,信仰關公的習俗也被帶到了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廟,就有對關公的信仰和與播。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世界上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3萬多座,僅日本和馬來西亞就有關帝廟1000多座。 關公是一個相當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之所以能成為“武財神”獲得商界的普遍認同和信任,不僅僅在于關公在民間信仰體系中三教共尊,更在于關公精神中一直堅守并傳承下來的忠義誠信坦誠堅毅的品格。 關羽的一生征戰南北,提起關公人盡皆知,張口就來:姓關名羽字云長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譜寫了一生忠義信勇的壯烈之歌。千百年的傳承,人們對關公的崇拜也已經演繹成為一種文化,形成了一種精神,關公文化也成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