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趙輝)尋找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與中華文明的歷史源頭,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建立歷史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正是在這一歷史使命下產生的中國新興學科,并為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奮斗了整整一百年。走向新世紀的中國人民,更是為此啟動了兩項重大國家科研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夏文化研究工程。 經過20年的考古工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雖然成績顯著,但在許多重大歷史問題上仍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特別是完整展現夏朝歷史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創造華夏文明的華夏民族,究竟生活于中國地域的哪里?哪里才是華夏文化的原始產生地?是根本解決中華民族所有歷史文化問題的關鍵所在。 ![]() 嚴格來說,中國的考古學是屬于歷史考古學范疇,是為解決中國歷史文化問題而誕生,并以解決中國歷史文化問題而具有存在價值的考古學。中國考古學不同于西方的考古學,因西方缺乏相應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傳承,只能專注于史前考古時期的考古研究,而中國因為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有大量的、延綿不斷的歷史文化傳承,通過考古研究解決中國大量歷史記載中的中國歷史文化問題,才是當前中國考古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其中,通過細致而專業的考古研究,夯實中國夏商周的歷史史實,才是中國考古學屹立于世界,建設中國氣派考古學的關鍵。 因此,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只能建立在對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實證上,并落實在中國夏商周各個歷史時期的考古事實上。否則,我們憑什么建立經得起中國五千年歷史與文化考驗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并成為指導世界考古學發展的標桿?通過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入研究,為中國考古學發展提供指路明燈;以中國考古學實事求是的考古事實,實證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真實足跡,才是中國氣派考古學成熟的標志。 ![]() “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也有認為“夏”是從夏水得名,中國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大約從編著《尚書》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華夏”也成為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最原始美譽稱謂。通過中國歷史研究、文化研究、考古研究,確立“華夏”族群、“華夏”文化的最初來源,是決定中華文明探源與夏文化研究工程能否成功的第一要務。 好在中國歷史有豐富的原始歷史史料,為我們研究中國歷史文化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信息。雖然這些原始史料因受政治地理歷史的巨大變遷,今天的我們對曾經發生歷史的地理位置已經記憶模糊,但原始的史料還是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地理指向,指引著我們去探索、去研究、去破解。“華夏”與“淮夷”就是中國歷史文化中兩個最重要的地理概念與文化概念。“華夏”概念因為成為中華民族至高無上的理念,為整個中華大地各地文化所接受,其產生的具體地理位置已經為我們遺忘;“淮夷”的地理與人群,因淮河的存在與夏商周歷史文獻的傳承記載,而人群構成與存在地理還是比較明確的,為今天的淮河中下游地區,已為中國的歷史學與考古學所普遍認知。 ![]() 經過筆者的不懈努力,不斷地深入研究,“華夏”與“淮夷”所包含的許多歷史文化問題,終于得到根本破解,成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基石,并將成為華夏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起點與動能。 “華夏”一詞最早出現于商末周初的中國歷史,《尚書·武成》記載:(周武王)曰:“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武成》主要記載了周武王伐紂滅商、東征淮夷、建立大周朝的歷史事跡。其中的“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東征”“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陳述了重要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建立周朝的過程中,“華夏”氏族與“蠻貊”氏族是追隨周氏族周武王的主要力量,“華夏”與“蠻貊”莫不響應周武王的號召。不管是中原的華夏族,還是周圍南方與北方的落后部族,沒有不順從周武王的,擁護“大邑周”。 ![]() 位居西方的周氏族、居于中原的“華夏”族群與華夏族群南北方的相對弱勢氏族,共同伐滅了殷紂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很顯然,這一歷史中的華夏族并非指商紂王統治中心的黃河中游地區。否則,周武王率領的八百諸侯就不可能發生“血流漂杵”的滅商生死之戰。而且,周武王能夠集結包括“華夏蠻貊”的八百氏族部落,也不可能從商紂王統治中心調集氏族部落而不引起商紂王的注意與主動討伐。從中可知,華夏族與蠻貊部族當為來自另外一地區。文化高度發達的“華夏”族與華夏族南北地區文化較低的氏族部落,紛紛響應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才是歷史的真解,才是歷史的真相! ![]() 那么,文化高度發達的華夏族究竟生活于哪里呢?并與南北方氏族部落產生巨大的文化落差。這一地區還必須有能夠容納華夏族與南北方氏族部落的生存空間。這一地區的廣大生存空間,還能避免商紂王的直接武力打擊。它究竟存在于哪里?《詩經·閟宮》為我們提供了明確歷史答案! 《詩經·閟宮》敘述了周族的發生、發展、壯大以及魯國的建立,贊美了所有先祖的功德,突出了兩位受祀的祖先后稷和周公,并說明了祭祀他們的具體原因。研究學者認為此詩為春秋時期魯僖公時奚斯所作,當作于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其所寫祭祀儀式即為僖公會八國之師伐楚凱旋后所舉行之祭禮。其中詩句“至于海邦,淮夷來同;莫不率從,魯侯之功”“至于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通過不同時代的記述、不同的稱謂,為我們保留下寶貴的追溯“華夏”民族的原始生產空間與華夏文化產生地域。 ![]() 周氏族建立的周朝是華夏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承者。位居西方的周武王伐紂滅商“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位居東方的魯侯南征伐荊楚“至于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兩件不同歷史時期的軍事征伐中,“華夏蠻貊”與“淮夷蠻貊”都是周部落軍事征伐的堅定支持者并承擔了重要作用。周武王北伐商紂與魯侯南征荊楚,為截然不同的兩個地理方位,為何“華夏蠻貊”各氏族部落與“淮夷蠻貊”各氏族部落能夠深度參與其中?其中的歷史緣由是什么?其中隱藏了哪些中華歷史文化信息? “華夏蠻貊”與“淮夷蠻貊”兩個不同時期的稱謂,都有相同的“蠻貊”氏族參與,不同的是“華夏”族與“淮夷”族。“華夏蠻貊”與“淮夷蠻貊”在周王朝兩段不同時期對周王朝的鼎力支持與傳統友好,向我們揭示了“華夏蠻貊”與“淮夷蠻貊”為同一廣大地區的氏族部落才可能延續這種傳統友誼。“華夏蠻貊”與“淮夷蠻貊”,實際為周人對同一地區氏族部落集團的稱謂。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明確歷史結論:周初的“華夏族群”,實為春秋時期的“淮夷族群”。因周人文化統治地位的變遷,對同一地區氏族曾經尊貴的“華夏”稱謂,逐漸為“淮夷”稱謂所取代。“華夏族”歷史來源也由此成為中國歷史考古學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要說“華夏”與“淮夷”歷史概念完全相同,也并非如此!只是它們共同生活于淮夷地區而已。“華夏”是“淮夷”地區內文化高度發達之“中國”城邑,“淮夷”是養育“華夏”“中國”城邑的氏族邦國;“華夏”是“淮夷”土地上盛開的文明之花;“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淮夷”是伴隨整個中國夏商周歷史的“不死之國”“君子之國”。 從《詩經·閟宮》中,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個更明確的歷史結論:“淮夷”與“南夷”為地域不同的兩個氏族部落。根據筆者雖權威的研究結論,“南夷”生活于今天的淮河中下游,“淮夷”生活于今天的淮河支流北淝河流域。北淝河古稱夏水、北淮水,是“淮夷”氏族的歷史印記。淮河干流古稱“南河”,也是“南夷”氏族生活的主要地區。在魯侯伐荊楚時,才有“至于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歷史進程的先后。 ![]() 至于“夏”是從古夏水得名,還是“古夏水”因夏氏族夏王朝夏文化而得名,就是一個如同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中國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中國,稱四方為“夷蠻戎狄”。無四方,何以中國?無古城,何以華夏?今天北淝河中游的四方湖古城,穿越時光,以璀璨的中國歷史文化,照耀著中國華夏民族文化發展之路。 |
|
來自: 紫霞照我 > 《歷史,中國,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