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礦,位于江西撫州樂安大山深處,巔峰時期在職員工竟然達到了3萬之眾,再加上家屬人員,這里曾經生活了5萬多人。這里有學校,有醫院,有舞廳,有影院。在2003年開始搬遷,2007年后幾乎是一座空城。這里曾是亞洲最大的鈾礦石開采基地。先看一組照片:
曾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這樣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他們把青春獻給了這里,這里留下了他們一輩子的記憶。 說起721礦,不得不說說中國核工業的歷史。 中國核工業的前身 新中國成立以后,受到了來自西方國家核武器的威脅。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聽取了地質學家李四光、錢三強和劉杰關于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現狀等問題的匯報講解,會議決定發展原子能事業,研制我們自己的原子彈,中國的核工業正式拉開了帷幕。 然而,就當年的條件,我們不僅缺人才、缺技術,還缺原料。制造原子彈的核心材料是鈾。所以,尋找和開發鈾礦就成了當時最緊迫的任務。于是,一批批地質專家開始奔赴一線,拉開了全國找礦的大幕。 撫州樂安發現大型鈾礦 1957年8月6日,撫州市樂安縣相山地區的一個山頭,探測到異常強烈的伽馬射線,不到半年時間,地質人員在當地找到了一個深藏地下的鈾資源“聚寶盆”,于是中央決定一邊勘探,一邊建礦。 秘密籌建721礦 隨后全國各地的礦業工作者紛紛向相山挺進。1958年12月,721礦宣告成立。721礦名字最初用過“421礦”、“江西1礦”,1964年正式定名為“721礦”。 721礦在當時屬于高度保密單位。因此當年建礦時,很多居民都不知道當地建有一個如此大的單位,甚至很多721礦的職工剛到礦區時都不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因為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與外界通信也只能使用代號78號信箱和201號信箱。 我國第一所鈾礦地質學校 撫州樂安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鈾都”,當時為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山西太原地質專科學校專門于1959年1月遷至撫州,成立了“撫州地質專科學校”,1982年改名為“華東地質學院”,2002年更名為“東華理工學院”,2007年更名為“東華理工大學”。 我國第一條鈾礦鐵路 721礦建礦初期,人員和物資運輸頻繁,為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1963年經周恩來總理批示,礦區開始修建我國第一條鈾礦鐵路專線——向樂線(南昌向塘至樂安),其終點站便是位于721礦區內的江邊村站。 1965年3月,向樂線正式建成,全長123公里,縱貫樂安、崇仁、豐城、南昌,成為贛東地區連接外界的交通要道。也大大加快了721礦建設的速度,該條鐵路被稱為我國第一條鈾礦鐵路。 隨著礦山建設的全面展開,礦區人員驟增,礦區相繼成立了公溪礦區食品公司、幼兒園、蓮塘小學、古城中學、新居中學、電影院、醫院、郵局、籃球場…… 1977-1983年是721礦的鼎盛時期,來自祖國各地的礦區人員達到幾萬人,其中來自四川、河南、福建的退伍軍人是礦區的主力軍。那時候每天下班以后,到處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儼然一個繁華的城市,當時便有“小香港”之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