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文:西安事變最終結局,東北軍為何擺脫不了被肢解的命運?。上文介紹過,隨著“二二事變”一聲槍響,東北軍和西北軍也迎來了被肢解和調離的命運,轟轟烈烈的西安事變就此落下帷幕。 那么,我們該如何來評價西安事變呢? 如果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高度看,西安事變確實實現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標。蔣某人最終也停止剿共,走向了抗日的道路。西安事變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革命事件。 但是,隨著我對西安事變歷史的挖掘整理,卻發現西安事變從某種意義上講,并不能算是一次徹底勝利的革命事件。“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也只是“三位一體”陣營(紅軍、東北軍、西北軍)最基本的政治訴求。 也就是說,西安事變的結局只是實現了他的最低政治目標,他的最高政治訴求并沒有實現。 本篇,我們就做一個總結,談談西安事變的成敗得失及后續對紅軍改編八路軍的影響。 ![]() 一、西安事變的偉大意義與歷史局限西安事變后,三位一體的政治訴求可不僅僅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這么簡單,他是一個涉及對獨裁政治體制改組,保障民主權利,維護人民民生利益的系統性社會革命工程。 西安事變發生后,張學良和楊虎城第一時間就向全國發布了《對時局通電》,公布了抗日救國的八項主張:
周總理來到西安后,通過與張學良、楊虎城的深入交流,最終確定了“三位一體”的基本政治訴求,并在與宋美齡、宋子文的談判中達成了幾項共識。 ![]() 我把這些談判達成的共識歸納總結如下:
上述這些條款,基本同意了張、楊的八項主張,也承認了共產黨和紅軍的合法地位。但是,從西安事變最終結果和后續抗日戰爭的艱難歷程來看,這其中條款多半是沒有實現的。 ![]() 不要小看那些沒有實現的主張,他對于當時中國政治生態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些主張體現了中國人民反對獨裁,實行民主,監督政府,整合全民族力量抗戰的基本政治訴求。 也可以說,他是一項重塑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社會變革,如果在未來的抗戰歲月中都能得到落實的話,也許我們的抗戰局面就大不一樣了。比如: 如果實現了“改組南京政府,排逐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并吸收民主人士進入政府”的主張,那么在之后的抗戰相持階段,還會出現汪精衛堂而皇之的叛變投敵,甘當日本人漢奸走狗的現象嗎? 如果老蔣國民黨能開放政權,允許各黨各派參加政府,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那么在之后的抗日戰爭中,還用執行片面抗戰的路線嗎?全國人民如果擰成一股勁,能讓小鬼子在一年內就能橫掃大半個中國嗎? 如果西北“三位一體”的抗日聯合陣營還在,東北軍和西北軍不被肢解調離,那么老蔣在抗戰相持階段,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掀起一輪又一輪的反共高潮,發動讓“仇者快、親者痛”的皖南事變嗎? 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西安事變并不能算一次徹底勝利的革命事件。 ![]() 但是,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 它使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更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民主的重要轉折點,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發展壯大的機會,為人民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領導和核心地位。 從這個意義來講,西安事變就是一次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革命事件。 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對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抱有一種特殊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毛主席評價張學良是“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周總理更是情深意切:“不論張學良將軍死活,我們中國共產黨都把張學良將軍評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 好了,以上就是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下面,我們接著介紹紅軍是如何改編為八路軍的。 二、紅軍改編八路軍第一關:老蔣在編制上故意刁難隨著“二二事件”一聲槍響,三位一體的聯合陣營被瓦解,西安事變也徹底落下了帷幕。此后,人心離散的東北軍和西北軍終于迎來了被肢解的命運,陸續被老蔣肢解和調離。 解決了東北軍和西北軍后,紅軍的改編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我們不要把老蔣想得太好了,雖然此刻的他同意了“停止剿共,一致抗日”,但他的亡我之心一刻也沒有死。 老蔣對紅軍改編的要求是:盡量通過改編來壓縮、肢解、調離紅軍,并把紅軍早日送上抗日前線,利用日本人的手來達到他消滅紅軍的目的。 他設置的第一道關卡就是編制問題。 一開始,周總理就紅軍改編向國民黨提出的正式意見是:
對于周總理提出的這個建議,不用我介紹,大家也能猜到老蔣的反應,他的態度當然是斷然拒絕,并在給顧祝同的電報中說:
![]() 是的,對于我們的要求,老蔣直接就給打了個二折:紅軍只能編兩個師、八個團,師上面不設軍,更不設總指揮部,共一萬五千人。 雖然我們提出改編為四個軍的提議肯定有相當大的放余量,也知道老蔣是不會接受的,但像他下手這么狠的折扣,還是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因此,在與張沖談判時,周總理說:
此時紅軍三個方面軍加上地方部隊,總人數大概有六七萬人。老蔣給的這個編制,擺明了就是把我們當猴耍了。 過后不久,可能老蔣也覺得自己打折打得有點狠,怕壞了行情,就讓張沖帶來新意見:紅軍可改編為三個師九個團,但師上面不設立總指揮部,各級軍官由南京政府委派。 一個是兩個師八個團,一個是三個師九個團,實際就增加了一個團,老蔣這不是在用數字游戲玩我們嗎? ![]() 三、紅軍改編八路軍第二關:老蔣在設立總指揮部上故意找茬雖然老蔣想用數字游戲和我們玩游戲,但我們知道編制問題雖然重要,但還不算關鍵問題,關鍵問題在于能否設立“某路軍指揮部”,這事關紅軍還能否處在黨的領導之下。 因此,毛主席認為:談判不能操之過急,對老蔣不能抱有太大希望,希望越大則失望越多。在談判中要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只要老蔣同意改編,就是我們的一大勝利。 周總理也認為:這個時候已經不是西安事變初期了,如今張學良被囚禁,楊虎城被迫出國,東北軍和西北軍都被肢解。事態的發展也不容許我們再回到西安事變時的立場了。 所以,我們不應該在編制問題上繼續和老蔣糾纏,而應抓住改編的實質問題——堅持設立“某路軍指揮部”,編制問題,今后再想辦法解決。 因此,陜北給出的最新方案如下:
之后,雙方又談了一段時間,談判于1937年3月8日終于達成一致意見:
國共就軍隊問題談了那么久,其根本癥結在于能否保證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既然老蔣同意了“三個國防師上設總指揮部”,那么在編制方面,我們還是可以做出讓步的。 ![]() 但是,可能老蔣過后拍了拍他的大光頭,也咋嘛出點不對勁了,自己同意“三個國防師上設總指揮部”有點草率了。 但他又抹不開自己“領袖”的顏面,不好當面推翻“三八協議”,于是在“三八協議”草簽之際,就派了一個小嘍啰賀衷寒前來“瞎攪和”。 這個賀衷寒很聰明,在談判中根本不提老蔣,而是他自己要擅自改動”三八協議“:將陜甘寧行政區改為地方行政區,直屬各省政府;改編后的紅軍定員被裁減為二萬七千人;將紅軍改編后“服從統一指揮”改為“服從一切命令”。 總之就是,雖然同意保留三個師的編制,但總指揮部就不要設立了。 對于老蔣的這點小心思,他的老對手毛主席和“老部下”周總理當然看得的一清二楚。 毛主席認為:應避開賀衷寒這個小嘍啰,直接去南京或廬山找老蔣面談。
周總理也認為:以他和老蔣在黃埔軍校共事多年的經歷,知道老蔣有個性格弱點,就是他在人前一定要表現出領袖的寬大,也一定不敢當面食言。 于是,1937年3月20日,周總理前往杭州與老蔣當面談判。 果然,一見面,老蔣就滿面春風。在一片和風細雨之下,談判成果也就談出來了,老蔣同意了之前的“三八協議”。 到了1937年6月,周總理再次應邀赴廬山談判。當著宋美齡、宋子文的面,老蔣終于給了三個師的番號,即一一五師、一二零師、一二九師。 這三個番號都是東北軍的,其中有兩個番號還是紅軍在陜北與東北軍交戰期間,親手打下來的。老蔣將這三個番號給紅軍,自然是希望紅軍能像東北軍一樣走向覆滅。 ![]() 四、紅軍改編八路軍第三關:老蔣在由什么人領導紅軍上做文章就當紅軍改編的事快要落地時,出爾反爾的老蔣又提了一個極為過分的要求:“朱德、毛澤東必須離開部隊。” 我們順著老蔣的態度演變就會看到一個規律: 老蔣一開始是在編制上故意刁難紅軍,準備從編制上壓縮紅軍,不讓其發展壯大; 經過周總理的據理力爭后,一看編制上不好打折了,就在紅軍的指揮問題上找茬; 現在一看在紅軍指揮問題上也不好再打自己臉了,就從由誰來指揮紅軍上做文章。 是的,老蔣太難纏了,太狡猾了,知道誰是他的真正對手。 從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在紅軍遭遇滅頂之災,自己的剿共大業即將大功告成的關鍵時刻,正是這個對手通過轉兵貴州,強渡烏江,四渡赤水,挽救了紅軍; 紅軍到達安順場后,身處前有大渡河,后有薛岳追兵的絕境下,即將面臨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的危局時,又是這個對手讓紅軍走出了險境,迎來新生,等等; 老蔣太害怕他的這個對手了,以至于如魚鯁在喉、如芒刺在背。所以,只要讓這個人離開紅軍,那么就了卻了他的一樁心事,今后瓦解消滅紅軍也就不在話下了。 但是,我們怎么會看不出老蔣的這一陰謀呢?既然老蔣出招了,那我們便接招就是。面對老蔣的無理要求,周總理斷然拒絕,這是原則問題、這是底線問題,底線是不容侵犯的。 既然老蔣將中共釋放的善意當成軟弱可欺,提出讓“毛澤東、朱德離開部隊”的無理要求。那我們就不談了,我們自己改編。 ![]() 1937年6月25日,陜北中央直接給彭老總、 任弼時、 葉劍英發電報說:
談判至此,貌似國共兩黨又談不下去了。 不過,老蔣最后還是同意了我們不讓毛主席和朱老總離開紅軍的條件。 說到這,有不少人可能會問?怎么老蔣后來又同意了呢?是老蔣良心發現了嗎?當然不是,老蔣要是能良心發現,那就見了鬼了。 答案說出來可能讓大家感到有點尷尬,也有點滑稽,甚至有點不可思議。 答案就是:是日本鬼子讓老蔣最終同意了我們的條件。 看時間節點,1937年6月25日,紅軍準備自行改編,老蔣知道后當然是勃然大怒。然而,就在他想著怎么和紅軍討價還價扯皮的時候,七七事變爆發了。 ![]() 五、七七事變一聲槍響,紅軍改編八路軍終于落地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未通知平津地區駐軍29軍的情況下,擅自在29軍陣地附近舉行軍事演習,并借口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進行搜查。 在被29軍嚴詞拒絕后,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全民族的抗戰正式爆發。 消息頓時震動了南京,震動了陜北,也震動了此刻在廬山看風景的老蔣。 7 月8日下午, 老蔣收到陜北聯名發來的電報:
7月9日下午, 老蔣收到由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等代表全體紅軍發來的電報:
與此同時,老蔣還不斷收到有關日軍動向的密電: ![]()
老蔣就算再遲鈍,在再難纏,也曉得這是日本鬼子要動真格的了。 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國民黨提出《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表示愿意在共同抗日的基礎上,把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 7月16日,中共中央派出由周總理率領的代表團到廬山繼續同老蔣談判。在中共的敦促和全國人民的壓力下,老蔣組織召開了廬山談話會。 7月17日,在一片群情激奮之中,老蔣迎來了一生中最光輝耀眼的時刻。身穿軍裝,佩戴勛章的蔣委員長,精神飽滿地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抗戰宣言》: ![]()
這一篇由國民黨“文膽”陳布雷起草,老蔣宣讀的宣言,贏得了在場諸人的熱烈掌聲。 趁熱打鐵,7月17日下午,周總理再次來到“美廬”別墅,與老蔣、邵力子、張沖進行談判。 果然,剛發表完抗日宣言后,老蔣的心情比較愉悅。在這次談判中,態度緩和了許多,沒有之前那么強硬了,但他依然含糊其辭,不愿給個準確的說法。 雖然老蔣還想推三阻四,可小日本卻不想和你磨唧了,而且動起手來也絲毫不含糊。 日軍在大批援軍到達后,即于7月下旬向北平、天津發動大規模進攻。 7月26日,日軍攻占廊坊;28日,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并于29日攻陷北平;30日,日軍攻陷天津;北平、天津的相繼淪陷,讓國共雙方都感到了莫大壓力。 8月13日,日本鬼子進攻上海,老蔣的統治中心受到直接威脅。 此時,抗日形勢一日三變,十分危急。大敵當前,老蔣終于在8月22日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至此,國共雙方終于就紅軍改編事宜達成了一致協議。 ![]() 行文至此,我們的長征系列也終于結束了,中國革命即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如果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高度看,那支兩年前從江西于都河畔踏上萬里長征的紅色隊伍,到此時終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歸宿,做了最正確的事——實現了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而奮斗的初心使命。 只是,這個代價付出的未免也太大了: 中央紅軍長征開始的時候8.6萬人,到達陜北后只剩7200人; 紅四方面軍鼎盛時期有8萬人左右,到達陜北后只剩3.8萬人, 然而,之后四方面軍組成的西路軍兩萬多卻全軍覆沒,四方面軍最終僅剩不到2萬人; 只有賀老總和任弼時率領的紅二方面軍損失較小,由鼎盛時期的1.43萬人,到達陜北的時削減到1.1萬人。 最后,我們就用毛主席《七律·到韶山》中的一句詩來告慰先烈們的在天之靈吧: ![]()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好了,我們抗日戰爭再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