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徐海東率領的紅25軍到達陜北;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西吳起鎮; 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圖:會寧會師紀念塔) 在長征期間,各支部隊都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因此,當陸續到達陜北后,不但兵力少得可憐,而且人困馬乏,物資奇缺。 另外,陜北地區土地貧瘠,老百姓過得也不好,特別是整個陜北根據地,大概只有4萬平方公里,40萬左右人口,而紅軍的兵力大約在17000人,這么小的一塊根據地,要養活這么多的紅軍,可想而知是非常困難的。 不過,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紅軍到達陜北后,確實穩定了下來。接下來,就要面對生存和發展的問題了。 當時,紅軍不光要應付國民黨中央軍的重兵圍剿,還要面對東北軍、西北軍,甚至還要對付馬家軍,形勢還是很危險的。 但是,國民黨沒有料到,紅軍雖然人困馬乏,但經過一年多的戰斗洗禮和艱苦歷練,這些走完長征的人都是精干力量,隊伍中大多數都是身經百戰,有著超強戰斗經驗的老兵。 比如徐海東率領的紅25軍,率先與楊虎城的西北軍交手,結果,一下子就吃掉了楊虎城的3個旅;接下來,中央紅軍又在吳起鎮與東北軍交手,又干掉了東北軍、馬家軍4個團;在隨后不久的直羅鎮戰役中,紅軍再次打掉了東北軍將近6000人。 可以說,在陜北的一系列戰役,紅軍未嘗敗績,屢戰屢勝,不但補充了大量的武器彈藥,還俘虜了大批的國民黨士兵,經過教育轉化之后,都加入了紅軍隊伍。 同時,陜北地區的老百姓也開始接受紅軍,他們發現,紅軍隊伍與國民黨的隊伍有著天壤之別,紅軍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還經常到老百姓家里幫助老人挑水、掃院子,甚至下令在回民聚居區內,任何人不準吃豬肉,也不準用豬油做菜,這讓他們很震驚。 這一系列愛民的舉動,讓老百姓對紅軍有了全新的認識,各地紛紛開始捐款捐糧,甚至帶著小米、牛羊肉前來慰問,根據地有很多裁縫,看到紅軍穿得破破爛爛的,就自發組織起來,給紅軍縫制衣服,很快,紅軍缺衣少食的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長期下去也不是辦法,畢竟陜北地區總體上還是很貧瘠的,這么多紅軍要在這里生存,必須要面對發展的問題。 那么,向哪里發展呢? 如果向關中平原地區發展,應該是最好的去向,因為那里是糧倉,物產豐富,交通也很發達,但是,楊虎城和張學良的部隊都駐扎在那里,還是要避免與他們爭奪地盤。 而向西上高原或是往新疆方向,一方面有馬家軍盯著,另一方面那里也是非常貧瘠的,紅軍去了也沒什么發展。 中央經過研究,最后決定向山西進軍,向東發展。當時,山西是僅次于東北的重工業基地,雖然有閻錫山坐鎮,實力非常強大,但是,中央對閻錫山的情況早就了解清楚了,他的軍隊雖然人數多,但是戰斗力不行,而且閻錫山喜歡搞圈子文化,高級將領只用山西人,外地人就是再能打仗也得不到重用,所以,他的隊伍中能打大仗的人才非常少。 更重要的是,山西有兵工廠,可以很好地解決紅軍的武器供應問題。 因此,紅軍就開始東征,一舉擊潰了閻錫山30多個團,機關槍、迫擊炮等各種武器彈藥都得到了大量補充,另外還有8000多山西青年應征入伍,可以說,這次東征,讓紅軍的實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強! 有了東征的勝利后,紅軍再次組織了西征,俘虜了馬家軍2000多人,從此,紅軍徹底在陜北站穩了腳跟,中國革命也迎來了新的局面。 (參考資料:《長征》《紅軍東征》《炎黃春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