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之子盧作孚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曾講到,中國的民族工業,有四個人不能忘記: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講到化學工業,不能忘記范旭東;講到交通運輸業,不能忘記盧作孚。 在中國近代史上,張之洞、張謇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不僅在工業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其他方面也頗有建樹,其名聲和政治影響都很大。與之比肩,盧作孚于國家于民族,其貢獻毫不遜色,甚至在一些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合川是盧作孚的故鄉。他在這里出生、成長,并從這里走上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對故鄉始終充滿著深厚的感情。為了家鄉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他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這里辦交通、辦實業、辦教育,推動社會改革試驗,以實現他的救國、富國、強國理想。 1893年4月14日,盧作孚出生在合川城關北門外楊柳街,原名盧魁先,后改名盧思,字作孚。兄、弟、妹6人,盧作孚排行老二,長兄盧魁銓,三弟盧魁甲,四弟盧魁群,五弟盧魁杰,小妹盧魁秀。他們都是在合川城關長大。 盧作孚祖居,位于合川縣城百里以外的肖家場(今合川肖家鎮)。肖家場地處合川北端,分屬合川、岳池兩縣。合川的楊家、岳池的周家,是當時兩縣的大地主。其祖父盧仲義,是肖家場的一個佃農,為人老實厚道,幾經地主盤剝,家境十分窮困。其父盧茂林,從五、六歲起就在地主家當放牛娃,借以混口飯吃。 盧仲義死后,盧茂林到了合川縣城,先是在一家裁縫鋪當伙計、學手藝,后替一些販賣麻布的商人當雇工、作運力,工錢收入相對較高。于是,他放棄了裁縫行活,專門往返于合川、榮昌和隆昌,幫人做麻布生意。 在這過程中,他摸清了做麻布生意的一些規律:一是包裝布匹的粗麻布,運到商店成了廢物,一般布商不要,他則從布商手中賤價買來,拿回家稍作洗滌和修理,轉賣給貧苦人家,從中可獲取微利;二是挑運麻布之外,自己也捎帶少許麻布,回來后分賣給四鄰,賣價比市場價低,既方便了鄰里,又增加了收入。由于他的老實厚道、樂于助人,人稱“盧麻布”,在當地人群中小有名氣。 隨著家庭經濟的好轉,盧家開始在合川縣城外定居下來,盧作孚及其兄弟姊妹們,才有條件入學讀書。這對他們開辟新的人生道路,創造新的事業,起了很大的作用。 盧作孚從小愛勞動,尚節儉,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童年的盧作孚十分孝順體貼父母,每天幫母親砍柴、挑水、掃屋子,從不讓父母操心。盡管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艱辛生活,但卻秉性善良、勤儉節約、謙遜質樸。 1899年,盧作孚與大哥一同到一家私塾讀書。每天雞鳴起床,一早就到城門口等候,如城門未開,便借城門口點的燈籠透出的光線讀書。由于聰明過人,加之自己的勤奮努力,很快便學完了私塾老師教的全部課本。1901年兄弟二人一起轉入瑞山書院學習。 就在這一年,盧作孚得了一場重病,上吐下瀉,高燒不止。因無錢請醫買藥,以致一段時間成了啞人。幸虧啞而不聾,加之他意志堅強,每天仍然堅持勞動,堅持學習。不能說話,他就以筆代言,通過書寫的方式研討課業。1903年春節,母親帶他到舅舅家拜年,忽遇一只燕子從屋內飛向屋外。在他興奮地追逐燕子時,嘴里居然情不自禁地喊出了“燕子、燕子”,當此,奇跡出現了,他恢復了自己的語言能力。 關于瑞山書院,其歷史源頭之淵藪可追溯到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為紀念北宋理學家周敦頤而創辦的“養心堂書館”。清乾隆年間置義學,初稱“接龍義學”(1780年),后謂“瑞山義學”(1785年),及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7年),改名“瑞山書院”。1904年瑞山書院開辦新學,始稱“瑞山小學”。 1907年,盧作孚以優異成績從瑞山小學畢業,結束了自己的求學生涯,自此再也沒有上過任何正規學校。這也是多年后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譽稱他為“小學博士”的原因。 1908年,年僅15歲的盧作孚跟隨一群商人,只身步行到成都,住在成都的合川會館。當時的成都有很多高級學校,雖然都是公費,但與其志趣不合。因此,他選了幾個收費低廉的補習學校,加緊各種基礎學科的學習。補習班的學習,課程內容一般比較膚淺。于是,盧作孚便開始了他似有神助的天才般的自學。 由于他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加之他才思敏捷,反應快,一年之內便開始研究高等數學了。他廣泛搜尋所有的數學教科書和著作,還買了一些英文版本,對照學習。其間他解了大量的數學難題,并把學習心得編輯成書,著有《應用數題新解》和相關幾何、代數、三角、解析幾何等教科書和習題詳解。因無資金,只印了《應用數題新解》一書。 除數學外,盧作孚還傾力學習英語、古文、歷史、地理、物理和化學。他自學英語,從未間斷,后來在民生公司當總經理時,還經常修改英文秘書起草的文稿。他自學古文,花了3年時間逐字逐句研究韓愈著作,逐段逐章批注,這對他后來講話、寫文章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10年,盧作孚開始對時事產生了興趣,深入地研讀了有關國內外進步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理論,如盧梭的《民約論》(即《社會契約論》)、達爾文的《進化論》、赫胥黎的《天演論》,以及孫中山先生的著作。 我們知道,盧梭的核心思想是“主權在民”而非“朕即國家”;達爾文、赫胥黎的基本理論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孫中山的政治主張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即“三民主義”,這些在當時的中國都是前所未聞、極具劃時代意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是對中國社會變革與社會革命的思想啟蒙和教育推動。 通過對這些著作的學習,盧作孚不僅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維,而且還對如何幫助自己國家和民族擺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剝削,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為日后他的革命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人生經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話題:作為合川之子,盧作孚是合川人民的驕傲。今年4月14日便是盧作孚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日。通過紀念盧作孚先生,再來看看合川的百年滄桑巨變,再來感受一番合川的人文精神,必將激勵我們更加凝心聚力,譜寫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為此,讓我們再一次走進盧作孚,走進他的人生旅途和精神世界。 |
|
來自: 昵稱xklrtVz5 > 《話說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