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地處河西咽喉之地,南有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北接連綿起伏的馬鬃山,地勢十分險要,自古被譽為“河西第一隘口”,是歷代封建王朝戍邊設防的重地,也是古代絲綢之路及東西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嘉峪關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整個建筑由內(nèi)城、外城、城墻等部分組成。它作為內(nèi)陸與西域、中原與大漠之間紛爭與融合的見證,悲壯而輝煌。 外城關城外城圍于內(nèi)城四周,內(nèi)有驛站、店鋪、飯館、廟宇等。外城有兩座門,一在東南,已毀;一在東北,稱東閘門,條石砌基,磚砌壁,壁嵌36根方木排叉樁,上搭方木棚架,門頂建有門樓。外城四周設護城壕,現(xiàn)存壕深2.8米,寬2米左右,壕外有土堰。 關城嘉峪關關城是萬里長城之明長城西端起點,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關隘,雄峙于祁連山脈與黑山之間,地勢險峻,氣勢雄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天下雄關”。關城平面呈梯形,由內(nèi)城、羅城、外城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它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內(nèi)城關城內(nèi)城外緣周長640米,城墻內(nèi)側有磚砌女墻,高0.3米,厚0.34米。南、北城墻中間筑敵臺,上建敵樓,為一層三間式建筑。城墻四角各筑方形角樓(亦稱戍樓),樓高出城墻5.4米,為磚砌二層單間,內(nèi)開券門,三面開券窗;樓上為平臺,四周設垛口。內(nèi)城有東、西二門,東門曰“光化門”,西門曰“柔遠門”。門內(nèi)北側砌青磚馬道,長22.2米,寬2.7米,外有護道墻。馬道下設拴馬樁,現(xiàn)已無存。東、西兩門上均建有城樓,樓高約17米,為木結構三層三檐歇山頂建筑。東、西城門外,均筑有甕城,城墻亦為黃土版筑,與內(nèi)城同高。 長城第一墩長城第一墩位于嘉峪關關城南7000米處,是明代長城西端臺墩的起點。第一墩由明代甘肅肅州兵備道李涵監(jiān)筑于嘉靖十八年(1539),呈正方形棱錐體,歷經(jīng)風雨沖刷,一部分已經(jīng)塌毀,使現(xiàn)存臺墩依壁而立,奇險無比。為了有效地保護這珍貴的歷史遺存,近年來嘉峪關投入資金先后修筑了第一墩北側的仿古長城城墻,并設置護欄予以圍護。旅客在此可以憑吊歷史,領略戈壁浩瀚的大漠風光。 懸壁長城懸壁長城位于嘉峪關關城北8000米處,屬嘉峪關軍事防御體系的一部分。明嘉靖十八年(1539)始建,原長1500米,為片石筑土墻。現(xiàn)只存遺址一截,底寬4米,高約6米。現(xiàn)在墻頭增筑垛墻和宇墻,首尾各添筑一墩臺,在首墩和山坡下筑臺階式漫道。游人拾階而上,坦處如涉平地,險處加攀絕壁。因有231米的長城攀緣于高150米、傾斜45度的山脊上,似長城倒掛,鐵壁懸空,故被稱為“懸壁長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