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經常被問到,能不能詳細解讀三陰三陽?另外,三陰三陽之外的「至陰」是什么意思呢?以及在經絡、傷寒論六經辨證之中,它們的大概含義?這個問題,要理清爽它,首先要追溯到《周易》。 ![]() 何為四象? 《周易》里有這樣一句話:「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中兩儀就是陰陽,就是把萬事萬物分成陰陽兩大類。分為兩大類之后能不能再進一步細分呢?可以的。那就是兩儀生四象。 四象是哪四象呢? 就是三陰三陽之中提到的太陽、太陰、少陽、少陰。 我們可以借助四象圖來理解。 ![]() 這里,「太」代表多,代表大。太陽、太陰,代表的是陽與陰在數量上的多。 所以,太陽、太陰分別對應的是:圖中陰陽魚中頂端陽最多與底端陰最多的位置。其中太陽為一個顏色純白的圓,代表陽最多;太陰為一個顏色純黑的圓,代表陰最多。 而「少」與「太」比較,就是陽或陰已具有了,但在量上還未算多。 所以兩者居四象圖的東西兩邊,陰陽有了,但還處在未算多的位置。這兩個的形象都是一半陽,一半陰。也代表在量方面未算多。 四象的本質,是在兩儀基礎上對事物的進一步劃分,從而實現對事物的初步量化。 比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如果按陰陽兩儀來分,那么溫與熱都屬陽,寒與涼都屬陰。 但溫與熱程度不同,有量上的差別。溫屬少陽,熱屬太陽;同理,則涼為少陰,寒為太陰。這就是四象。 陽明與厥陰的位置 而經絡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命名,是在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這易經四象名稱基礎上,為在數量上對應手足各六條經,中醫人為地另外加上陽明與厥陰這兩個命名。 也就是說,陽明與厥陰這兩個命名,不是來源于易經系統,而是中醫自己加上去的。 那么,陽明與厥陰又該加在太極圖的什么地方呢? 如果從陰陽量的多少而言,陽明該放在上面四象圖的太陽與少陽之間,《黃帝內經》叫做兩陽合明。不少人根據這句話,以為陽明的陽氣量最多,其實不然。 假如按陽氣量多少來排序,《黃帝內經》是這樣排的,太陽是三陽,陽明是二陽,少陽是一陽。注意,陽明是兩陽合明,不是兩陽合陽,這個「合」字可能牽涉到六經開闔樞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比較深了;當然還可能存在其他解法。總之這不是這一篇能寫完的內容,所以就這個問題,今天這里不作深入討論。 三陰按量的多少是這樣排:太陰是三陰,少陰是二陰,厥陰是一陰。 為什么厥陰的陰是最少的呢?因為厥陰的意思是兩陰交盡。盡,是事物發展到盡頭的意思;兩陰指的是太陰、少陰。就是說:太陰、少陰,去到盡頭就是厥陰。所以厥陰的位置該放在上面四象圖的少陰與太陽之間。 當然,陽明與厥陰的位置,在說明不同的問題時(比如說明開闔樞時),在太極圖中還有其他不同的放置方式。我們今天講的放置法,僅僅是從《內經》設定的六經陰陽量的多少這個角度來放的。 好,明白了這個,有些學過《傷寒論》,知道疾病循經傳變的朋友就容易明白,在《傷寒論》之中,講到疾病的傳變,循經傳變是這樣的:太陽病傳陽明,然后陽明傳少陽,少陽傳太陰,太陰傳少陰,少陰傳厥陰。這其實就是,太陽三陽傳陽明二陽,陽明二陽傳少陽一陽,少陽一陽傳太陰三陰,太陰三陰傳少陰二陰,少陰二陰傳厥陰一陰。 很明顯,這是按陽氣量的遞減到陰氣量的遞減來設定的。至于臨床實際是不是這樣傳(這該是另一篇文章的素材了)?我們這里暫不展開討論。而且六經傳變也還有其他路徑。 但至少我們能看見,仲景這個六經病循經傳變的設定,是跟三陰三陽經的經氣陰陽量多少相關聯的。 ![]() 六經病的性質與陰陽量 下來,六經病的性質跟三陰三陽陰陽量多少的命名有沒有關聯? 應該說,關聯度沒有與六經傳變的設定那么大。 比如,太陽病跟寒水掛鉤,陽明病是跟燥金掛鉤,少陽病跟相火(類似于暑)掛鉤,太陰病跟濕土掛鉤,少陰病與君火掛鉤,厥陰病跟風木掛鉤。 這里六經病的性質,感覺上跟五行、以及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氣的關聯度較大。剛才講的六經命名的陰陽量的多少,在病的性質上的反映反而沒那么明顯。 為什么會這樣?這里牽涉到的知識點,相關聯的東西太多,比如又跟開闔樞的位置相關了,所以不易一下講清楚。就是以上講的內容,假如沒學過醫,或是學得比較淺,看起來可能已經相當困難了。 ![]() 經絡操作上,命名的意義 下面來看在經絡的操作上,這些命名的意義有多大? 經絡之中,三陰三陽的分別,更多體現在手足三陽經對應六腑,手足三陰經對應五臟(加上心包是六臟)。 三陽經主要行于四肢外側,三陰經走在四肢內側,也就是說在大類的分陰陽上,它是有意義的。 但在當今的針灸應用上,《內經》中關于三陰三陽陰陽量多少的設定有沒有意義? 在經絡命名上,按照《內經》原意,雖也有對應的三陽、二陽、一陽、三陰、二陰、一陰的說法,但是在理論與實踐的演化過程中,「量」的感覺其實是在日漸淡化。 也就是說,現在并沒有太多針灸醫師,是按照太陽經陽氣量最多,陽明經陽氣量第二,少陽經陽氣量第三這種設定來行針的。針灸師更多的是關注經絡之中氣血量的多少,比如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 這說明,中醫師們在醫療實踐中,越來越關注實際應用的意義。所以《內經》中關于三陰三陽陰陽量多少的設定,這里不能說它沒有參考意義,但這種觀念已呈現越來越淡化的趨勢,也是基本事實。 那有沒有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這種命名,在中醫內容中,意義較大的呢?有的! 四象五行 中醫常用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來說明五臟特性。四象與五臟如何相配?如下: 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腎為「陰中之太陰」。 大家會發現少了一個,是的 ,中醫以五行體系為主框架,因此在四象之外,還要再加一個元素,跟五行在數量上對應。加的這個元素,就是脾為「陰中之至陰」。由此可見,「至陰」這個詞,是中醫為使陰陽體系與五行系統相洽洐生出來的,用以說明五臟特性。 四象+至陰,正好與五臟的陰陽量對應,還可以說明陰陽發展趨向。 到這里,我們先大致看懂,再討論意義。 五臟的陰陽量 「陽中之太陽」、「陽中之少陰」、「陰中之少陽」、「陰中之太陰」, 「陰中之至陰」這五句,每句第一個字(陰或陽),是根據五臟位置高低來界定的。 其中,心、肺在上,屬陽,所以都以「陽中」來表述;肝、脾、腎在下,屬陰,都以「陰中」來表達。 而太陽、少陽、太陰、少陰,指代對應臟的陰陽量,以及功能特性。 我們一個個來看: 心為「陽中之太陽」:太陽之臟,說明心的陽氣量,生理上是偏多的,病理則表現為心火易旺。由于「同氣相求」,易被火熱之邪所擾。《素問·宣明五氣篇》指出:「心惡熱」。 腎為「陰中之太陰」:太陰之臟,意味著陰多陽少。雖然任何教科書都強調腎陰腎陽的重要,但從中醫發展脈絡來看,腎陰腎陽,更看重的是腎陽,皆因物以稀為貴,太陰之臟,缺的是陽。這種觀念,因命門學說興起,已現苗頭,火神派大興就表現得更淋漓盡致了。 「陽中之太陽」、「陰中之太陰」說明的是心腎兩者,因為心和腎,一個容易偏向陽,一個容易偏向陰,如何協調?讓心腎的陰陽水火相交,陰陽互濟又互補,如此一來,兩全其美。 肝為「陰中之少陽」,少陽,是春天、早上的意象。好像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充滿生發之意,且是往陽多的方向發展。這就與肝主疏泄、肝主生發、肝為剛臟這些功能特性意象相近。 肺為「陽中之少陰」,少陰,是秋天與黃昏的意象。秋氣轉涼,日落西山,反映了陽漸消陰漸長,其氣斂降的態勢,正與肺五行屬金,其氣肅降之象類同。 少陽,在左,左升;少陰,在右,右降。互相協調,則太極圓轉。于是有了肝從左升、肺從右降,人體氣機如太極旋轉。 至于脾為「陰中之至陰」,不少人可能會誤讀,以為「至陰」是陰最盛。其實,陰最盛是「太陰」,太代表多、大。而「至陰」,「至」是「到」的意思。至陰的位置,擺在太極圖中間,這里正是從陽入陰,從陰出陽的陰陽交接處。對中醫有一定了解的人都聽過「脾為氣機升降的樞紐」這句話,樞紐,就應該在中間。 注意了,五臟的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命名與經絡的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命名,意義是不同的。 五臟陰陽太、少的命名,確實可說明該臟的陰陽量,這點從古至今都沒變過,是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 而在給經絡命名之初,其中也含有陰陽量的意義,可是在應用過程中,陰陽量的指導意義已逐漸趨向了淡化。 所以提醒各位,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在臟腑與在經絡,指代是不同的,不要混為一談。比如心,在臟腑叫太陽,說明心的陽氣量最多;但心在經絡叫少陰,全稱手少陰心經,這是因為心屬五臟,五臟屬陰,故心屬于陰經。 可能有人問,為什么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這些名稱,在臟腑和在經絡,代表意義會不同? 這是因為《黃帝內經》是集體創作,有人根據臟腑功能來設定陰陽量,再根據陰陽量作出命名;有人根據經絡歸屬的是臟還是腑,臟屬陰,腑屬陽,從而分出陰陽,然后再命名。這些人不見得是同一個人。甚至不同的篇,書寫年代都未必一樣。 來源:正安聚友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