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菜作為全國八大菜系之一,匯聚了福建八閩大地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也展示了閩地靠山臨海地域特色孕育出的飲食文化。作為一個福建人,這20道被大力宣傳推廣的精選閩菜,你都吃過哪幾道呢? 1、 佛跳墻 “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閩菜佛跳墻的命名源自這句詩。相傳,清朝同治光緒年間,聚春園的創始人鄭春發在布政史家中當衙廚,佛跳墻是其在求教于當時一位官員夫人,并在用料上加以改進,使用荷葉密封,炭火煨制,使得菜肴更加葷香可口。后來他開辦菜館后,便推出此道菜,頗受當時高官富商、文人墨客的爭相嘗鮮。佛跳墻成為當時官場商紳宴請的必備佳肴,聲名遠揚。 2、 雞湯氽海蚌 雞湯氽海蚌極致凸顯福建地域特色,福建烹湯菜的典型,使用海蚌、雞肉為主料。鮮活的海蚌氽以滾熱的雞湯而成,成菜后,色澤潔白透明,蚌肉清鮮脆嫩。以牛肉、豬里脊肉等輔料制作而成的山海美食。海蚌是我國海產品中的珍品,肉質脆嫩,白色透明,蚌殼呈三角形。殼很薄,僅在淡咸水交匯處的海水細沙中生長,以長樂漳港所產的質量最佳。 3、 十八娘紅荔枝肉 荔枝肉是福州、莆田家喻戶曉的一道百年歷史傳統名菜,形似荔枝,色如荔枝,味有荔枝,甜中微酸、酸中有咸、荔香盈腮,肉韻雋溢。相傳是唐玄宗的妃子梅妃,多才多藝、深得圣寵,她來自莆田,其隨帶的廚師為解她思鄉之愁,徹夜揣測,做出了這道貌似荔枝的溜肉段,方使梅妃喜上眉梢,胃口大開。后來這道菜便得以流傳,成為福州、莆田一帶的名菜。 4、 榕城南煎肝 南煎肝是一道傳統閩菜,閩菜工藝對食材的加工烹制,既講究火候精確,保持原料的質地與口感,又力求做到菜肴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南煎肝是對閩菜烹調技藝的經典之作。地道火候的南煎肝擁有粉嫩的觸感和醬汁濃郁的味覺沖擊。稍厚片的豬肝融合多種調料在旺火中速烹,一氣呵成,豬肝質地嫩脆,一點腥膻都沒有,不喜豬肝腥味的人都會愛上這道菜。 5、 淡糟香螺片 閩菜中獨具特色的名菜,要使海螺類的菜肴脆嫩鮮香,對制作工藝及刀工火候要求極高。使用福州特色的糟汁,施以細膩的刀工、精湛的烹調技巧,使象牙黃的螺片淡映著朝霞殷紅,飽滿且挺似花舒展。質脆鮮爽,糟香馨香淳美。閩菜宗師強木根出神入化烹煮技藝,蒙上眼睛可能通過嫻熟的滾刀法和神奇觸感,能迅速、精確被譽為“中華烹飪一絕”。 6、 同安封肉 這是一道廈門乃至閩南地區的傳統手工特色肉菜,方方正正的封肉紅亮鮮香,寓意美好。當地人辦喜事、建新房等都少不了“封肉”。相傳此菜是為紀念王審知被敕封為“閩王”而創制的食品。四四方方的大塊豬肉配上香菇、蝦米、板栗等佐料,用黃巾包裹,形如大印,下鍋蒸熟,食時肉香撲鼻。四方形封肉恰似封王的大印,包裹的黃布則猶如束印黃綾,布包為“封”,封者,“敕封”也,所以“封肉”因此得名。 7、 閩南姜母鴨 史料記載,姜母鴨是商代名醫吳仲所創,原是宮廷御膳,后流傳民間,成為風靡閩南、臺灣及東南亞等地的一道滋補佳品。原料以正番鴨為主,加上老姜,既可去腥還可提鮮,味道鮮香,具有補脾健胃,祛寒活血等養身功效,最適冬季進補。 8、 桂花蟹肉 泉州的桂花蟹肉,活蟹肉及輔料、調味品加入雞蛋液,攪勻后上鍋炒熟,炒熟的雞蛋可以將蟹肉及冬筍絲等配菜包裹住。成品色澤黃艷,鮮嫩可口,形似朵朵桂花,吃了此道菜便會覺得其他菜色食之乏味。 9、 沙茶獅子頭 沙茶獅子頭是一道極具東南亞風味的菜品,扎實肉丸配上濃香的沙茶中,不禁令人胃口大開,多吃兩碗飯。沙茶是東南亞的一種特色調味品,盛行于福建、廣東等地,色澤淡褐,呈糊醬狀,具有大蒜、洋蔥、花生米等特殊的復合香味、蝦米和生抽的復合鮮咸味,以及輕微的甜、辣味。沙茶獅子頭也是閩南的一道特色菜,獅子頭就是丸子的一種,由五花肉搭配豬腦加荸薺、蔥等做成。此菜軟嫩甜滑、香辣爽口,口感軟糯,健康營養。 10、香蕉蝦棗 此菜的主原料是鮮蝦和香蕉。香蕉是漳州六大名果之一,富含多種維生素,將鮮蝦仁拍打成泥,包入香蕉,裹上蛋液,再包裹面包糠下鍋炸熟即可。當香蕉味與蝦融為一體,味道鮮美,別具一格。 11、竹香南日鮑 媽祖飲食文化是媽祖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媽祖宴菜自問世以來,享譽海內外,受到廣大臺胞、僑胞的喜愛,成為祖國豐富多彩的菜譜中的一朵絢麗奇葩。南日鮑是莆田南日鎮海域的特產,鮑魚體肥殼艷,味道鮮美獨特。加上蛋的裝飾,用元寶造型器皿裝盤。鮑”諧音“保”,“元寶”諧音“永保”。蛋代表平安、喜慶。寓意媽祖永遠保佑普天下大眾“家庭和睦、生活和美”。菜品口感鮮嫩,口味鮮美、獨特,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含鐵、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12、莆仙燜豆腐 莆仙地區盛產黃豆,加鹽鹵做成的豆腐營養豐富、香味濃厚、細嫩好吃。莆仙燜豆腐將豆腐與瘦肉、香菇、蝦米、蟶干、鮮海蠣、胡蘿卜、洋蔥等各種配料共同燜制而成。菜品松松軟軟,爽口不膩,其色紅、黃、綠、白,令人賞心悅目,其味清清淡淡,鮮美異常。 13、原味河田雞 原味河田雞是福建省的漢族客家名菜,選用產于長汀河田鎮的“中國名雞”河田雞加客家米酒烹制,皮黃脆、肉嫩白、味香。以香、脆、爽、嫩、滑和易脫骨而深受贊譽,為汀州自古以來之名特優佳肴,其雞頭、雞爪、雞翅尖更是下酒好料,俗有“一個雞頭七杯酒,一對雞爪喝一壺”之說。這是長汀年節喜慶宴席中的一道菜,也是海內外人士到長汀必品嘗的一道菜,正所謂“沒吃河田雞,不算到長汀”。 14、客家生魚片 生魚片是寧化客家美食族群的奇葩。廚師取2到3斤的山塘草魚,用快刀在三五分鐘之內把魚肉片成薄片,就是生魚片,沾上醬油和芥末食用。客家生魚片使用的雖然是普通的草魚,但是因為食材的土、刀法的獨特和快捷,吃法的深厚傳統,成菜鮮美脆嫩、妙不可言。此外,生魚片還有清肝解毒的作用,在寧化享有美名,是招待外地嘉賓的美食。 15、大黃魚吐銀絲 大黃魚吐銀絲造型獨特,猶如金龍吐絲,意趣盎然。它采用產自寧德三都澳,大網箱深海養殖的大黃魚。大黃魚,俗稱黃瓜魚,肉質細膩、鮮嫩可口、味美且刺少,中醫認為大黃魚有和胃止血、益腎補虛、益氣填精的功效,用以婦女產后體虛,有良好療效。一盤鮮香四溢的大黃魚吐銀絲,外酥里嫩、甜酸味濃。 16、 春生堂酒燜老鵝 鵝,古稱雁鵝,肉質醇香。鵝食百草,生長期短,體大肉豐,肉質較鴨肉老韌,宜于燜、炒、蒸、燉、熬、煎、鹵,并宜燒、烤、熏、漬。中醫認為,其肉味甘、性平,有益氣補虛、和胃止渴之效。春生堂酒燜老鵝是借深山老姜及春生堂酒的特點,祛風除濕、強筋骨、益氣補虛,成菜味道酒香濃郁,肉質香醇鮮嫩,堪稱滋補佳品。 17、蜜汁建蓮 建蓮,產于福建省建寧縣。建寧縣有中國白蓮之鄉的美稱,其種蓮歷史悠久,遠在五代時期就有相關記載,歷史上建蓮被譽為“蓮中極品”。建蓮外觀粒大飽滿圓潤潔白、色如凝脂,具有補脾、養心益腎、壯陽、固精等功效。蜜汁建蓮成菜造型獨特,晶瑩剔透,香糯可口。 18、武夷筍燕 相傳清朝的八王爺前往江南視察,在曾國藩府上吃到了一道令人贊不絕口的佳肴。那是曾府的家廚有位延平遠房親戚來訪,還帶來了筍、香菇、粉絲等閩北特產。廚子用他這些材料加上肉絲,炒了一盤菜肴給八王爺品嘗。八王爺胃口大開,想向慈禧推薦江南這道特色小吃,便問曾國藩菜名。曾國藩叫人傳廚子來,廚子恰好不在,便傳喚廚子的孫女孫燕,想讓孫燕去找廚子。結果八王爺以為孫燕就是這道菜名,連連點頭:“筍(孫)燕好、筍(孫)燕好。”這道名菜就此問世,成為閩北一絕而流傳至今。 19、 蒜香海蠣煎 海蠣煎是閩南、臺灣、潮汕等地區經典菜品之一,是家家戶戶喜宴上首選必備菜。傳聞在公元1661年時,荷蘭占領臺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大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余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海蠣、紅薯粉混合加水調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后世,風靡臺灣和閩南地區。 20、八閩一品鮮 八閩一品鮮也叫“雜燴湯”、“大雜燴”等,是一道著名的傳統美食,全國各地都有制作,稱法不一,用多種原料混合烹燴而成。古書記載,福州自宋代就開始有“大雜燴”制作,有不帶湯的鄉間“大盤炒”,帶湯的“雜灴湯”。20世紀50年代之前,福州的福聚樓烹制的“大雜燴”最有名,可與聚春園的“佛跳墻”相媲美。過去曾有城里“佛跳墻”,鄉間“雜灴湯”之說現在閩廚對這道菜進行改進,豐富了“雜”的食材用量比例,葷素搭配,山珍海味相融,使其更適合餐飲健康的發展。 這20道經典閩菜精選,獨具一席,每一道都有其傳承意義和獨特風味,山海完美融合,盡顯福建地域文化和吃貨福建人。作為福建人我們應該要知道,并將其傳承、發揚出去,讓全世界人都能了解、品嘗閩菜的獨特風味。 ![]() ![]() 人 氣 菜 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