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抗大,為媽媽點亮一盞心燈(增改版)

     孟玥 2023-02-18 發(fā)布于湖北

    圖片

    媽媽李玉欣

    (1925.2.5——2023.1.10)

    癸卯年這個春節(jié)過的與往年不同,在除夕的團圓飯桌旁,缺少了媽媽的身影!就在11天前,2023年1月10日早 6:30,我即將步入九十八歲高齡的老媽,與心血管疾病等各種病魔頑強搏斗幾十年的老媽,最終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不幸病逝!
    在失去媽媽最初的日子里,精神因悲傷有些迷茫,我常常在半夜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是淚流滿面。收拾媽媽的東西,在一個陳舊的小皮箱里,我看到一疊發(fā)黃的手稿,仔細一看,竟是媽媽于1955年3月手寫的自傳。在自傳里,媽媽的人生足跡如此清晰地第一次展現(xiàn)在我面前!

    圖片

    圖片

    看著紙上的記載,想著生活中的媽媽,媽媽的人生片段一點一點地被整合起來,更深地體會到她如火般的內心世界。
    我發(fā)現(xiàn):我媽媽,應該是李玉欣同志,不僅僅是一個養(yǎng)育六個孩子的軍人之家的家庭主婦,她還曾經(jīng)是一個生活在舊中國北方農(nóng)村,衣食無憂,會爬上杜梨樹摘果子的女童;是一個黑黑瘦瘦的十六歲的女八路,是共產(chǎn)黨抗日軍政大學的學員,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部隊宣傳員、文工團員、土改工作團團員、群眾工作員、報社編輯,是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正營職女軍人。尤其是,她從1941年7月加入抗大二分校附中參軍起,到1946年八月離開抗大七分校,整整五年多的時間里,在抗大這個革命大熔爐里,學習成長,工作鍛煉,脫胎換骨,從一個羸弱幼稚的農(nóng)村女孩蛻變成堅強的革命軍人。

    圖片

    1949年攝于蘭州

        從軍之路是媽媽自己的選擇
    媽媽叫李玉欣,河北省定縣人,1925年2月5日(乙丑牛年 正月十三)出生,文化程度:初中二年。在1941年7月,抗日戰(zhàn)爭的艱難時刻,她在家鄉(xiāng)參加八路軍。那年,她滿16歲。
    她出身農(nóng)村殷實之家,七歲時上學,接受了小學教育。后來,日本侵略軍掃蕩了媽媽的家鄉(xiāng),在戰(zhàn)爭中家境發(fā)生了巨變。房屋被日本鬼子放火燒毀,父親因故去世,她的母親,我的姥姥,不得不以乞討為生,親妹妹9歲被以三斗玉米賣給人家作童養(yǎng)媳。因為家里困難,她15歲便到一所離家遠的小學任教,獨立謀生,她十分渴望改變生活現(xiàn)狀。1941年7月,八路軍晉察冀邊區(qū)抗大二分校附中在媽媽家鄉(xiāng)招生,她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激動。她把想報考附中的想法告訴了她的小學校長———一位同情媽媽遭遇的知識女姓,媽媽尊稱她為“校長先生”。這位校長給予媽媽極大的鼓勵,并開介紹信使她得以報名參加考試。這樣,媽媽通過考試入學參了軍。對于這位“校長先生”,媽媽不止一次對我們提到,校長在她人生關鍵時刻所給予的幫助讓她終生念念不忘。
    革命軍隊的熏陶使我媽媽的精神獲得了新生,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艱苦的環(huán)境造就和磨練了她堅強的意志品質,黨的培養(yǎng)教育,啟發(fā)并提高了她為廣大人民翻身解放事業(yè)而奮斗的覺悟。

    圖片

    抗日軍政大學的學員生活
    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抗日斗爭進入復雜艱苦的階段。為了適應新形勢,發(fā)展壯大武裝力量,加強人民軍隊建設,1938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抗日軍政大學總校組建第二分校,二分校校長陳伯鈞及一批辦校骨干從延安開赴敵后的晉察冀邊區(qū)組建學校,為戰(zhàn)斗在敵后的八路軍部隊培訓軍政干部。“第二分校在晉察冀和冀中地區(qū)敵后根據(jù)地堅持辦學四年多,先后培養(yǎng)了兩萬多名干部。”(李志民:《革命熔爐——抗大第二分校》)

    圖片

    抗戰(zhàn)時期的聶榮臻

    圖片

    晉察冀軍區(qū)司令員聶榮臻

    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根據(jù)黨中央的指示精神,晉察冀軍區(qū)司令員聶榮臻同志決定,在二分校先后成立了附設中學和陸軍中學,自力更生培養(yǎng)干部苗子。這兩所中學共十五個隊,二千多人。他們入學后,年輕人大大增加,使二分校更富有朝氣。
    ————李志民(抗大二分校政治部主任兼附中校長,開國上將)

    圖片

    圖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李志民(前排中)

    圖片

    李志民將軍

    從個人角度看,我媽媽非常幸運,在感到前途渺茫時加入到抗大二分校這個充滿活力的戰(zhàn)斗集體,成為抗大二分校附設中學的一員,這無疑給她精神上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她年輕,一切可以重頭開始。
    冀中秋季反掃蕩
    這年夏天二分校在冀中招收的附設中學學生剛剛集中,我們就對這批學生進行初步的入伍教育和訓練,準備把他們帶回冀西校部。——李志民
    “我是于1941年7月參軍的,八月間就趕上了冀中軍區(qū)秋季反掃蕩,這對剛入伍的我在吃苦方面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摘自媽媽的自傳
    在秋季反掃蕩的日子里,媽媽所在的近90名學員的女生隊,被編為附中第五隊,與男生隊一樣,經(jīng)受了戰(zhàn)爭的考驗和鍛煉,表現(xiàn)得很堅強。按照上級的安排,他們過著準軍事化的生活,早上出操,隊列訓練,學習軍事常識,生活緊張有序。打綁腿行軍,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是否困倦饑飽,只要一聲令下隨時背起行裝就出發(fā)。隊伍槍支很少,鬼子來掃蕩時,他們要么躲在青紗帳里,要么分散在老鄉(xiāng)家中。在敵人的槍炮射擊和飛機轟炸下,跟隨著老八路學習如何隱蔽自己,與敵人周旋。媽媽說,他們這群小兵,雖然沒上過戰(zhàn)場,但是因為身邊有戰(zhàn)斗經(jīng)驗豐富、身著草綠色軍裝的八路軍軍事干部指揮和保護,并不感到害怕。

    圖片

    八路軍隊伍過交通溝

    三過平漢鐵路封鎖線
    1941年10月,為了學校有一個較為安全的學習環(huán)境,上級安排附中全校師生五次跨越日寇控制的平漢鐵路封鎖線,以便從冀中平原轉移到冀西山地的靈壽縣,那里是抗日根據(jù)地,也是抗大二分校校部所在地。我媽媽參加了其中的三次,都是夜間行動,第三次才過去,其間險象環(huán)生。
    笫一次過平漢鐵路,女生隊付出慘痛代價,失敗撤回。敵人為了分割冀中和冀西的抗日根據(jù)地,在平漢鐵路兩側挖了很多封鎖溝,封鎖溝有兩米深三米寬,溝內有水。在靠鐵路側還建了2米多高的封鎖墻,布置了鐵絲網(wǎng)。鐵路兩邊,每隔兩三里設有一個碉堡,火力監(jiān)視鐵路兩側。夜間,日寇巡邏鐵甲車在鐵路上來回巡視,刺眼的探照燈,用我媽媽的話說,像一團火,一會兒照過來,一會兒照過去。日寇不許老百姓在鐵路附近種高桿莊稼,因此闊野上無處可藏身。當時,學生們趁著黑夜來到鐵路附近,正待過鐵路時,鬼子的鐵甲車開過來,探照燈掃過來,從沒見過探照燈的學生們在恐慌中開始往回跑,此時,敵人開炮了,炮彈落在女生隊中間,炸死3人,炸傷二十多人,隊伍只好后撤。
    對于這次過路,媽媽在自傳中寫道:“這次過平漢路因敵人的火力太強,沒得過去。同時,有幾位同學在這次過路時陣亡了,部隊撤回原來駐地進行休整。有個別同志因受不起考驗即開小差回家了。這次過路除犧牲的幾位同志外,我隊還傷廿多名都立即送到醫(yī)院休養(yǎng),當時部隊思想較混亂。而我當時由于對參加革命抱著的樂觀情緒,有大家就有我。要想找出路,只有繼續(xù)下去。參加革命未必就死,不參加革命未必就活,我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
    第二次過鐵路時天氣變冷,因為部隊過路的信息被敵人知道了,他們打了埋伏。部隊剛接近鐵路邊,就發(fā)現(xiàn)敵人有準備,于是部隊立即后撤,沒能通過平漢線。

    圖片

    孫鴻志,1938年任晉察冀軍區(qū)七分區(qū)17團政委。原海軍旅順基地政委、海軍政治學校校長。

    第三次,我媽媽和部分附中女隊的學生終于成功跨越平漢路封鎖線。在那個漆黑的晚上,冀中軍區(qū)派出主力部隊武裝掩護,十七團政委孫鴻志安排了過路行動。十七團部署兵力兩邊和敵人交著火,用生命和鮮血為學生們開出一條通道,在槍炮聲中,學生們使勁全力向鐵路邊跑。我媽媽當時累的得氣喘吁吁跑不快,一位戰(zhàn)士跑過來,拉著她的手跌跌撞撞繼續(xù)向前跑。到了鐵路邊,部隊為學生們通過封鎖溝填高了海綿般的通路,封鎖墻也打通了一個人可通過的口子。終于在部隊的掩護下,媽媽和一些同學成功越過平漢鐵路。她和很多同學一樣,因為新奇,在通過鐵路的剎那間,沒有忘記彎腰伸手摸了一下冰涼的鐵軌。
    附中校長李志民曾回憶說:
    “ 當敵人“掃蕩”冀西的計劃破了產(chǎn),掉過頭來部署“掃蕩”冀中地區(qū)時,我和唐凱、傅崇碧同志又率抗一團在敵人行動之前,從冀中帶領新招收的附中學生越過平漢路封鎖線,返回冀西。抗三團仍留在冀中堅持斗爭。這次過封鎖線比上次更加艱巨,因為附中的學生都是十幾歲的少年,其中還有些小姑娘。他們年紀小,體質弱,要急行軍、越溝坎,的確艱難。有時剛接近封鎖線,遇到敵人阻擊,一個也過不去;有時剛過一部分,敵人發(fā)覺,又掃射,又打炮,后續(xù)的梯隊只好返回。就這樣,先后過了五次才全部通過,而且還付出了血的代價。在一次過路時,敵人發(fā)覺了,從炮樓上用機槍、火炮瘋狂射擊,十幾個男女學生遭到傷亡。擔任接應任務的冀中軍區(qū)第十七團一營一位機槍射手,為了掩護學生,把敵人的火力吸引過去,自己英勇犧牲了。抗一團團長唐凱同志,勇敢沉著地在鐵路線上指揮戰(zhàn)士攙扶小同學過封鎖溝,也光榮負傷。“老八路”英勇犧牲的精神,感動和教育了“小八路”,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樹立起英雄的榜樣。他們也頑強地緊跟抗一團老大哥的前進步伐,勇往向前,沖過了敵人的封鎖線。
    三過平漢線的故事,我媽媽生前曾多次講過,她永遠銘記于心。老八路們在戰(zhàn)斗中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對她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附中的學習生活
    1941年冬季,駐扎在冀西靈壽縣的抗大二分校附中進入緊張的正規(guī)教學學期。
    附中是一所富有軍事特點的中學有學員一千多名,生源來自四面八方,主要是冀中平原和附近地區(qū)的學校學生。也有部分來自部隊機關、文藝團體精簡下來的“小八路”,大都十四、五歲,一般都具有高小文化程度。
    抗大二分校選調一批有水平、有經(jīng)驗文化程度較高的干部到附中任教員,做領導工作。要求他們以“當好保姆,帶好娃娃”的精神,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培養(yǎng)學員成才。
    為了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革命人才,附中確定在提高學員政治覺悟和軍事素質的基礎上,重點進行文化教育。為此,在課程安排上,文化教育比例占80%,軍政基礎教育占20%;課程內容包括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和外語等,預計在三年內使學員達到初中畢業(yè)程度,為繼續(xù)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附中校長李志民
    我媽媽十分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她按學校“毫不東顧,苦讀三年”的要求,埋頭學習,刻苦認真,各門課程都完成的較好。領導讓她當了班長,她便積極領導全班開展學習互助,在各項工作中自覺主動,盡心盡力。
    校區(qū)在一個小山村里,課堂設在戶外,小廣場,或是大院子里,山坡上或是樹林里,到處可以看到學員們坐在自己的背包上認真聽教員們講課;夜晚,學員們圍著一盞高腳煤油燈坐在地鋪上進行學習討論。作業(yè)是用自制的藍墨水蘸水筆在草紙上書寫,伏在膝蓋上完成。
    在冀西山區(qū),糧食短缺,常常吃不飽飯。有一段時間頓頓都是喝小米粥,常常沒到吃飯時間肚子便“咕咕”叫起來。黑豆在當?shù)厥俏股诘模瑡寢屨f,曾經(jīng)連續(xù)吃了三個月的黑豆。有一天,學員們在操場集合,二分校孫毅校長(1940年8月,孫毅接替陳伯鈞二分校校長職務}給大家講話。他說:“豆者,實乃豐富蛋白之糧也。”他要求各伙食單位回去立即動手給同學們熬豆?jié){,做豆腐。炊事員們每天都在想盡辦法把黑豆做出花樣來。

    圖片

    圖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孫毅

    圖片

    由于敵人的嚴密封鎖,整個冬季沒有新鮮蔬菜吃,很多學員得了夜盲癥。沒有藥,他們就到河里撈浮萍,拿回來和海鹽一起煮,當藥來喝。一些同學因為睡地鋪,地下潮濕,全身長滿疥瘡,我媽媽也在其中。在當時的條件下,學校安排他們去阜平縣溫塘,用洗溫泉的辦法解決了病情。
    從1941年冬天到1943年2月份在冀西的學習生活,媽媽的總結是:“生活是艱苦的,但精神是愉快的”特別是,媽媽第一次作為群眾得到邀請參加黨支部大會,她感到非常榮幸。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自信,只要自己主觀努力,按照組織的要求去做,就會得到組織的認可,不斷進步。在革命部隊里,她找回了缺失多年的尊嚴,獲得了生活的動力。她熱愛附中火熱的集體生活,習慣了艱苦緊張、整齊活躍的部隊生活節(jié)奏。在靈壽縣的這段學習僅持續(xù)了一年多。1943年二月,奉中央軍委之命附中隨二分校返回陜甘寧邊區(qū),回歸總校建制。
    我想,是黨領導的紅軍前輩們高瞻遠矚,在抗日戰(zhàn)爭那么艱苦的環(huán)境里,為我媽媽這批附中學員創(chuàng)造了這么優(yōu)越而獨特的學習成長條件,沒有其他人能做到的!我媽媽的學習是伴隨著晉察冀軍民和抗大學員與日偽頑敵人真槍實彈的斗爭中完成的;是在艱苦生活的鍛煉中完成的;是在老同志傳幫帶的火熱氛圍中完成的;同時,也是在提高政治覺悟、加強軍事素質、增長文化知識中完成的。
    我媽媽曾寫過一篇回憶文章“難忘的《最后一課》”,講的就是在附中時,她聽高琳老師講課后的所思所想。(見附件。)閱讀此文,可以洞見她在抗大二分校附中這個革命熔爐里鍛造所受到的思想影響。

    圖片

    媽媽參與了北京抗大光榮傳統(tǒng)研究總會的工作。

    圖片

    抗大光榮傳統(tǒng)研究總會會章

    圖片

    抗大光榮傳統(tǒng)研究總會會員證

    圖片

    1982年冬——1983年7月,媽媽參加了《抗大二分校附中回憶錄》的編審工作。孫毅校長為本書題字“戰(zhàn)地搖籃曲”。李志民將軍寫了“序言”。

    圖片

    媽媽的文章登載在《戰(zhàn)地搖籃曲》中

    從晉察冀邊區(qū)向陜甘寧邊區(qū)轉移

    1943年1月,中央軍委命令抗大第二分校附屬中學從敵后遷回陜甘寧邊區(qū)隴東合水縣與抗大七分校合并,組建成新的七分校。

    春節(jié)一過,附中全體師生告別了晉察冀邊區(qū)的鄉(xiāng)親和軍政首長,在江隆基校長的率領下,分三路從河北靈壽縣的女莊、東莊、大灣出發(fā)。到什么地方去?是軍事秘密。孫毅校長和李志民主任都趕來送行。孫毅告訴大家,這次行動是為反掃蕩進行演習,為了安全,團營干部隊與附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混合編隊,他叮囑老大哥們一定要照顧好小弟弟妹妹們。還說,勝利在腳,同學們行軍途中一定要把腳保護好。每到宿營地,要想辦法燒水燙腳,躺下休息時要把腳抬高點,好讓血液循環(huán)。他讓每個人準備一個棍子,過河探路,爬山當拐棍,下山當扶手,萬一掉隊,遇上狼群,就是很好的獵槍。孫校長的一席話,引來大家一通哈哈大笑,學員隊一片歡聲笑語。此時的孫校長卻是另一番心情,他深情地望著學員們在心里與他們告別。
    一路上,在軍事干部的帶領下,隊伍擺脫了敵人的追擊堵截,越過了據(jù)點、碉堡,哨卡等層層障礙,一直勇往直前。
    夜過摩天嶺
    在出發(fā)一個多月后的一天黃昏,隊伍來到晉察冀邊區(qū)與晉綏邊區(qū)交界處的摩天嶺下。
    由于附近有日寇的幾個據(jù)點,隊伍必須立即出發(fā)翻越摩天嶺、蘆芽山、荒草梁等幾座大山,到山的另一邊才能擺脫敵人的威脅。
    摩天嶺是晉西北一座終年積雪的大山,海拔2200多公尺,懸崖嶙峋,道路陡峭,大雪封山,要翻過去并不是容易的。
    帶隊的干部是有豐富經(jīng)驗的軍事指揮員,給大家做上山動員,講了敵情和困難,告誡大家不要輕敵。 宣布行軍規(guī)定,強調了聯(lián)絡信號,標志,要求不許大聲說話,不許抽煙點火,并要求每個人記住各人前后的同志,互相關照,不得掉隊,最后鼓勵大家以革命軍人的英雄氣概征服雪山。學員們聽后,增強了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我媽媽當時穿著從家里帶來的布鞋,腳凍得很冷,她想到把腳凍壞了,就過不了雪山了。于是,她從襯衣撕下布條,從薄棉被里扯出棉絮,把雙腳緊緊裹起來,雙手也包了一下。
    隊伍在黑夜中向摩天嶺山上出發(fā)。沒多久,天下起了雪。人們聽著前面的腳步聲和喘息聲,一個緊跟一個向山上爬去。越往上走,路越陡越滑,付出的精力和體力越大,學員們拼命堅持著。快到頂峰時,風越來越大,參天的古木發(fā)出瘆人的嚎叫聲,風雪鋪天蓋地打在人們的身上;狂風裹挾著荊棘、樹藤,刮扯著人們的衣褲,把露在外面的臉和手劃出一條條血印。媽媽說,臉上像刀子刮似的疼。她緊緊抓住前面同志的背包帶,頂著風雪、竭盡全力艱難前行。
    到達山頂,路變得平坦多了。為防止敵人發(fā)現(xiàn),隊伍沒有停下休整,而是開始急行軍。在一片原始森林里奔跑了三個多小時,走出森林時接到“就地休息”的命令。連續(xù)十多個小時的跋涉,大家筋疲力盡。餓了,就咬一口身上帶的硬窩頭,抓一把雪下咽。但停下來沒多久,寒風吹得人們渾身哆嗦,只想接著趕路。
    天快亮時,傳來命令“警惕敵情,迅速下山”。整好行裝,跟著向導,隊伍順著一條溝道,飛快下山。大家相互擠著從山頂嘰里咕嚕在冰雪中向山下溜滑而去,有人快活地喊著:“坐電梯了!” 不到一小時,隊伍從數(shù)千公尺高的山頂滑到山腳。帶隊的領導高興地向大家祝賀:“小朋友們,你們勝利了!你們個個都是英雄!”
    帶傷淌過汾河
    “一九四三年一月學校由晉察冀邊區(qū)轉移陜甘寧邊區(qū),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我的腿上生瘡,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如果不跟上部隊走,只有留下,但是何年何月找上學校毫無保障,因此下決心跟上部隊走。”——摘自媽媽的自傳
    在山西時,部隊準備渡過汾河。我媽媽腿上的一塊碰傷因為沒藥治療而化膿了,傷口很長時間都長不好,爛到腿骨,鉆心疼。為了跟上部隊,她咬牙忍住傷痛,挽著褲腿涉過帶著冰渣的汾河,到了對岸,腿完全麻木了。正是因為這個無意中采用的'冷凍'療法,我媽媽發(fā)現(xiàn)傷口竟然有了好轉的跡象,自己慢慢開始愈合。
    她的兩位同鄉(xiāng)戰(zhàn)友,因為生病跟不上隊伍,留在當?shù)亍=Y果因為漢奸告密,被敵人殺害。
    媽媽在自傳中寫道:
    “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長行軍,給我的鍛煉是不平凡的。這次任務很多是強行軍,不管部隊疲勞程度如何,是否能吃飽飯,天天按規(guī)定路程行進。因此,這次行軍所經(jīng)沿途掉隊的很多,因過度疲勞,當部隊駐軍到陜甘寧邊區(qū)綏德縣時,這也是抗大總校所在地,我病了,被留在總校修養(yǎng)所修養(yǎng),九月間身體恢復健康出所歸隊。”
    幾十年后,媽媽還清晰地記得這個場景:當他們的隊伍到達米脂縣時,當?shù)啬切┐┲{花襖、皮膚白皙的婆姨們站在青石板鋪的街道邊,驚訝地看著他們這些衣衫破舊、面容憔悴的長途跋涉而來的八路小兵們。
    這段長達三個月的行軍,給媽媽留下永恒的記憶。經(jīng)過這次考驗,她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強。

    圖片

    媽媽和宣傳隊員們1949年攝于西安

    在抗大七分校的歲月
    1943年九月至1946年八月,媽媽歸隊后,隨學校并入抗大七分校。在甘肅合水縣七分校二大隊學習工作。
    部隊駐地是在華池縣一個叫做豹子川的山溝。在新環(huán)境里,文化學習沒有立即展開,先進行生產(chǎn)勞動,然后是整風學習,再后來投入到大生產(chǎn)運動中。媽媽的主要任務是紡線,她積極地投入到紡線工作中,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坐在紡車旁工作,她說,連上廁所都要跑著去,跑回來,一點時間都不愿意耽誤。因為較好地完成定額,她得到了本子和搪瓷缸的獎勵。此外,還完成了生產(chǎn)糧食的任務,一年內上繳三石小米。到1944年,媽媽被調到伙房工作,從山下的河里往山上挑水。她積極地工作,精神感到很愉快。
    長期勞動生產(chǎn),部隊生活有了經(jīng)濟基礎,上級指示恢復文化學習。1944年冬天至1946年三月,學習進行了兩學期。
    “1945年“8.15”日本投降,學校隨時局起了變化,有幾個大隊下山了,留下一個大隊繼續(xù)學習”。——摘自媽媽的自傳
    由于媽媽愛好音樂,平時注意鉆研,被調到校宣傳隊。同年8月份,調到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政治部宣傳隊任宣傳員。

    圖片

    媽媽和戰(zhàn)友高克困阿姨在一起

    在抗大五年的生活,是媽媽人生中最有活力的時期。她從心緒低落轉變成精神昂揚,在最困難的時候都靠頑強的毅力挺過來!是抗大的領導和教員們給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知識修養(yǎng),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給她外在的動力,是身邊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員干部給了她榜樣的力量!她的心燈在抗大點亮,光芒伴隨她的一生。從晉察冀邊區(qū)到陜甘寧邊區(qū),在抗大的駐地媽媽留下了最熟悉的歌聲:
    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
    我們是抗日者的先鋒!

    圖片

    1956年3月1日國防部給參加抗日戰(zhàn)爭的軍人頒發(fā)的獨立自由獎章

    圖片

    1956年3月1日國防部頒發(fā)的解放獎章

    圖片

    圖片

    圖為獎章證書內頁
    視頻: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抗戰(zhàn)歌曲在她的心中流淌

    黃河之濱,

    集合著一群

    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

    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同學們,努力學習,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我們的作風;

    同學們,積極工作,

    艱苦奮斗,英勇犧牲,

    我們的傳統(tǒng)。

    像黃河之水,洶涌澎湃,

    把日寇驅逐于國土之東,

    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
    我們是抗日者的先鋒!
    這首《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從小就因為媽媽常常哼唱而耳熟能詳。在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常常看見媽媽拿著一本抗戰(zhàn)歌曲書籍邊看邊唱。有時,她也教我們唱歌,雖然我們并不完全理解歌中的深刻含義,但是總是被激昂的歌聲所打動。在文革受沖擊的那段時期,媽媽的歌聲也沒有中斷。回憶往事,使我感知到抗大精神在媽媽的心中留下永遠不滅的火種。晚年,媽媽因病不能行走,她還經(jīng)常在睡覺前哼唱著抗戰(zhàn)歌曲。媽媽是唱著歌度過她最后的時光。

    圖片

    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為健在的抗戰(zhàn)老戰(zhàn)士頒發(fā)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圖片

    媽媽參加門球活動(右二)

    圖片

    海司老干部第十屆門球賽參賽留念

    圖片

    媽媽參加海軍慶祝香港回歸祖國文藝晚會

    圖片

    圖片

    媽媽的書法榮譽證書

    我樸素正直的媽媽,一生虛心好學。她的書法作品曾在軍博展出。

    圖片

    當年的抗大二分校附中及七分校的女學員們幾十年后再相聚

    圖片

    2022年12月30日,98歲的曹桂芬阿姨走了。她是我媽媽在抗大二分校附中時的同學,抗大七分校的戰(zhàn)友,也是我媽媽的入黨介紹人和最親密的戰(zhàn)友。
    2023年1月10日,抗大一分校的學員傅泉同志病逝,享年97歲。
    短短幾天的時間,抗大的老同志相繼離世,讓人無比痛惜。我想,我媽媽一點都不孤單,她一定是匆匆離別我們,追尋著抗大戰(zhàn)友,去找大部隊了!
    媽!你教我懂得崇高的的抗大精神。這個精神是千千萬萬優(yōu)秀的革命青年,在艱苦的抗日戰(zhàn)爭年代,用青春和生命鑄就的,是中華兒女奮斗精神的光彩一環(huán)。愿抗大精神為華夏后人世代傳承!

    圖片

    1996年抗大光榮傳統(tǒng)研究總會頒發(fā)的抗大紀念章

    2023.1.31

    附件:難忘的《最后一課》——摘自《戰(zhàn)地搖籃曲》抗大二分校附中回憶錄



    難忘的《最后一課》

    李玉欣

    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歲月里,我走進了抗大二分校附設中學的行列。從此,我邁開了革命的第一步,開始了嶄新的生活。幾年的附中生活,雖然是短暫的,但她在我的生活進程中,卻是十分珍貴的。當時我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姑娘,而今,卻已年逾花甲。隨著歲月的流逝,許許多多的往事,俱已忘卻。但在附中的生活,我則久久難以忘懷。
    我經(jīng)常懷念過去,懷念附中。尤其懷念那至今想起來仍然記憶猶新的學習生活。我懷念每一位敬愛的老師,他們那對人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高尚精神,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我也經(jīng)常回憶起老師們教課的生動情景,其中,最使我難以忘記的,是我們的高琳老師上的一堂國文課。
    那是1941年7月的一天。我們住在冀中平原的一個普通村莊里。上課號剛剛吹響,我們整隊來到村邊的一個空場院里。這里,就是我們的課堂。場院周圍,卻是一片日本侵略軍劫掠后的荒涼景象。
    我們的隊伍,整理完畢,等待著老師的到來。因為這是我到附中后上的第一堂國文課,所以,我特別聚精會神地注視著老師來的方向。
    值星員發(fā)出了“起立”的口令,老師來了。我仔細打量著站在離我不遠處的高老師。他中等身材,消瘦的臉龐,深陷的兩眼炯炯有神,著一身綠布軍衣,整齊,清潔。他微笑著向我們點頭致意,既和藹可親,又莊重嚴肅。他把帶來的講義,發(fā)給大家之后,用清晰的四川話說:“同學們,上課了。我們今天要講的是《最后一課》”。
    我一聽感到莫名其妙,我到附中來,今天是上第一課國文,怎么老師說是最后一課呢?我正在納悶,高琳老師開始講課了。
    高琳老師首先向我們扼要地介紹了課文的作者,作品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及文章的大意。然后,即按課文的章節(jié)講了下去。
    《最后一課》是一篇外國作品,是法國作家阿爾封斯·都德的名著。這篇文章所表現(xiàn)的事件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是1870年,進行了著名的普法戰(zhàn)爭。結果是法國失敗,當權的統(tǒng)治階級反動政府同普魯士簽定了和約,把本國的阿爾薩斯省、洛林東部割讓給了普魯士,并賠款五十億法郎。從此,那里的法國人民陷落于德意志帝國統(tǒng)治之下,飽嘗著亡國的痛苦。
    《最后一課》,通過法國小學生弗朗士聽最后一次法語課時的內心描寫和老師講課時的悲憤心情的表述,深刻生動地反映出法國人民在國土淪亡時的愛國主義精神。
    高琳老師講課十分認真。他口語清晰,表情豐富,感情真摯,抑揚頓挫。他按照課文的章節(jié)段落,逐段逐句地進行講解,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他時而慷慨激昂,時而緩慢低沉。通過他生動的講解,使我們受到了強烈的感染。故事吸引著我們,激動著我們,課堂格外地靜。除了高老師講課,沒有任何音響。
    “同學們”,高琳老師環(huán)視了一下聽課的人們之后說:“現(xiàn)在請大家聽我朗誦下面這段課文”。說完,他做了一個大的停頓,即放聲讀起了課文。
    “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jīng)來了命令,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天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高琳老師讀到這里時聲音緩慢、低沉。幾乎快要聽不到了。
    讀完這一段課文,又是一個大的停頓。然后,高琳老師昂起頭激動地說:“同學們,一個國家的孩子,為什么不能學習自己國家的語言?小弗朗士為什么只能去學德語,不能學法語?就是因為他們亡了國,當了亡國奴!亡國奴只能任人宰割呀!” 課堂上一片沉默。“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日本帝國主義正在蹂躪著我們的祖國大地。他要滅亡我們中華民族,把我們四萬萬同胞變成他們的奴隸,像法國人那樣。我們的出路只有一條,堅持抗戰(zhàn)到底,堅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絕不當亡國奴!在我們的祖國,永遠不能出現(xiàn)法國老師上最后一課的情景!我們的子孫后代,永遠不能成為小弗朗士!” 高琳老師高亢激越的聲音,回蕩在場院的上空。
    這時,我心潮起伏,熱血沸騰。驟然間,我仿佛看到了敵人燃起的沖天大火,在吞噬者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我看到對門玉杰大嫂抱著一歲的幼兒跳躍交通溝逃跑時,被日本強盜一槍打死,跌落在壕溝里的慘象;我看到七歲的小掛侄子被敵人殘殺后倒在血泊之中;我看到殘暴的敵人把本村李鐵人刺死后,把尸體扔進了水井;我看到村里的胖哥被敵人用木棍活活打死;我看到了座座新墳;看到了無數(shù)帶孝痛哭的孤兒寡母。
    我似乎又聽到什么......
    我聽到了凄慘的哭聲,我聽到了咒罵聲,我聽到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聲,我聽到了激烈的槍聲,突然,我聽到了山呼海嘯般的歌聲: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同學們!” 高琳老師的一聲呼喚,把我從奔騰翻滾的萬千思緒之中,拉回到課堂的現(xiàn)實中來。我抬頭望去,高老師的臉激動而又嚴峻。周圍的同學有的低頭沉思,有的凝神遠望,有的兩眼噴射著怒火,有的則在暗暗啜泣。
    高琳老師用極其簡潔的語言,對本課做了精煉的概括之后說:“同學們,通過這《最后一課》,我們應當受到什么啟示?我們應當學到什么?要深思,再深思。”
    下課了。走在從課堂歸來的路上,我的心總是不能平靜。在我的耳邊,總是回響著“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的歌聲。雄偉的歌聲,猶如萬馬奔騰,飛得很遠,很遠......
    ......
    時光已經(jīng)過去了四十多年。在這漫長的日子里,我經(jīng)常懷念培育了我的附中,懷念著我的各位老師、同學,尤其永遠不會忘記那《最后一課》。


    圖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幕无线码一区中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蜜桃小说|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免费| 国产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尤物|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午夜| 青青草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老熟妇|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出69影院| 无码激情亚洲一区|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成人片|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全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麻豆宅男 | 唐人社视频呦一区二区| 国产初高中生真实在线视频| 国产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网站| 日本公妇被公侵犯中文字幕| 深夜av在线免费观看|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av福利| 久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三线产区| 青青国产揄拍视频| 无码乱码AV天堂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一| 中文字幕国产原创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亚洲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麻豆1区2产品乱码芒果白狼在线|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 中文 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