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檔案】 李載豐,筆名心夢潤筆。男,漢族,1964年12月出生,黑龍江省雞東縣人,大學文化。1982年7月參加工作,中國煤礦作協(xié)會員、黑龍江煤礦作協(xié)副主席、雞西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網(wǎng)絡簽約作家。 

愛我中華泰山

一直以來,本人對泰山有一種無限的向往。幼時,只能在書本上支離破碎地了解泰山是五岳之尊。長大之后,通過了解,才知道泰山被先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百姓崇拜的圣地,帝王告祭的神山。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來到了山東淄博工作。工作之余,有一種莫名的沖動,總想去泰山看看,領略泰山的神韻和文化底蘊。我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钡健坝醒鄄蛔R泰山”、“泰山壓頂不彎腰”……感悟到了人們對泰山的崇敬。 適逢國慶假期,我迫不及待地前往美麗的泰安,去觀光被神化了的泰山、文化的泰山、神奇的泰山。到了泰安已經(jīng)傍晚18時,夜色已經(jīng)降臨,給泰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當?shù)厝艘宰顭嵴\的情懷笑迎八方來客,從司機到臨街的行人,在他們(她們)的神色中體會到了泰山給予的榮耀與自豪。駐足之時,古色古香的紅門進入我的眼簾,在色彩斑斕的燈光下絢麗奪目。踏至山的腳下,已掀起人潮。游客們圍著商販購買登山的拐杖、手電筒等用具。靚男靚女們買來公牛、蝴蝶狀的裝飾,夾在額頭頂端閃閃發(fā)亮,露出欣喜的笑臉。香客們紛紛購買幾炷香、幾沓泛黃的紙作為朝拜備品,行囊里撐滿了虔誠。 為了欣賞到泰山日出,我跟隨著登山人流進入紅門,沿著自古以來主要的登山路線和歷朝皇帝登山的御道拾階而上。盡管相對平緩,但是對于我來說,也是很吃力的。由于夜色已深,只好借著人群游動的燈光或隱或現(xiàn)地欣賞沿途那一抹林蔭夾道,平整盤旋的石階,以及峰巒競秀的景觀。走近岱廟、紅門、岱頂古道,仰望遙參亭、岱頂,令我嗅覺到了先人的智慧及巧奪天工的造物,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令人驚嘆不已。身旁一名曾經(jīng)來過多次的旅游愛好者介紹說:這段路程共計有古寺廟8處,碑碣200多塊,摩崖刻石300多處,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濃郁的韻味。你看岱廟坊,浮雕精美、造型宏偉,那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建的,是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聽其介紹,我又仔細的觀察,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低錯落有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坊的內(nèi)柱陰陽面均有一副刻聯(lián):峻極于天,贊化體元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zhèn)東方。”據(jù)說當年的創(chuàng)建者山東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所書寫。北面是當時的山東巡撫兵部右侍郎趙祥星題聯(lián)并書:“為眾岳之統(tǒng)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群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與京?!?/span>由于才學疏淺,一時難以讀懂其內(nèi)容含義,卻著實體會到了泰山的顯赫與威靈。登至通天街,眼前閃現(xiàn)遙參亭,與岱廟正陽門連通。據(jù)說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前來舉行祭祀典禮,在此舉行參拜之后,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v向二進式庭院蔚為壯觀,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與岱廟同在一條軸線上,建于明清。石坊兩旁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南面一泓池水,池內(nèi)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在秋風吹拂下,唐槐倒影,靈動的妙不可言。 泰山前紅門宮,宮分別是“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天階”三重石坊。宮內(nèi)有東、西兩院,東院正殿三問,據(jù)說是道教殿堂,后來供奉彌勒佛。西院正殿祀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南有合云亭,右有且止亭。兩院之間便是“飛云閣”,閣中的拱門,為登山通道,古意盎然?;?/span>首遠望,泰安城市風光盡收眼底。 岱廟,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在沒有來之前早有所聞。積淀千年的古聲古韻,為歷代皇帝泰山封禪的重要地點。始建于秦漢,為天下聞名的道教神府,主體建筑宋天貺殿,是泰山神東岳大帝的宮殿,天貺為天賜之意,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有“天書”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興建此殿,以謝上天。走進它,整座大殿雕梁彩棟,貼金繪垣,丹墻壁立,峻極雄偉。宋天貺殿與故宮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此時,游客們有些騷動,帶相機的游客長槍短炮聚焦,頻頻閃爍,“吱啦”的快門聲不絕于耳,記錄下難忘的瞬間。青銅味與檀香味氤氳在朝拜聲、鐘聲和繚繞的香火氣中,碧瓦飛甍,青磚紅柱,渾然天成,煞是肅穆與莊嚴。入正陽門后是岱廟大院,迎面是“配天門”。匾額為書法大師舒同先生親提?!芭涮扉T”后,便是元代創(chuàng)建的“仁安門”。位于廟東南隅的漢柏院內(nèi)的漢柏,蒼勁蔥郁若虬龍蟠曲。雖已膚剝心枯,卻新枝繼生。泱泱七千級臺階可直達岱頂,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泰安八景之一。 上山的石階由斗姆宮開始漸漸地陡峭,每邁出一步甚是艱難,身穿短袖T恤衫后背與前胸早已被汗水浸透,稍做休息,耐心等待汗氣消退。游客們手里大多拄著拐杖有條不紊地在向上攀登,還要不時停下來坐在方塊石堆砌的臺階上歇歇腳,喘口氣。一路走來,我明顯感覺圖途廟宇多、碑刻多、古樹名木多,歷史傳說多,應接不暇。此時“仰止”、“聽泉”、“中流砥柱”等石刻大字次第出現(xiàn)在山間石塊、石壁和溪流間的巨石上。行至泰山中路“斬云劍”盤路一側(cè),鐫刻毛澤東《七律·長征》詩手跡的一處摩崖石刻(l966年冬由泰山文物風景管理局刻制)。忽然,一位年近60歲的挑工肩擔兩捆大蔥,呼吸平緩、腳步穩(wěn)健地向上攀登,令人贊嘆。迤邐上行,來到總理奉安紀念碑前。紀念碑座落在路邊東側(cè)的山坡上,燈光照耀下四周漢白玉圍欄環(huán)繞煜煜生輝。碑身上部三棱體象征三民主義,下部五棱體代表五權(quán)憲法。這座紀念碑充分展示山東各界愛國人士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靈柩移葬南京而修建的,碑上刻有先總理孫中山先生的遺囑。不久,我踏入了中天門。凝視中天門至泰山之巔的陡峭山路,被其磅礴宏偉的氣勢、雄奇美麗的景色、年代久遠的遺跡所感染,帶來難以形容的心靈震撼!此刻,我已經(jīng)大汗淋漓,黃豆般的汗珠兒在額頭上滲出、滾落,癱坐在了石階上,欣賞周邊的美景。中天門為登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聽說1989年著名臺胞陳英杰出資在山巔建慈恩亭,亭內(nèi)放置澎湖同胞捐贈的澎湖石,上書碑文,表達兩岸同胞盼望早日統(tǒng)一的愿望。走過一段平坦舒適的“快活三里”,我來到群峰環(huán)繞,山勢峻險,云霧彌漫的云步橋,又近臨相傳宋真宗曾在石坪上搭帳駐蹕的著名景觀“五大夫松”。再攀登一段路程,目睹了泰山標志景點之一望人松,古松長枝下垂似探身招手迎客。還有李白鑲刻的“長松入云漢,遠望不盈尺”的詩句和乾隆帝盛贊的“岱宗窮佳處,對松真絕奇”的“對松亭”,供游人坐亭賞景聽松濤。 時間定格在晚上11時28分,休息片刻,我又跟隨身后的游客繼續(xù)一路上行。時令秋日,石階兩側(cè)山上依然芳草萋萋,綠樹蔥蘢。攀登游客們行走在越來越陡峭的山路上,密密麻麻,顯得十分擁擠。這時,一名年輕的少婦懷中抱著嬰兒在啼哭,引來眾人的目光。一名4歲的女孩也在哭鬧,哀求:我要回家,不登山了。母親在耐心地鼓勵,父親有些不耐煩,索性抱起女兒向上吃力地攀登。一位年近60的老者已經(jīng)處在艱難呼吸狀態(tài),依靠在路旁的巖石邊,向上凝望,露出堅毅的目光。陪伴在身旁的女兒心疼地說:“爸,爬不動就別爬了,下山吧!”父親搖搖頭:“我這輩子就盼著有一天來泰山,以后我想來,也來不了了,還是跟老爸向上爬吧,不能留下遺憾!”說完,握緊女兒的手繼續(xù)艱難的上行。在場游客無不為老人的精神所感動,受之激勵,眾人相互鼓勵,腳步明顯的急促,拐杖聲一陣緊似一陣…… 仰望天空,繁星點點。在狹長的山谷里,似乎與天空很近、很近,抬眼向南天門看去,登山的棧道燈光閃閃與星空交相輝映。我每向上邁一步,腳像灌了鉛,異常的沉重,汗水打濕的衣服干了又濕,濕了又干,如此無數(shù)反復輪回。終于登上了南天門,我與眾多游客歡呼雀躍,體會到了登頂后喜悅。南天門位于十八盤盡頭,登山盤道頂端,位于飛龍巖和翔鳳嶺之間的山口上,紅墻黃瓦,是登泰山頂?shù)谋亟?jīng)的門戶。熙熙攘攘的游客們跨入拱形門,視野更加的開闊。頓悟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在岱頂筑壇祭天,與天人溝通,祈求封疆萬代、國泰民安那種恢弘的景象。似乎通過天梯由人間到達“仙界”,“登泰山如登天”的意念。 據(jù)記載:清康熙11年(1672年),蒙古民族在此建普慈寺,常住眾僧,高峰時育經(jīng)的喇嘛、蒙人多達3000余人。是價值極大的旅游避暑觀光勝地。古往今來,人們在傳頌這虛擬的道教神話,將南天門稱為人界和神界的接口,許多神話故事多與人界有關系。據(jù)稱往西是佛家的地盤;往北是不周山,是天柱所在,當年共工怒觸不周山,把天弄塌了,才引出女媧補天那段故事;往東,是仙島;是散仙居住的地方。據(jù)山海經(jīng)傳說,那些仙島是由大海龜馱著,被某巨人國釣了幾個烏龜,沉了兩座,剩下那座叫蓬萊,因而巨人國觸犯了天帝被罰,身材縮小到常人大小。俯瞰泰山,氣勢磅礴,頓時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東溪、中溪、西溪,大津河、天燭峰、桃花峪六條大峽谷,自然地化分成六個不規(guī)則區(qū)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觀。“五岳獨尊”景觀石(玉皇廟東南),歷經(jīng)百年滄桑,仍氣勢奪人。 從南天門起,分別有月觀峰、天街、白云洞、孔子廟、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探海石、日觀峰、瞻魯臺等。月觀峰位于南天門西。據(jù)說天氣晴朗時,夜晚可觀濟南萬家燈火,俗稱望俯山山頂月觀亭;接著就是被人們稱為通向帝王皇宮門的大街,稱為“天門街”。象鼻峰西的“白云洞”,又稱“云窩”,地處懸崖,危巖多竅,空氣濕潤,洞口有白云洞字樣。此刻登山的人,忘卻了疲勞,貪婪而潮水般的涌了過來,競相欣賞美景;泰山少不了儒家鼻祖孔子印記,孔子廟有兩處,一處在泰城岱廟東南,建于宋代。另一處在岱頂天街東面,碧霞祠西側(cè),始建于明嘉靖。廟中除奉孔子外,還祀顏回、曾子、孟子、子思等。清代泰安知縣徐宗干題聯(lián):“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碧霞祠,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 1008年 ),為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是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近在咫尺的就是唐摩崖,相傳唐開元十三年,唐玄宗為宣揚國力,挑選各種顏色的馬各一千匹,組織了浩浩蕩蕩的隊伍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在大觀峰下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登封泰山時御制御書的《紀泰山銘》;因玉皇廟而得名的玉皇頂,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nèi)祀玉皇大帝銅像。廟院中有一塊極頂石,極頂石上有通石碑,刻著“泰山極頂”和“1545米”兩行字十分醒目。 此時,已經(jīng)是凌晨3點40,距離當天日出的時間(6時10分)還有2個多小時。泰山之頂聚滿了眾多的游客,可以稱之為“人滿為患”。為了抵御秋日的寒風,多數(shù)游客以40元的價格租借一件綠色棉大衣和防潮墊,或躺臥在較為避風的平坦處休息、或游動于風景處賞景、駐足拍照。消退汗氣的我,明顯感覺寒風襲人,從頭涼到腳,連續(xù)打了幾個冷顫。由于旅游時間安排的緊張,我遺憾的沒有等到“泰山日出”的時間,也無暇顧及游覽其他地方,便沿著登山時候的路徑返回。這時,登山的人仍絡繹不絕。由于相對擁擠,我只好和稀疏的下山者躲避眾多登山的人們,沿著邊緣小心翼翼地邊下行,并明顯感覺到晨霧濕氣濃濃,帶來陣陣涼意。到了“斬云劍”,登山的游客漸漸少了許多,待到了中天門,已經(jīng)是凌晨5時10分?;厥自傧蛏巾敺较蛲ィ旗F繚繞,處在朦朧之中。我在想,那些滯留在山頂上的人們還能夠看到日出嗎?我不得而知,只好為他們祈禱和祝福,希望他們能看到“泰山日出”的壯美景色。 走馬觀花地游覽了泰山,其自然和人文景觀絕妙的結(jié)合,令人贊嘆不已。從另一角度看,帝王來此封禪是有政治目的。而百姓來此是祈求泰山老母保佑平安。佛道蒞臨是借以其名氣弘揚佛道學說。文人墨客的到來,更多是巡游山水感悟人生和生活的目的。正是因為他們無意識和下意識地言行軌跡,為人類文明留下了寶貴的自然與文化的遺產(chǎn)。 泰山文化根植于華夏熱土,成長于民族文化及精神。其心理層面,基于中華民族深層心理結(jié)構(gòu)。賦予了泰山的神圣性,導源于古老的人性化的崇拜和古人對“天”的崇拜等等,塑造了獨具特色的名山文化。尤其突出帶有宮廷色彩的佛教、道教建筑主體,它與帝王朝祭、文人修道、民眾進香的社會行為相聯(lián)系,虔誠地崇拜與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特質(zhì)心理相呼應,從而體現(xiàn)出政治、宗教、民俗三位一體的特色,直接反映出泰山文化的本來面目,有別于其他名山文化。正如著名學者表述的那樣:“象美國的黃石山、意大利的埃特納山,阿根廷的卡特德拉爾山,都是以純粹的自然景觀、一種原始野趣取勝,而甚少人文景觀。葡萄牙的米拉德埃雷山、智利的圣盧西亞山,雖然有一點諸如古堡、教堂一類古跡,也畢竟不占主導地位。相對來說,東方名山,人文氣息較為濃厚。日本富士山,緬甸羅剎女山,就都有些古廟,但仍然不具泰山這種多教多神并存的'神山’風貌和與王權(quán)相聯(lián)系的“官山”氣息,在其民族文化中也不占很重要的地位。”“幽、曠、奧、秀、妙、麗”是泰山神韻精髓,既是天成,又是千百年來華夏子孫所構(gòu)筑的精神家園。在世界諸多名山中,泰山獨樹一幟。這種融合統(tǒng)一了民族精神。登泰山,不僅看它的雄偉壯麗,更重要的是體會認識泰山,賦予人生的哲理和內(nèi)涵,能夠切身感受到了精神層面的洗禮。猶如攀登長城一樣,呈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特質(zhì)。認知泰山、感悟人生,這對于我們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具有深遠和現(xiàn)實的意義。 巍巍泰山,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于華夏大地,激勵我們不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