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菜十大名菜福建十大名菜包括福州聚春園的佛跳墻、鼓樓區文儒九號酒店的雞湯汆海蚌、廈門南普陀寺實業社的半月沉江(素菜)、長汀縣煙草大酒店的白斬河田雞、 莆田涵江建成大酒店的竹香南日鮑、寧化縣福隆大酒店的客家生魚片、武夷山聚珍大酒店的武夷熏鵝、泉州崇武西沙灣假日酒店的海蠣煎(蠔仔煎)、寧德大眾大排檔的大黃魚吐銀絲、連城縣新泉一橋飯店的涮九門頭。 佛跳墻 佛跳墻,又名滿壇香、福壽全,福州名菜,可算是閩菜里的當家花旦。佛跳墻所需食材數十種,富含營養,可促進發育,美容,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乃進補佳品,曾多次作為國宴主菜,接待過西哈努克親王、美國總統里根、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等國家元首。 佛跳墻成菜于 1876 年(清光緒二年),福州官錢局一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其紹興籍妻子下廚用精選的鮑、參、翅、肚等在紹興酒壇里煨燉一菜,取名“福壽全”。周蓮品后大贊。后經鄭春發“三友齋”改良,成為當時達官貴人,文人墨客聚會必備名菜。有次,一秀才品嘗后隨即賦詩:“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遂以“佛跳墻”命名。 半月沉江(素菜) “半月沉江”是南普陀寺素菜館的一道素席名菜,以水面筋為主要材料,屬于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熱的食品。烹飪以煮為主,口味屬于酸辣味。湯菜,味鮮清香。 此菜原名叫當歸面筋湯。1962年郭沫若到廈門視察工作,到南普陀寺游玩用餐,當歸面筋湯一上桌,看到一碗圓形的菜肴,一半香菇為黑色,一半面筋為白色,宛如半輪月影沉在江底,色澤分明,加入當歸味如雞湯,郭老連聲贊嘆,立即將這道菜命名為“半月沉江”。從此,“半月沉江”一菜身價百倍。 白斬河田雞 白斬河田雞是福建省的漢族客家名菜,屬于汀州客家菜系。雞必須是長汀特產的河田雞,料酒必須是長汀產的客家米酒料酒才會使這道菜吃起來香嫩不膩,香味撲鼻,金黃油亮,十分誘人。原計原昧,鮮香脆爽,滑嫩不膩 竹香南日鮑 南日鮑是莆田秀嶼區南日鎮海域特產,采用南日島自己培育的苗種,因其生長水質清新、氣候適宜,味道鮮美獨特,以南日出產的新鮮海帶、紫菜作為餌料,接近天生的綠色食品而飲譽天下,一枝獨秀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2007年被批準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客家生魚片 寧化生魚片,是客家美食系列中的經典。魚片生吃,就是為了入口那份憾人的鮮。 寧化生魚片選用“四大家魚”中的草魚,提刀、刮鱗、開膛、掏肚、片魚、剔骨、切片……手起刀落的3分鐘內,活蹦亂跳的魚轉眼已成鮮嫩的魚片被端上桌。魚片講究薄和透,生魚片清涼鮮美,又富有彈性、韌勁。先灑上麻油,再用青菜葉將之抹勻,接著沾上姜汁、醬油、芥末等調和成的作料,就是客家的美味了。它于清鮮中帶著一股淡淡的葷腥,瞬間虜獲食客的味蕾。 武夷熏鵝 熏鵝是一道桌面酒席必上的漢族傳統名肴,屬于閩菜系。此菜產自武夷山地區。在當地相當有名。熏鵝講究色、香、味,經過長時間熏制而出,鵝肉融入了茶香、桂葉香及糯米香味,因而香味持久,濃濃的香熏味也掩蓋不了麻辣香。其營養價值要高于雞、鴨、豬、牛等牲畜,且脂肪含量低 。 雞湯汆海蚌 “雞湯汆海蚌”是與“佛跳墻”齊名,但是更為難得的閩菜珍品,也是人民大會堂國宴上的名菜。郁達夫形容它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海蚌的肉質集細、嫩、脆于一身,拿熬得濃郁鮮美的雞湯來汆湯,極熱的雞湯一澆到海蚌上瞬間即熟,立刻上桌,趁熱入口,才能保持海蚌的鮮甜嫩脆。 海蠣煎(蠔仔煎) 海蠣煎又稱蚵仔煎,并非臺灣特有小吃,在閩南語系地區(閩南、潮汕)自古有之,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口感香脆,內餡香滑。 據傳臺灣蚵仔煎是當年隨著鄭成功大軍和福建、潮汕移民的遷入,帶入了臺灣本土,如今臺灣的蚵仔煎與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的蚵仔煎制作工藝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喜愛的美味佳肴。 大黃魚吐銀絲 體黃唇紅、肉質鮮美的大黃魚素有“國魚”之美譽,而寧德素有“大黃魚之鄉”的美稱。寧德大黃魚又稱“黃花魚”、“黃瓜魚”,由于肉質鮮嫩,成為寧德人的餐桌???。 涮九門頭 涮九門頭是龍巖漢族傳統小吃之一。又稱“涮九品”,是連城一道藥膳兼濟的佳肴,已列入全國名菜譜,美食業內命名為“一盤九脆”。其風味不僅鮮嫩脆爽,而且會使人感到舒筋提神,有健胃補腎、祛寒去濕之功效。因所食用牛身上九個部位的肉,幾乎囊括牛身主要精華,故又有“一餐吃了一頭牛”之說。這道菜一般在早餐上食用,據說吃完后,一整天都能精力充沛。 |
|
來自: 奮斗c1hlutkqpw > 《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