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瞿秋白出生時,家道衰落,瀕于破產,寄食烏衣巷,飽受親戚“白眼”。瞿秋白自幼聰穎,5歲能誦讀《孔雀東南飛》,7歲能讀《三國演義》。他同情劉蘭芝憎恨惡婆婆,他替“黃巾軍”鳴不平。 后來,在與魯迅先生通信,憶起童年所讀之書,還興味盎然道:“張飛大打督郵那一回書,我看得特別有滋味!” 家中即使到了典當衣服維持生計之時,瞿秋白的母親金璇也極盡全力送孩子去學堂讀書。 1916年,瞿秋白18歲,母親金璇實在不堪屈辱和貧困,把紅火柴頭用桃花紙包成小丸,吞了下去,第二天便絕氣身亡。 瞿秋白喪母后,十分悲痛,清明節祭祀母親時,眼含熱淚寫下一首小詩:
1917年,瞿秋白跟隨堂兄瞿純白從武昌來到北京。他本想報考北京大學,可是高昂的學費和膳食費讓他望而卻步。他只得寄居在堂兄家,一邊去北京大學,蹭陳獨秀、胡適的課聽,一邊繼續尋找求學和工作的機會。 他衡量再三,暑假里決定報考外交部籌辦的俄文專修館;因為這所學校免收學費、膳費,畢業后還很容易找到工作。 瞿秋白在學校里讀書勤奮而刻苦,經常學到深夜二三點,他除了學習俄文,還自學英語、社會學和哲學。每次考試,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瞿秋白因為學業優異,剛學了三年,他就被北京的《晨報》聘為去俄國的考察記者。 ![]() 貳1921年9月,瞿秋白除了完成記者日常任務之外,他還到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任教。瞿秋白在中國班里擔任俄語教學和政治理論課的翻譯。當時,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蕭勁光、曹靖華等人都在這里學習。 1922年底,瞿秋白結束了在蘇俄的工作和學習,乘列車回國,在列車上,他遇到了陳獨秀。 陳獨秀希望瞿秋白能參加革命工作。瞿秋白在陳獨秀的引薦下,直接參加了領導工作。 1927年冬天,毛澤東歷時32天,行程七百里,寫成了《湖南農民革命運動考察報告》,這篇結合中國實際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文章卻遭到了陳獨秀、彭述之的強烈反對。 瞿秋白深深為毛澤東的觀點折服,他很贊同毛澤東的“國民革命不得農民參與,是很難成功”的觀點。 為了辯駁陳獨秀、彭述之的“右”傾錯誤觀點,瞿秋白揮毫潑墨為該文出單行本作序。他在序言中說:
瞿秋白在序言里還給毛澤東起了一個稱號:“農民運動的王”。瞿秋白與毛澤東因志同道合,在中國革命的逆境和人生的逆境之中結成了肝膽相照的好朋友。 叁1934年10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轉移,他因身體原因,被迫留下來打游擊。 后來,瞿秋白被俘犧牲,毛澤東氣憤地說:
1934年12月,中央蘇區被敵人分割成幾個小塊,瞿秋白隨護送小分隊從寬田地區轉移到黃龍的井塘村。1935年2月11日,又由井塘村,經瑞金武陽往福建長汀轉移。 他們在到達水口鄉小逕村時,遭遇宋希濂三十六師部下李玉二營的伏擊,瞿秋白被捕。 肆宋希濂得知瞿秋白的身份,對他禮敬有加。一方面是因為宋希濂在長沙中學讀書時曾經聆聽過瞿秋白的講課,而執弟子禮;另一方面也想用“軟化”這種方式勸降瞿秋白,如果能夠讓瞿秋白為“黨國”所用,他宋希濂在蔣介石面前無疑會增加很大的份量。 瞿秋白面對誘惑不為所動,始終秉持初心,不叛黨,不出賣同志。宋希濂等人無功而返,只得把情況報告給蔣介石。 蔣介石說:
語氣中透著極度的失望和無奈。然后指示:“瞿秋白即在閩地槍決,照相呈驗。” ![]() 伍獄中的瞿秋白表現卻完全不一樣,他視死如歸。面對敵人的高官厚祿的引誘,瞿秋白大義凜然地說:“你給我劃定的路,我是不會走的!” 斬釘截鐵,讓敵人完全喪失了希望。瞿秋白被即將押赴刑場時,依然淡定從容,揮筆寫下《獄中書》最后一句話:
書寫完畢,將筆丟在桌上,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見沒有什么不妥,這才跟著傳令兵前往刑場。 一路上,他輕唱著由他親自翻譯的《國際歌》。 來到羅漢這里的草坪上,瞿秋白說:“此地很好,就在此地吧!”然后席地而坐,蒼白的臉色映襯夕陽的余輝,從容就義,享年36歲! 縱觀瞿秋白短暫而熱烈的一生,著名散文家梁衡評價他說:“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黨瀕于滅頂,他振臂一呼,躍向黑暗。” 這就是瞿秋白輝煌燦爛的一生。歷史會永遠記住瞿秋白這樣的革命先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