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動蕩混亂時期,原本向元朝稱臣進貢的安南(現在的越南)借機脫離元朝的控制管轄,一度出兵攻進思明路永平寨,超過元朝定界銅柱二百余里,占據丘溫、慶遠等五縣。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經詔諭安南國王陳日昆,指令歸還,但陳朝這時已由國相黎季犛當權,他威逼國王陳日昆,稱兵拒命,朱元璋剛剛平定天下,還忙著對付元朝的殘余勢力,所以也就把安南的問題暫時擱置! 公元1399年,安南國相黎季犛殺死國王,自已稱王,并改姓胡一元。 但明朝是安南名義上的藩屬國,安南發生如此重大變故,肯定要得到明朝的同意認可! 胡一元很狡猾,他派遣使者向明成祖朱棣匯報,假稱陳氏子嗣已絕,已經沒有繼承人,自己作為陳氏的外甥,只能勉為其難,擔當重任,管理安南。 朱棣當然不是傻子,并不會輕信胡一元的說辭,但安南又遠離明朝,朱棣一時間也不清楚安南的真實情況,也只能采取暫時相信的態度! 但公元1404年八月,陳朝遺臣裴伯耆來到明朝,揭發胡一元謀權篡位的罪行,十月一位名叫陳天平的安南人千里迢迢從哀牢(今老撾)趕到明朝,自稱是陳藝宗之子,將胡一元謀反一事告訴了朱棣。 兩位陳氏王朝的舊臣同時告發胡一元的罪行,讓朱棣開始對胡一元產生了懷疑,但朱棣絕非行事魯莽之人,他還需要進一步證實此事。 正好不久后,安南的使者再度到明朝進貢,朱棣立即安排裴伯耆、陳天平和安南使者對質,終于證實了胡一元謀權篡位的真相! 朱棣對于胡一元的這種欺騙行為十分不滿,但他決定先禮后兵,他先下詔給胡一元,痛斥胡氏父子的無恥行徑,要求胡一元立即將王位還給陳天平,同時盡快入朝謝罪,明朝會既往不咎! 胡一元得到朱棣的詔令后,十分恐慌,立即上書請罪,同意迎接陳天平回安南繼續當國王,自己也會入朝謝罪。 問題解決的如此順利,朱棣很高興,陳天平、裴伯耆也十分高興! 公元1406年正月,陳天平和裴伯耆終于踏上了返回故鄉的征程,但朱棣十分謹慎小心,怕胡一元又會搞出什么幺蛾子,因此派遣將領黃中率領五千明軍護送陳天平等人回國。 有五千明朝軍隊護送,朱棣覺得應該萬無一失了,但事情的發展卻遠遠出乎朱棣的預料! 明朝軍隊護送陳天平等人通過邊境的雞棱關(今越南諒山縣北)時,突然遭遇數萬安南軍隊的伏擊,猝不及防之下,陳天平被安南軍隊劫走,黃中寡不敵眾,只能撤回明朝。 無知者無畏,胡一元陰險狡詐、而且狂妄自大,他判定明朝不可能為小小的安南大動干戈,陳天平回到安南當國王,胡氏家族肯定會遭到清算報復,所以只能先下手為強! 陳天平被劫走后,胡一元將其殘忍地凌遲處死! 消息傳到明朝,朱棣勃然大怒,犯我明朝者,雖遠必誅! 盡管北方草原蒙古殘余勢力的威脅仍然存在,盡管狡猾的胡一元事后又玩起了道歉認錯的鬼把戲,但朱棣還是義無反顧地發出了遠征安南的詔令!
公元1406年七月,朱棣命靖難的功臣朱能為主帥、征夷將軍,沐晟、張輔為副將,率領號稱八十萬的大軍,進攻安南。 殺雞必須用牛刀,雖然安南的軍事實力完全不能和蒙古相比,但朱棣很清楚,安南一向是個討厭的不死蟑螂小強,而且安南地區氣候炎熱潮濕、瘟疫橫行,不利于長時間作戰,當年的北宋、后來的元朝,都曾在安南遭遇慘敗,所以必須對遠征安南引起足夠的重視。 但沉重的打擊很快降臨到明朝軍隊中,主帥朱能在出征后不久居然病死于軍中,朱棣十分悲傷,只能任命張輔為主帥,繼續出征安南。 張輔是靖難功臣張玉的兒子,是大家眼中的高干子弟,而且只有三十歲,大家都對張輔的能力產生嚴重懷疑,擔心張輔這位高干子弟是否能承擔起如此重任。 在大家的一片懷疑聲中,年青的張輔毫無畏懼地率領大軍繼續向南行軍! 自古中原王朝攻打安南,一般都有兩條陸地進軍路線,一條從廣西進軍,一條從云南進軍。 張輔自已率主力部隊從廣西憑祥進軍安南,同時命木晟率兵由云南蒙自進入安南,大戰一觸即發! 胡一元很囂張狂傲,但他確實有自己囂張狂傲的資本! 安南的地形特點,十分不利于大規模軍隊的作戰,安南的炎熱可怕氣候,不利于明朝軍隊的長時間作戰,胡一元決定向自己的老前輩們學習,再打度敗中原明朝軍隊的進攻。 因此胡一元利用安南的地形,在北方邊境的各條河流附近廣挖戰壕,修筑防御要塞,密置弓弩火器,其弩箭與火器彈丸皆用毒藥浸泡,沾之即死,各式城柵相連九百里,更“全民皆兵”,盡發舉國近百萬兵民參戰。 胡一元對于抵抗明朝軍隊信心十足,他自認可以把戰爭拖入僵持階段,最后逼得明朝軍隊自己撤走,但很不幸,他遇到的對手是朱棣和張輔! 十一月,張輔率兵穩扎穩打,進軍攻破隘益、雞陵二關,木晟也蒙自斬關奪隘,與張輔會師白鶴,明朝軍隊分兵合擊,一路高歌猛進,勢不可擋! 十二月,張輔率大軍駐扎于富良江的北岸,準備攻打安南的北方軍事重鎮多邦城(今越南河內西北的興化縣)。 多邦是安南都城的北方門戶,一旦失守,安南都城不保,胡一元在此處部署重兵把守,而且還在多邦城雪藏了他的秘密武器! 張輔和沐晟合兵越壕,架設云梯,率兵開始對多邦城發動攻勢,一開始攻勢很順利,但多邦城守軍很快便使出了他們的秘密武器——象兵! 象兵這玩意,由于武器的特殊性,在中原王朝的戰爭中并不多見,但在南亞和東南亞一帶卻比較常見,因為大象都產于這些區域。 大象經過馴獸員(象奴)的馴服,可以身披盔甲、裝備武器,在象奴號令的指揮下,沖鋒陷陣,由于大象皮糙肉厚、身體龐大,一般的刀槍弓箭根本不能對象兵造成實際性傷害,在冷兵器時代,象兵猶如鐵甲車一般可怕! 特殊武器象兵的出現,讓明朝軍隊一下子徹底傻眼了,打又打不動,弄不好還會被大象踩死,大家只能撤退! 張輔對于象兵的出現,也有些措手不及,很多人可能還是第一次見到大象,該如何對付可怕的大象?張輔展開民主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發表意見! 有位將領說,大象天性是怕獅子的,可以想辦法搞來獅子對付大象,但問題是明朝是不出產獅子的,偶而有幾頭也是外國進貢的,你總不能跑到非洲去弄獅子吧!等從非洲把獅子弄回來,估計黃花菜都涼了! 大家七嘴八舌,都想不出什么好辦法對付象兵,問題只能拋給年青的主帥張輔! 張輔雖然年青,但卻極具軍事天賦,他很快想出了對付象兵的辦法! 幾天后,張輔率軍再度發起對多邦城的進攻,多邦守軍故技重施,又放出了象兵,面對來勢洶洶的象兵,張輔大旗一揮,明朝軍中突然飛奔出一群兇狠獠牙的雄獅,而明朝軍隊也跟著這群兇猛的獅子,對著象兵開始發射各種火器! 大象原本就怕火,又看到前面有成千上萬頭獅子朝著他們兇猛的撲過來,頓時開始恐懼驚慌,根本不再聽象奴的指揮,紛掉頭逃跑。 這下跟在象群后面的安南兵可遭了殃,措不及防被踩踏至死者不計其數,安南兵大敗而逃,張輔率明軍乘勝追擊,一舉奪下多邦城,大獲全勝。 那么大家可能要問,明朝軍中怎么會突然出現那么多獅子呢?難道張輔會變戲法嗎? 其實,根本就沒有什么獅子,張輔命人準備有獅子圖案的畫布,然后套在戰馬的身上,將戰馬蒙上雙眼,逼迫戰馬沖鋒,遠遠望去,十分逼真,很像獅子,對于沒有思考辨別能力的大象來說,它們就是獅子! 名將張輔大破象兵,一戰成名! 多邦城攻破后,安南軍斗志全無,明軍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攻入越南的重要城市東都升龍。 公元1407年初,明朝軍隊繼續進攻安南都城清化,胡一元兒子胡元澄領軍退守黃江(在今越南河南省的一段紅河),與胡季犛、胡漢蒼會合,做最后的抵抗。 五月,胡氏集團集合水步大軍七萬,號稱二十一萬,與明軍在咸子關之戰展開決戰,明朝軍隊再度痛擊安南軍,安南軍溺斃戰死者無數,胡氏父子敗逃,很快在奇羅海口(在今越南河靜省奇英縣)被明軍俘獲,安南胡氏王朝滅亡! 胡氏王朝滅亡后,朱棣便開始打算將安南如同云南那般正式納入明朝的版圖! 朱棣先是詔諭安撫國內百姓,稱此次出征是為了越南原本的陳氏王室著想,“期伐罪(指胡朝)以吊民,將興滅而繼絕”,但陳朝子孫被胡氏殺戮殆盡,無可繼承,所以明朝會在安南設置交址都指揮使司、交址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及交址等處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對安南進行直接管轄,希望安南百姓能學習中國禮法、融入中國社會! 據當時的統計,安南土地人口物產資料為: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六十八、戶三百一十二萬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馬四百二十、牛三萬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絕對是一塊相當豐厚的領土。 但朱棣的安撫效果似乎并不好,安南從唐朝末年脫離中原王朝,已經五百多年,當地的豪強大族、平民百姓,根本不愿意接受中原王朝的統治! 公元1408年,張輔大軍剛剛班師回朝,以簡定等人為代表的安南地方豪強勢力就起兵叛亂,攻擊盤灘、咸子關,控扼三江府之交通,安南民眾紛紛起兵響應,明朝駐軍鎮壓不力,致使叛亂不斷蔓延。 簡定起兵后,自稱日南王,為招攬人心,又立所謂陳氏后人陳季擴為大越皇帝,改元重光。 朱棣以沐晟為主帥,率兵討伐叛亂,但效果很不理想,明軍屢次被安南軍隊擊敗,沒有辦法,朱棣只能再度命張輔出征安南。 張輔已經成為安南人的絕對克星,進入安南后屢敗叛軍,在美良山中活捉簡定,連同他的黨羽一起送往京師。 但朱棣正忙于對付蒙古的殘余勢力,只能又把張輔調回北方前線。 公元1411年,朱棣親征漠北得勝而歸,為了徹底平定安南的叛亂,朱棣又命張輔三征安南! 安南人已經深患張輔恐懼癥,張輔率領明軍深入安南境內,連敗安南叛軍,最后在老撾將逃竄的陳季擴抓獲,安南再度歸入明朝版圖! 但朱棣最后還是犯了一個極其嚴重的錯誤,由于北方蒙古的威脅沒有消除,朱棣也沒把安南太當回事,把在安南屢戰屢勝,讓安南人膽戰心驚的張輔又調回了北方前線! 雖然明朝及時派遣官員駐守安南,但安南的駐守官員不善于安撫安南軍民,內部又勾心斗角,安南民心不附,為日后的再度叛亂埋下了禍根! 公元1418年,清化梁江藍山鄉的豪族黎利發動叛亂,自稱“平定王”,盤踞該地與明軍對抗,沒有了張輔的座鎮,明朝軍隊始終無法討平黎利叛軍。 公元1424年,明朝大將王通率十萬大軍迎戰黎利,卻被黎利伏擊,遭遇慘敗,損失五萬余人! 安南局勢一片混亂! 宣德元年(公元1427年),明朝大將柳升率十萬大軍增援安南,卻再度被黎利伏擊,柳升戰死,明朝慘敗! 剛登基不久的明宣宗,一度面臨北方蒙古勢力的威脅,顯然不想將安南戰爭再進行下去,于是決定放棄直接管轄安南! 公元1428年,明宣宗正式放棄安南,廢明朝設在安南的三司,明朝駐安南各級文武官員,各鎮軍隊,以及百姓家屬總計八萬三千人盡數撤回。 同時,明宣宗冊封黎利為安南國王,黎利亦愿與明朝修好,從此朝貢不絕! 當時很多明朝的大臣十分痛惜安南的丟失,一直認為朝廷不應該將張輔調回京師,否則安南不會丟失! 明朝在短暫統治安南二十年后,最終放棄了安南,從此安南再也沒有被納入中古國的版圖! 如果明朝當時能把張輔長期派駐在安南,也許安南真的會永遠納入中國的版圖!但歷史沒有如果,安南也就變成了今天的越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