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群下午炸了鍋,媛媛當年是我們寢室的學霸,誰想到生了一個學渣兒子,學什么都三分鐘熱度,每天就知道玩媛媛抱怨:“我小時候,寫不完作業,我是不會去睡覺的。我兒子可好,明知道沒寫作業,吃得飽睡得著的。到底是不是親生的呀!” 沒想到捅了馬蜂窩,同寢室的6個寶媽,紛紛吐槽自家孩子:咋就跟自己不一樣呢?自己的優良品質,一個沒繼承。 媽媽認真仔細,孩子馬馬虎虎;媽媽目標明確,孩子不求上進;媽媽樂觀開朗,孩子內向脆弱;媽媽堅強果敢,孩子膽小怕事…… 為啥孩子就跟我們如此不一樣呢?正因為有這些不同,家長才會經常跟孩子發脾氣,總覺得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親子沖突頻頻發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親子矛盾,都源于父母陷入了“投射效應”,如果不能走出這個效應,您和孩子的關系就很難改善。 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一種將自己的特點、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傾向。這是一種:會覺得別人也和自己一樣,具有相似的想法、特性的心理問題 它是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反面,我們會先有同理心,知道自己疼,別人也會疼,之后才會認識到,其實人與人有共性,也有特性,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如果家長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陷入投射效應,覺得孩子就應該跟我們,有相同的想法和感受。
你所喜愛的,你以為孩子也喜愛;你害怕的,你以為孩子也害怕;你討厭的,你以為對孩子也有害。其實,事實往往完全不是如此。 就像“你媽覺得你冷”,這就是顯而易見的以己度人,而生活上有很多情況,是我們發現不了的,感覺不到的,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的喜好,投射到孩子身上。 比如,前面提到的,我閨蜜群里的抱怨,其實就是媽媽們陷入了投射效應。
做家長一定不要“以己度人”,尤其不要“以己度孩子”,因為孩子要面對的世界,是我們難以預見的,他們需要發展出屬于自己的品質,去迎接未來。 要想育兒不焦慮,做個充滿正能量的好家長,就得要克服投射效應,您可以考慮這樣做: 1、調整情緒不要認為孩子是故意在跟您做對,這可能就是他們的性格使然,可能在您看來特別簡單的事情,對他們來講就是特別難,或者特別不愿意去做的。 放下成見,減少對孩子的惡意曲解,才能讓我們在第一時間控制住情緒,不用自己的想法“激怒”自己。 遇事先深呼吸,或者到閨蜜群去吐槽,都比直接就給孩子一頓批評,要強得多。 2、允許不同
比如,媽媽是B象限,組織紀律非常強的人,就會對C象限的孩子,特別看不順眼,因為C是充滿創造力的,他們的思維跳躍很活躍,做事情三分鐘熱度,常常達不到媽媽的要求。 所以,無論理解不理解,我們都要認識到這樣的事實:我們的孩子有可能跟我們不同,而這種不同是很難改變的。 只有允許不同,我們才有可能跟孩子和平相處,才能真正有機會去教育孩子。 3、注意聆聽要做到不以己度人,是很難的,我們通常會習慣性地去判斷別人的想法,這就是一瞬間的事。 想要克服投射效應,我們就要慢下來,遇到問題,不要立刻批評孩子,而是要停下來傾聽孩子,聽聽他們是怎么想的,與我們的預判有什么不同,對比之后再做決定。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一個傾聽者,當我們安安靜靜,將他們肚子里的“苦水”都聽完了,我們都不用再說什么,他們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了。 |
|
來自: 新用戶5129zxS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