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香凝 前言1971年,何香凝病重,奄奄一息的躺在床上,得知這則消息以后,周恩來連忙趕到醫院去探望她,見到周恩來后,何香凝強撐著一口氣,向他提出了一個“違規”要求。 討一個沒有裹過小腳的人做媳婦1878年,何炳桓迎來了一個女兒,為之取名何香凝,對于女兒,他們有萬般殷切,想要讓她成長為一個賢淑的女子,他們家的經濟條件好,因此希望她能夠融入到“上流社會”之中,然而,何香凝自小就表現出自己的不同。 7歲那年,何香凝的母親想要為她纏小腳,若是旁人,肯定已經乖乖的聽從,因為這是屬于時代的印記,但是,何香凝雖然年紀小,卻已經早早地聽說過女兵的故事,也因此對他們產生了敬佩的感情,更加羨慕她們的“天足”。 當母親想要給何香凝強行纏足時,她先是乖乖順從,等到晚上的時候,她再將裹腳布給剪掉,不過,之后她的這個法子被發現了,何母氣沖沖的收走了她的剪刀,見此,何香凝并沒有生氣,而是偷偷用平日里存下的錢又買了一把剪刀,然后悄悄藏了起來,等到晚上的時候再照例將裹腳布剪刀,如此一來二去幾十個回合下來,何炳桓夫婦也徹底放棄了給她纏足的念頭,何香凝的一雙“大腳”就這么留了下來。 ![]() 何香凝 很快,何香凝就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何父為此事愁白了頭發,他的女兒如此特立獨行,誰家能夠接受呢? 就在此時,歸僑的廖仲愷正在宣揚自己的娶妻標準:“要討一個沒有裹過小腳的人做媳婦”。 瞌睡時送枕頭,何香凝的父親聽說此事之后,立刻托了媒人去說和此事,于是,兩個人的姻緣就此促成。 成婚以后,何香凝隨著自己的丈夫終日讀書、吟詩作畫,可以說過得極為恩愛。 廖仲愷注定不會止步于此,從香港皇仁書院畢業以后,他就產生了去日本留學的愿望。得知丈夫的這一決定以后,何香凝不假思索的表示支持,并且已經做好決定,她要隨夫一同赴日。 但是,彼時的廖仲愷早已不復當年的榮光,而是成為了家道中落的落魄公子,想要籌集上學的資金簡直比登天還難,何香凝對丈夫的處境了解的一清二楚,為此,她苦口婆心地說服母親和親友,毅然決然的賣掉陪嫁的首飾和所有細軟、家具,以此來資助丈夫,讓他完成赴日的愿望。 ![]() 何香凝廖仲愷 1903年1月,廖仲愷暫時告別了心愛的妻子,東渡扶桑留學。兩個多月后,何香凝也做好了決定,她沒有絲毫猶豫的將遺留家中的所有雜物賣掉,便一心追隨丈夫前往東京留學。 何香凝也是有思想抱負的女子,到達東京之后,她并沒有洗手作羹湯被困在家宅之中,反而也不斷的提升自己的遠見和抱負,之后她更是 先后就讀于女子師范學校、東京目白女子大學以及東京本鄉美術學校,還跟隨日本名畫家專門學習繪畫。 同春,何香凝的人生軌跡又發生了變化,她在東京時,前往神田中國留學生會館參加集會,結果在這里,她意外的遇到了孫中山。孫中山在這里進行了號召中華優秀兒女投身革命運動的演說,在聽完對方的思想抱負之后,何香凝心中大為震驚,卻也因此堅定的自己的想法,之后,她同革命青年趙聲、秋瑾、黎仲實等人來往密切。從此,她和廖仲愷開始接觸革命思想,并為革命而工作。 6月,何香凝在東京撰寫《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這篇文章發表之后,成為了早期宣傳婦女解放屈指可數的作品之一,何香凝也因此奠定了她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的地位。 ![]() 何香凝 作為富家小姐的何香凝,本來連飯都不會做,可是,她卻愿意從頭學起,滿懷熱情地完成上面交給她的各項工作,之后,在她的努力之下,她成為了一位富有才干的管家。 在這個過程之中,她的忠誠和細心,早已經贏得了孫中山和留日革命青年們的信賴,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奧巴桑”,也就是女管家。 因為身體羸弱體弱多病,再加上懷孕這件事,促使何香凝于1908年4月被迫退學,9月25日,何香凝在東京大久保寓所,生下了兒子廖承志。不過,這并沒有影響到她對于未來的規劃,半年之后她便又入學讀書了。 1925年2月,孫中山病重,何香凝聽聞這則消息以后,立刻趕赴北京照看。3月12日,孫中山逝世,這則噩耗傳出以后,何香凝作為遺囑見證人之一隨后在遺囑上簽字。 等到將這一系列事情處理完畢后,何香凝才終于回到自己丈夫身邊,他們夫妻二人對于革命的熱情并沒有隨著孫中山的離世被撲滅,相反,他們夫婦兩人繼續并肩作戰,并繼承了孫中山未竟的事業,之后更是為了貫徹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和革命主張而奮斗。 ![]() 6月19日,香港的中國工人為了聲援上海的反帝斗爭,直接舉行了大罷工,這場陣勢搞得轟轟烈烈,其中還有10余萬工人離開香港,選擇回到廣州繼續斗爭。 為了支持罷工工人,何香凝直接開辦了貧民醫院,以此來滿足罷工女工和工人家屬的需要。之后她又考慮到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罷工的女工們需要解決最基本的生計問題,于是,她又在貧民醫院對面開了一家合作社,縫制衣服、手袋等,總算是解決了女工們的后顧之憂。 何香凝的一舉一動,不論是女工還是罷工工人家屬來說,都是一份天大的恩情,他們為之感動不已。 然而,命運總是會在不經意間給予你致命一擊。 因為捍衛孫中山遺志,不斷的同國民黨右派作斗爭,同年8月20日下午,廖仲愷于廣東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外被人暗殺,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 感人至深的革命情誼![]() 廖仲愷 鄧穎超來到國民黨中央婦女部不久,就聽聞了駭人聽聞的廖仲愷被暗殺事件。 得知這則噩耗以后,鄧穎超非常的震驚和悲痛,隨后她立刻趕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去看望和慰問廖仲愷的遺孀何香凝。不僅如此,鄧穎超更是在各界聲討殺害廖仲愷罪行的集會上發表演說。 對于何香凝的遭遇,鄧穎超為之惋惜,之后,鄧穎超將照料何香凝的生活和健康擺在了重要的位置上,更是主動將婦女部的工作全部承擔起來,為了不讓何香凝分心。在給廖仲愷舉行國葬時,鄧穎超親自小心翼翼的攙扶著何香凝,陪伴她一步一步走到到臨時墓地。 對于緝兇鄧穎超和周恩來等共產黨人的態度都非常的堅決,他們的態度同汪、蔣之流消極敷衍、另有圖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外,鄧穎超還給予何香凝以有力的支持,使得她在危難之際深切的感受到鄧穎超以及共產黨人的真誠。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制造了“中山艦事件”;5月15日他又提出“黨務整理案”,排斥打擊共產黨。 ![]() 蔣介石 何香凝得知后,毫不猶豫的挺身而出,和蔣介石展開了面對面的斗爭,在重重壓力之下,蔣介石被迫解除了對蘇聯顧問辦事處和住宅的包圍,之后更是不得不釋放了被捕的共產黨員,何香凝的這一做法,直接打擊了蔣介石的囂張氣焰。 經過一系列的考驗,何香凝也為共產黨樹立了一個可靠朋友的形象。 何香凝與鄧穎超簡直是相見恨晚,兩個人在三觀上面完美的契合,在工作上面,兩人更是配合默契,經常會一起參加活動,出席會議。 何香凝只會粵語,并不會普通話,可是,當時廣州匯集了全國各地的人,許多人聽不懂廣東話,面對這樣的窘境,鄧穎超常常會給何香凝做翻譯。 在彼此的交往之中,何香凝對鄧穎超也愈發的信任,在1926年12月召開的國民黨廣東省第二次代表大會,本來應該由婦女部長何香凝作廣東省婦女運動報告,可是,她委托鄧穎超代為起草并作報告,從中也能看出她對鄧穎超的認可。 ![]() 鄧穎超和周恩來 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1926年12月中央婦女部隨國民黨中央遷至武漢。而鄧穎超卻因廣東省婦女部工作需要暫留廣州。何香凝則特意在中央婦女部為她保留了一等秘書的職位,隨時等候她的到來。 可是,誰都沒有想到,蔣介石會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這之后,鄧穎超經過努力,總算是從廣州脫險,隨后她又繞道上海來到武漢,與何香凝匯合。 不久國共合作破裂,鄧穎超也不得不轉入地下,與何香凝被迫分手。 一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之后,兩人才終于得以見面。 1938年8月,鄧穎超受中共長江局委派,前往香港會見宋慶齡,何香凝以及香港各界朋友,她這次的任務就是擴大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二人分手多年,終于重新聚首。 當鄧穎超到達何香凝在香港的寓所時,給了她一個熱烈的擁抱,為他們分別11年后能夠再聚感到高興。 ![]() 鄧穎超 冷靜下來以后,鄧穎超向何香凝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海不斷的征詢她對團結抗戰的意見和建議。 何香凝也沒有耽誤時間,她先是向鄧穎超介紹香港抗戰救國和婦女運動的情況,之后還陪同她會見香港各界婦女代表。不過,當時他們所面對的抗戰形勢危急,還有沉重的工作量壓在身上,他們這一次匆匆一晤又匆匆分別。 1949年4月,何香凝應中共中央邀請,從香港北上抵達北京時,鄧穎超和朱德、周恩來等親自前往車站迎接。 當晚,毛澤東、周恩來等在中南海設宴為何香凝接風洗塵。在這之后,鄧穎超并沒有和何香凝斷了聯系,反而多次專程到何香凝寓所探望,并向她通報情況。 通過鄧穎超之口,何香凝了解到解放區發動婦女參加土改、保證婦女和男人一樣地分到土地,擁有土地所有權、實現男女平等等情況時,她差點激動的淚流滿面。 ![]() 何香凝 他們幾十年來追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中國共產黨不僅把它變為現實,而且比孫中山的設想更為徹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何香凝先后擔任了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領導職務。 面對重重的工作,她并沒有喊苦喊累,反而殫精竭慮,一心為中國婦聯工作,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為全國婦聯第一副主席的鄧穎超,她時常會前往何香凝的家中向她匯報工作,然后耐心的聽取她的指導,還會請她參加一些重大活動。 1953年中國婦女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何香凝向大會發出“新中國婦女努力的方向”的賀詞。 ![]() 何香凝和宋慶齡 何香凝和鄧穎超都是全國政協委員,她們常在一起開會,而她們都是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領導之下進行工作,所以又多了更深層次的工作聯系,幾十年來鄧穎超周恩來和何香凝一家一直保持著深情厚誼,這些都促使她們之間關系極為密切,兩家常來常往。 1950年8月初,鄧穎超與周恩來結婚25周年,何香凝為他們準備了禮物,她精心地畫了一幅“梅花松柏圖”上面還寫著“恩來穎超結婚25周年紀念”,她通過梅花和松柏恰到好處地贊頌了他們的愛情和品德。 1954年鄧穎超迎來了自己的50歲生日,何香凝又畫了“菊花圖”相贈。畫上的菊花淡雅秀麗,迎嚴寒競放,無一不在表達她對鄧穎超的真情實感。 我與廖家已有三代交情周恩來曾經深情地說過:“我與廖家已有三代交情。”對于這番話廖承志也深有感觸說道:“這是實情啊,父親廖仲愷早在黃埔軍校就十分賞識周恩來,母親何香凝一直受到周恩來的關懷和愛護,姐姐廖夢醒不僅和周恩來革命關系密切,而她的女兒囡囡又是周總理和鄧大姐十分疼愛的干女兒。” ![]() 晚年何香凝 廖承志在17歲時加入國民黨,父親遇刺身亡之后,廖承志繼承其父遺志繼續推進民主革命,之后,他又親眼目睹了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他便下定決心脫離國民黨。1928年8月,中國革命陷入低潮,廖承志直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何香凝支持并掩護廖承志離滬赴川陜蘇區工作。 然而,長征途中,廖承志卻因為反對張國燾另立中央,被加上“特務”的罪名,并被開除黨籍,隨后又在保衛局的監視下戴著手銬行軍。 1936年9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黃河邊,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周恩來下部隊,結果,他看到了一個老熟人,原來,廖承志被人看押著正低頭慢慢地走,本來應該打招呼的,可是,廖承志很快意識到他的處境不妙。廖承志思想上沒有一點準備,竟不知如何是好。到底應該同周恩來打招呼,還是直接背過臉去?他內心深處并不想給父親的老朋友帶來麻煩。 就在廖承志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周恩來竟然下馬走了過來,上前緊緊地握了一下他的手,然后轉身上馬走了。 ![]() 廖承志 晚上,周恩來派通訊員將廖承志叫到司令部。廖承志一進去,又有一些手足無措,原因無他,此時屋里坐滿了人,里面不但有張國燾,還有紅四方面軍領導,也有中央派到紅四方面軍的朱德、劉伯承等,他們都一臉嚴肅地坐在那里。 在這之前,廖承志其實已經聽說張國燾下達了對他執行槍決的命令,他不禁朝著最可怕的結果想去,這次是不是執行死刑前再審訊一次?可是,看到周恩來就在現場,不知怎地心里反倒踏實了。 張國燾當然知道周廖兩家的親密關系。但是,他還是明知故問周恩來:“你們倆早就認識嗎?”周恩來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色厲內荏地問廖承志:“廖承志,你認識了錯誤沒有?”周恩來這副樣子嚇到了廖承志。他剛想為自己申辯幾句,可是看見朱德朝他微微擺了一下手,立刻就反應過來,這可能是周恩來的計策,于是,他老老實實回答說:“認識了。”周恩來又問:“認識深刻不深刻?”廖承志回答:“深刻。”周恩來接著問:“改不改?”廖承志回答:“改......!” ![]() 周恩來 最后,周恩來將張國燾的嘴給堵了起來,為廖承志的“錯誤”結了案。然后,他叫廖承志留下吃晚飯。 1937年1月,廖承志順利到達延安,周恩來托人告知何香凝。 1971年,何香凝病重,奄奄一息的躺在床上,得知這則消息以后,周恩來連忙趕到醫院去探望她,見到周恩來后,何香凝強撐著一口氣,向他提出了一個“違規”要求:她死后不想火化,要把遺體運到南京和廖仲愷合葬。 大家對何香凝的這個要求吃驚不已。因為當時黨中央和毛主席正在倡導火葬。周恩來正是這些領導人中主張火化的第一批倡導者。 結果,周恩來毫不猶豫地回答老人說:“我代表毛主席、黨中央同意你的要求,放心吧。” 后來,周恩來對廖承志和經普椿夫婦解釋說:“何老太太一生革命,貢獻很大,她的這個要求應該滿足。” ![]() 周恩來何香凝 一年后,何香凝在平靜中閉上了雙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