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吉人天相、吉人自有天相。 這里的天相就是上天的幫助,天助天佑。 《道德經》上也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佑善人,上天總是會眷顧、幫助吉人、善人。 很多人求神拜神,無非是想得到上天、神的幫助。 到底怎么樣的才算是吉人呢。 但在中國古代主流的思想里,無論儒釋道,都說上天的眷顧和幫助,都是無法從自身以外求得的,而是要通過修身、修行、修養,讓自己成為吉人、善人,天自然助之。 01/ 心善之人,命吉 佛家常說:“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 一個人,只要心存善意,待人善良,那么他的人生必定會處處充滿陽光。 一個男孩,小時候生活殷實。 后來,家庭破產,跟著父親到異國他鄉打工。 正式工作前,他的父親對他說:“我們家族的人一直都遵循著祖輩傳下來的一個規矩,那就是每天做一件善事。 現在你要開始到外面闖蕩了,也要牢記這條祖訓,并堅持做到。” 從此, “每天做一件善事”深深印在他的腦子里,并且認真努力地執行著。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他總是盡力去幫助他人,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他人。他的生活很充實,也很開心。 之后,他被提升為公司 CEO,事業蒸蒸日上,受到很多人的尊敬。 他總是說道:“一個人的成功,常常在于他平日生活中做出的小小善事,獻出的點點愛心。” 有句話說得好:“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安排。”善良,是一種情懷,一種美德,一種人生境界。心善的人,自帶光芒,可佑其一生順遂,平安喜樂。 02/ 德厚之人,福吉 厚德之人,積德雖無人見,然行善必有天知;失德之人,積惡雖無立顯,但行惡必有災殃。 正所謂:“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為人處世中,永遠以德為先,有德之人,人皆愛之,無德之人,人皆厭之。 做人先立德,修一顆善心,行一世好德,方可得長久。 李嘉誠17歲時,在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業績全廠第一,可他卻要跳槽去一家塑料產品公司謀取發展。 臨別時李嘉誠找到老板,認真地說: “五金行業面臨的危機很大,塑料制品將迅速代替眾多木質或金屬制品,您要么趕緊轉行做前景好的行業,要么調整產品的種類,盡量避免與塑料品沖突。” 有人問他都離開了為什么要提醒前老板,李嘉誠說:“人生在世,要多替別人著想,不能眼看著有人要遭難而袖手旁觀,發現了問題不說我心中不安。” 凡事為自己考慮,這是人的本性,但絕非為人處事的原則。 只有盡可能地為對方著想,才是真正成功的為人處事原則。 “為人厚道,處世精明。”這是李嘉誠一生的寫照。 人際往來多替人著想,人生之路才能走得寬闊而穩當。 03/ 自強之人,業吉 《易經》有言: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意思是說,只要自己努力,上天也會護佑你,如果自暴自棄,上天就不會眷顧你。 陷入困境時,人不能只是祈求別人拯救,而要先努力自救。 自強、自佑,是天助天佑的前提。 咸豐五年,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至暗的一年。 他在九江大敗,湘軍的百多艘戰艦被燒毀,他也被俘虜了。 強撐著往江西逃去,江西的官員個個幸災樂禍,他寸步難行。 但他沒有一蹶不振,反而說: “我平生的長進,全在受挫受辱時。” 曾國藩一直堅忍不拔,不斷進步,最終成就了偉業。 俗話說得好:“天助自助者。” 縱然處境艱難,未來無望,也要竭盡所能,打破一切阻礙。 只要不死心,自己幫自己一把,老天就會眷顧他。 只要腳步足夠堅定,遲早有一日,會將淤泥變成一條鋪滿鮮花的道路。 04/ 謙卑之人,緣吉 謙虛對人到底有怎樣的作用?明代李贄的一句話,把一切都說透了——“能下人,故其心虛;其心虛,故所廣取;所廣取,故其人愈高。” 只有謙虛才能廣大自己的心胸,提升自己的高度,高明自己的境界。 謙虛的心是開放和接納的,能夠廣泛汲取外在的一切優點和優勢為我所有;不謙虛的心則是自大和封閉的,只能畫地為牢、故步自封,把路越走越窄。 于內,這關系一個人的格局;于外,日積月累中必會左右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成就。 謙虛的反面是驕傲,王陽明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一個傲慢的人,是不受待見的,只有謙虛的人才受歡迎,所以東晉高道葛洪說:“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能否謙虛不傲,實實在在關系著人的做事,以及能不能做成事。 正因如此,謙卦才是《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全吉的卦,《菜根譚》中才說“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清代名臣張廷玉才說“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福”。 05/ 節制之人,壽吉 陳道明說: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節制,而不是放縱。” 懂得節制和持之以恒的人才是聰明人。 節欲節制,節制生活,才能減輕你的負擔,延長你的壽命。 宋美齡,是中國20世紀一顆耀眼的明珠。 她享年106歲,橫跨三個世紀,堪稱長壽典范。 她的養生之道,只有一個:節制。 在飲食方面,她一天五餐,一次五分飽。 哪怕是再好吃的,他也會吃一口,不會吃太多。 甚至還會每天稱量自己的體重,如果超重了,就把主食換成了沙拉。 關于心情心態,情緒紓解,她也總是積極向上,不急不躁。 時時節制,宋美齡才可以達到少生病,少患疾病,保持身體健康,長壽。 常言道: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節制自己,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心態平和。 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得到滋養,才能享受漫長歲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