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三個師,設立總指揮部,任命朱老總、彭總分別擔任正、副總指揮。
不過,蔣介石雖然迫于形勢勉強同意了國共聯合抗日,但把紅軍改編成國民黨的軍隊,心里還是很不情愿,他仍然處心積慮地防止紅軍坐大。從國民政府給八路軍下轄三個師的番號就可看出老蔣的心機。
自1928年“軍事編遣會議”召開以來,國民黨陸軍師就分為三種,即甲種師、乙種師和丙種師。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一般都是甲種師,下轄三旅九團,其他派系的軍隊則是乙種師或丙種師,下轄三旅六團或二旅四團。為防止紅軍擴編,蔣介石只給了紅軍丙種師的編制,可謂煞費苦心。
除此之外,老蔣還在八路軍番號上動了歪心思。時任國民黨軍政部長的何應欽深知老蔣心思,為討好老蔣,他建議在給予紅軍番號時玩個花樣。也就是將整編桂系時空著的第八路軍番號授給紅軍,另外在東北軍中隨便找了115師、120師和129師三個番號給予了紅軍的三個師。

第八路軍原來是國民黨廣東軍閥的部隊。1936年6月,李宗仁、白崇禧聯合廣東的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宣布通電反蔣。“兩廣事變”最后以老蔣的妥協而結束,但陳濟棠的粵軍在此次政變中早已被老蔣收買或吞并。因此,陳濟棠的“第八路軍”番號也被老蔣撤銷,直到抗戰爆發前夕才得以解封。
何應欽將第八路軍的番號授予紅軍,其目的也不言而喻,無非就是搞那一套迷信,希望紅軍也像陳濟棠的軍隊一樣,能被國民政府所控制。

而115師、120師和139師三個師番號的授予,也同樣是“惡意滿滿”。前面說了,這三個師的番號都出自于東北軍,是紅軍曾經的死對頭。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張學良的東北軍倉皇入關,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為消耗東北軍實力,蔣介石將改編后的東北軍調往“剿匪”前線,參與圍剿紅軍。而在眾多東北軍部隊中,115師、120師和139師又是圍剿紅軍的主力,在多次“圍剿”戰役中給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是紅軍恨之入骨的老對頭。

1937年6月,國民政府在開封召開整軍會議,鑒于115師、120師和139師連吃敗仗,決定撤銷這三個師的編制。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后,這三個師的番號又被何應欽找了出來,想要借此寓意紅軍會打“敗仗”。
不過,讓何應欽之流沒想到的是,這三個師在八路軍中一路發展壯大,成了威名遠揚的勝利之師。當然,這也是后話了!

其實,蔣介石打得算盤很精明,他在授予紅軍“霉運”番號的基礎上,又將紅軍番號劃歸到太原以北。目的很清楚,就是想借閻錫山之手內耗紅軍,從而達到消耗紅軍實力的目的。這一手與之前對付東北軍的方法如出一轍,看上去可行性很高。
但老蔣忘記了,閻錫山不是張學良,紅軍也不是東北軍,在如此拙劣的“一石二鳥”之計面前,誰又會上當呢?閻錫山當了一輩子的山西王,如果連你蔣介石的陰謀都看不穿,那他還當什么山西王。

于是,閻錫山的晉軍在防區內與八路軍心照不宣,各干各的事,任老蔣如何挑撥,我就是不動,看你有什么辦法。
后來的結果也自然出乎老蔣預料,他原本對迷信深信不疑,希望靠“霉運”番號使紅軍吃敗仗,最終達到消耗紅軍的目的。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三個番號師反而在林帥、劉帥、賀老總等名將的指揮下屢建奇功,最終成為了一支威名遠揚的紅色勁旅,八路軍115師、120師和129師也成為我黨領導全國人民抗日的重要標志。

到抗戰結束時,我黨領導的八路軍總兵力已超過100萬人。當年蔣介石為了一黨之私,在番號上耍的小伎倆,反而助推了八路軍的壯大,看來番號這東西,終究代表不了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