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崗渠概述 引崗渠系河北省石家莊地區西部大型水利工程,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平山、獲鹿、元氏三縣共同修建的一項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是三縣人民并肩戰斗、自力更生、“土法上馬”的杰作,其建設工程量與施工難度之大、建設時間之長,在河北省亦屈指可數,堪稱“中國的第二條紅旗渠”。 引崗渠于1969年11月23日正式動工建設,1974年11月15日全線竣工通水。其以平山縣崗南水庫為水源,出平山縣,經獲鹿縣,向南進入元氏縣八一水庫。引崗干渠全長101.7公里,其中,在獲鹿縣境內長58.2公里,自縣北西鮑莊光明隧洞入境,沿太行山自北向南到達縣南底下園渡槽出境。1975年11月,為開辟引崗渠第二水源,引冶河水進入引崗干渠,開始進行井陘縣境內南躍渠上段擴建工程,獲鹿縣承擔了北防口至小作渡槽一處、洛陽土隧洞2處、九石洞隧洞和蝸牛山隧洞等5項主要骨干工程的施工任務,1977年竣工。 引崗渠建于太行山東麓淺山地帶,沿線山勢起伏,溝壑縱橫。干渠穿越20多個山頭、50多條溝河,鑿建7條隧洞(總長5600余米,最長一條隧洞長2700米),建造橋梁、閘、涵423座,分水與供水建筑450多座。其自動工建設至1974年全線通水,總投工1939萬個,動土石方750多萬立方米。整個引崗渠工程(至1978年上半年)總投資5571.5萬元(其中省地兩級撥付648.9萬元),投工折款3906萬元。除省地兩級投資外,獲鹿縣投資1165.6萬元,用工折款2727.2萬元;平山縣投資216.5萬元,用工折款50.5萬元;元氏縣投資302.9萬元,用工折款672.3萬元,各縣投資中不包括各公社及縣直各單位墊款。 在獲鹿縣,引崗渠雖為過境渠,但從醞釀到發起均系獲鹿縣所為。獲鹿縣受益面積最大,所承擔的任務、施工量和所付出的代價也最大。在整個引崗渠工程建設中,獲鹿縣完成大型骨干建筑工程15項,中小型建筑工程325座,開挖干渠33公里,襯砌干渠54公里,共計土、石、混凝土方397萬立方米,總用工1298萬個。在引崗渠工程建設中光榮犧牲的31名同志中,有24名是獲鹿縣人,元氏縣5人,平山縣2人。 引崗渠建成后,獲鹿縣水利狀況大為改觀,直接受益面積11.5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8.5萬畝),配水面積27.8萬畝,主要配水灌渠是干渠沿線水庫、塘壩及源泉渠。 ![]() ![]() ![]() 二、決策與施工 獲鹿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南北狹長,平原、丘陵和山區各占三分之一,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擾獲鹿縣人民特別是山區和丘陵人民的最大難題。1963年,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改變山區落后面貌的偉大壯舉,得到黨和國家的肯定。大寨人戰天斗地的精神給了獲鹿人民極大的鼓舞和啟發,廣大干部和群眾要求改變干旱缺水面貌的呼聲日益高漲。獲鹿縣革命委員會順應干部群眾的這種渴求,很快著手醞釀籌劃修建大型引水工程,決定用平山境內崗南水庫水源解決獲鹿縣的灌溉、飲水問題。1969年初,河南省林縣人民經過十年艱苦奮斗,戰天斗地,修建成舉世聞名的紅旗渠,一舉改變干旱缺水面貌的偉大事跡在全國廣泛宣傳,獲鹿縣上下受到極大震動,獲鹿縣革命委員會頂著多重壓力,果斷決定 “砸鍋賣鐵修引崗”, 從崗南水庫引水,并得到平山縣和元氏縣革命委員會的響應。 1969年4月初,在獲鹿縣革命委員會的一再倡議下,石家莊地區革命委員會在地區水利局召開了由獲鹿、平山、元氏三縣領導及水利局長參加的會議,由地區水利局局長孟久和主持。會議研究確定了三縣共同修建“引崗濟冶渠”(后改稱為引崗渠),并決定立即著手籌備引崗渠勘測設計工作。4月18日,石家莊地區水利局組織獲鹿、平山、元氏三縣工程技術人員和華北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技術人員共30人,組成引崗渠勘測設計隊,地區水利局魏長運和華北地球物理研究所楊旺鎖主抓全隊工作。勘測設計隊歷時7個月,完成引崗干渠定線、縱橫斷面、部分建筑物的地形測量、骨干工程的初步設計、概算和施工設計預算等勘測設計工作。為盡量減少落差不降低水位,沿途一律不設跌水,一可多澆地,二可在停水時作戰備路。 1969年11月1日,石家莊地區水利局召開由副局長沈曉主持,獲鹿、平山、元氏三縣領導緱增福、王明安、周欣及縣水利局負責同志參加的重要會議。會上,三縣領導達成共同修建引崗渠的聯合協議。根據各縣所處的地理位置、收益情況和區域性勞動技術特長,獲鹿縣承擔的施工任務有:平山霍北莊隧洞(紅光隧洞)、王常峪隧洞(軍民團結隧洞)、溫塘河渡槽(躍進渡槽)、冶河樞紐工程的冶河渡槽(群英渡槽)和倒虹吸,平山范西村至冶河樞紐工程兩公里的明渠開挖,溫塘河、冶河泄水閘,葦地溝平山封城村南三大填方的加工漿砌及明渠漿砌工程,平山縣境內從冶河渡槽到南石橋段的明渠開挖,從南石橋到獲鹿縣城北打靶場33公里土石明渠開挖及該段內的石浪澗溝東方紅渡槽、光明隧洞、在險峰隧洞,打靶場至縣南底下園段全部建筑工程。 ![]() 1969年11月,獲鹿縣革命委員會決定成立引崗濟冶獲鹿縣施工團;16日,獲鹿縣施工團來自車行公社的800多名民工浩浩蕩蕩地開赴引崗渠王常峪隧洞工地安營扎寨;到22日,先后有車行、韓莊、申后、梁莊、銅冶等公社共計2800人的大軍集聚到王常峪隧洞工地;23日,王常峪隧洞破土動工,打響了引崗渠工程的第一炮。這是整個引崗工程中長度最長的一個隧洞。隧洞破土動工的第三天,25日,獲鹿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緱增福帶領有關領導來到工地,他們要親自體驗一下民工們的生活。領導的到來鼓舞了民工們的士氣,民工們的困難縣革委的領導記在了心中。12月,獲鹿城關公社民工趕赴引崗渠的第一洞——霍北莊隧洞。1970年1月,獲鹿縣施工團王常峪分團成立。4月,獲鹿縣直各部門共伐樹木5800棵,積極支持引崗渠工程建設。5月,獲鹿縣施工團溫塘河分團和引崗文藝宣傳隊同時成立;7月,牛山、馬山、李村、永壁四個公社2000多名民工奔赴溫塘河渡槽工地。7月,獲鹿縣施工團冶河分團成立;年底,高遷、山尹村、上寨、石井、高莊、故城、大河、秦莊、黃壁莊等九個公社上萬名民工,浩浩蕩蕩,先后開赴冶河樞紐工地。9月,獲鹿縣革命委員會提出“全力以赴戰引崗”的口號,激勵全縣人民發奮圖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修建引崗渠,并決定將引崗渠工程作為全縣工作的重點,集中一切人力、財力和物力建設引崗渠,縣直機關和駐獲部隊全力以赴支援引崗渠建設。1971年1月中旬,獲鹿縣新任縣委書記緱增福、副書記趙玉洲率領縣委常委及全體委員27人和各公社主要負責人、縣直各部門主要領導到引崗工地參加勞動。2月16日,縣委常委會決定,建立引崗渠施工團黨的領導小組,組長杜英杰,副組長張文慶,成員有陳景元、徐靜、張德思、董祿云。4月,溫塘河渡槽、冶河倒虹吸、霍北莊隧洞工程相繼竣工;4月29日,中共獲鹿縣委、縣革委、縣人民武裝部在溫塘河工地召開竣工慶祝大會。5月1日,縣委決定溫塘河分團大部分人員會師冶河分團,開始決戰冶河大渡槽。1972年3月25日,縣委常委會決定,將引崗獲鹿施工團改名為獲鹿縣施工團。4月2日,縣委重新確定施工團領導班子,徐靜任政委、黨委書記,陳景元任團長、副書記。5月29日,獲鹿縣委、縣革委、縣人民武裝部在引崗渠王常峪隧洞工地召開第二次慶功會,縣委書記緱增福致開幕詞,石家莊地委生產指揮部副主任柳清到會講話,石家莊地委、地革委、駐獲部隊、平山元氏兩縣的負責同志,以及河北省電視臺和石家莊日報社的記者等參加了會議。8月,冶河渡槽竣工;10月,王常峪隧洞竣工。11月,為籌措資金,獲鹿縣在縣北建立了光祿山磷礦,原來引崗渠各施工分團的骨干人員集中上山采礦,準備為第二期引崗工程籌措資金。經過三年緊張艱難施工,1973年8月,引崗渠第一期工程首次告竣,8月10日提閘放水,開始第一期工程試水;12日,引崗渠平山朱毫段填方沉陷,發生決口,試水被迫停止。11月8日,引崗渠低線試渠通水,并運行101個小時。11月17日,陳景元代表獲鹿縣引崗渠施工團出席在石家莊召開的河北省紀念毛偉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題詞發表10周年大會,1600余人到引崗渠工地參觀。同年11月,引崗渠第二期工程全面開工。1974年3月25日,引崗渠低線正式開閘放水,引崗干渠水進入源泉渠,在干旱少雨的情況下,灌區當年糧食增產,這極大地鼓舞了繼續奮戰在引崗二期工程上的廣大干部群眾。11月15日,引崗渠第二期工程全部竣工,并通水試渠。 ![]() ![]() ![]() 引崗渠從最初的勘測,到設計、施工,處處涉及到資金與物資問題。獲鹿、平山、元氏三縣人民一直把立足點扎在“自力更生”基礎之上,鋼材、木材、水泥、石材等均由各縣自備,民工們使用的挖掘工具、小型運輸工具等均由民工自帶或社、隊籌備。民工們的后勤供給也十分艱難,除自帶工具外,日常生活所需均由各社、隊自籌,各縣給民工們的補助標準是每天0.35元的伙食補貼。當時在民工中有一句順口溜“自帶行李自帶糧,自帶工具戰引崗”,足以反映當時修建引崗渠的情況。 在建筑物資困難的情況下,廣大民工積極建言獻策,用本地具有的材料代替水泥鋼筋。冶河渡槽工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如按原設計方案需要上千噸高標號(600號)水泥和數百噸鋼材。就財力和儲運能力而言,獲鹿全縣無法承擔。縣委、縣革委領導、施工團負責人與工程技術人員多次研究、計算,并請有經驗的老石匠共同商討,決定用石料代替鋼筋水泥,這創造了獲鹿縣水利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 在修建引崗渠的5年艱苦奮戰中,涌現出許多頑強奮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能工巧匠,他們為引崗渠的修建立下了汗馬功勞,創造了不朽的業績,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年輕生命,在獲鹿縣的大地上人民群眾中被廣泛傳頌,并被載入史冊。王常峪隧洞施工分團副團長史永計,泥水里滾,石頭上爬,不顧個人安危,多次進入隧洞排險,被民工們譽為“鐵漢子團長”。1971年9月10日在進入隧洞搶險戰斗中,被塌方中的亂石掩埋,犧牲于王常峪隧洞,時年36歲。引崗渠施工團施工員、搶險英雄李大會,哪里有危險哪里上,引崗渠九條隧洞都留下了他與死神決戰的英雄足跡,渾身遍體鱗傷,疤痕累累,被民工們稱作是在隧洞里“與死神打交道的人”,一位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紅軍老戰士吳占洲,在帶領民工挖掘隧洞中,兩根肋骨被砸傷,仍堅持工作12小時;婦女隊長王貴鳳,帶領婦女苦干實干,半天推土一百多車,贏得“鐵姑娘隊長”稱號;下公社知識青年胡全榮,通過勞動鍛煉,學會了打眼放炮;土工程師張文慶,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以他為主設計了引崗渠各項工程,如王常峪隧洞、在險峰隧洞、冶河大渡槽等;土專家、革新能手宗清俊,刻苦鉆研,大搞技術革新,創造性地制成“獨桿搖臂小吊車”,改革槽孔支撐等,在冶河渡槽等工程施工中,勞動效率提高了幾十倍,等等,這樣的英雄人物和能工巧匠數不勝數 ![]() ![]() ![]() 在引崗渠通水后,在勝利面前,獲鹿縣委領導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作出三條不成文規定,慶祝大會節約從簡;正科以上干部特別是縣級干部一律不公開表彰,不參加評先進;不為引崗渠樹碑立傳。接著,一場引崗渠配套工程建設的人民戰爭在全縣迅速展開,用兩年時間,沿引崗干渠又修建支渠27條,總長72.18公里;斗渠319條,總長290.18公里;修建“長藤結瓜式的小水庫29座,揚水站100多座;平整土地18萬畝。由此,獲鹿縣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更上一層樓,糧棉產量逐年明顯提高,成為農業生產高產縣,跨入河北省先進行列。 1984年,在引崗渠通水十周年之際,新任獲鹿縣委書記兼政協主席解青林、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何瑞武、縣長石振業,為進一步弘揚引崗精神,集中人民意愿,在獲鹿縣城西門外十方院旁,修建了“引崗渠紀念碑”。 三、縣委堅強領導、上級支持和部隊支援 在引崗渠建設中,獲鹿縣革命委員會領導成員和1971年1月上旬組建的中共獲鹿縣第三屆委員會領導成員,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在設計中與工程技術人員共同研究方案,在施工中縣委領導經常深入工地,解決施工中遇到的各種工程難題;每到施工的關鍵時刻,縣委、縣革委領導就戰斗在施工第一線。1970年下半年是溫塘河渡槽施工的關鍵時刻,工地水泥存量減少,將影響施工進度。情況很快報到縣革委,正在召開縣革委會議的常委、委員們,立即停止會議,在縣革委主任緱增福的帶領下,與會人員與縣直機關干部,頂風冒雨往百里之外的溫塘河工地運送水泥。所用工具均系從農戶中借來的雙輪小膠車,沒有借到車的就用自行車推上兩袋水泥,用雨衣蒙好,徒步送往施工前線。1971年是冶河渡槽施工最緊張時期,所需料石數量巨大,供不應求。9月26日,獲鹿縣委書記緱增福及其他縣委領導趙玉州、馬文貴等帶領縣委、縣革委、各部室委負責人,親自駕著人力兩輪車,帶領縣直部門大量人員,從黃巖村采石場地向冶河渡槽工地運送石料。這樣的情況有過多次,每次都有縣委班子成員、縣直各單位領導成員、學校領導成員參加。 ![]() 中共獲鹿縣第三屆委員會誕生后,縣委首先組織新一屆縣委委員再次到革命圣地西拍坡參觀,重溫了毛偉人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新一屆縣委充分認識到引崗工程的任務還十分艱巨繁重,建設如此浩大的工程,沒有捷徑可走,必須發揚黨中央在西柏坡時的革命傳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并落實到廣大黨員干部和全縣人民的行動上。 就任伊始,縣委書記緱增福就率領縣委成員,組織黨員干部到引崗渠最艱苦的冶河渡槽工地去參加勞動,讓領導干部親身體驗把幾百斤重的巨石運往九層樓高券頂的風險;親身感受挖基槽浸泡在冰水里起沙撬石的艱辛。縣委領導解放思想,大著膽子上了引崗工地;引崗工程又促使縣委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敢于解放思想,大膽起用干部和人才。 ![]() 引崗渠開工以后,施工團急需懂技術、會管理的指揮人員,可是,當時各種人才十分匱乏。由于種種原因,一大批有能力的干部因為所謂的各種“歷史問題”和“錯誤”,被長期“掛靠”,打入“冷宮”。獲鹿縣委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雖然思想上還有一定局限性,但還是充分認識到,不給干部分配工作干是最大的浪費,不能眼睛只盯著別人的問題,而要盡量發揮他們的長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縣委對“掛靠”的干部,采取的方法是,一時拿不出結論的,暫按無問題對待。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一措施開了獲鹿縣解放干部、啟用人才的先河,一批有領導能力、會管理、懂技術的人才如耿志文、白光英、貢林庭、康金祿、貢承順、曹玉慶等被委以重任,或出任公社書記,或出任施工團負責人,或到引崗指揮部創辦企業,或負責工程建設等。縣委敢于打破條條框框,勇闖禁區,大膽解放和起用干部,全力以赴戰引崗這一果斷舉動在干部群眾中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時間,全縣上上下下說引崗,大會小會講引崗,引崗渠工程成為了全縣工作中心的中心,這加快了引崗工程的進展。 像引崗渠這樣的大型水利工程,在石家莊地區堪稱特大型工程。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工程事先未向河北省有關部門申報,故有一段時間,省水利部門不予承認。加上當時有些領導受到過運動沖擊,剛剛“站出來”工作,對工程不敢表態,有些領導則抱懷疑或否定態度,致使引崗渠一度有“黑渠”“黑工程”的說法。石家莊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獲鹿縣革命委員會和縣委領導多次向省革委領導、省水利局領導匯報情況,最終取得了中共河北省委書記劉子厚的支持。其后,省水利局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對引崗渠反復實地考察,肯定了這一工程,并開始在財力、物力和技術上給予支持幫助。 ![]() ![]() 在石家莊地區,對引崗渠工程也有兩種意見,但石家莊地區革委會、石家莊地區水利局多數領導表示要全力支持。中共石家莊地區委員會重新組建后,幾任地委書記均多次到引崗渠工地調查研究,解決問題。改革開放后,石家莊地區行署、石家莊地區水利局在引崗渠配套、管理和發展工作中都直接參與,為充分發揮引崗渠作用給予了大力支持。 1971年5月13日,石家莊地革委領導張屏東等人視察引崗工地。 1972年5月27日,河北省委副書記馬力,省委常委、省革委副主任王金山,和省主管部門領導馬志民、省財辦主任袁捷、省革委生產指揮部副主任丁廷馨等人,在石家莊地委書記王常柏的陪同下,到引崗工地視察,他們先后視察了九里山隧道、冶河樞紐工程、王常峪隧洞等。馬力代表省委發表了講話,對引崗渠工程以及三縣人民修建引崗渠的壯舉和精神給予了盛贊,并表示省委在錢財物方面給予支持。這是引崗渠工程動工2年零6個月,走過艱難曲折的路,在是是非非的壓力下第一次得到省委領導的首肯和贊揚,是對引崗工程的巨大支持。從此,三縣人民徹底甩掉了精神上的包袱,更加意氣風發、斗志昂揚投入到引崗工程中。1973年11月8日,引崗渠低線試渠通水,省委書記劉子厚聞訊后興奮異常。11月11日,省委書記劉子厚、第二書記鄭三生、省軍區司令員馬輝,在石家莊地委第一書記王常柏、書記徐建中陪同下,來到引崗渠冶河樞紐工地視察,稱高大宏偉的冶河渡槽巧奪天工,是普通人民的偉大創造,對引崗渠工程給予了高度肯定。 在獲鹿和平山、元氏兩縣共同奮戰引崗渠之際,駐獲部隊和外地有關部隊領導都給予了大力支持,軍民共同譜寫了一曲軍民團結戰引崗的不朽凱歌。1970年11月,駐獲某部隊出動汽車20輛,為引崗渠工地運送物料;12月,駐獲某部隊無償支援引崗工地10米長紅松桅桿80根,解決了溫塘河渡槽和冶河渡槽高空作業的燃眉之急。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廠的書記、廠長,將支援王常峪隧洞工程的空壓機、鉆巖機運送到工地;北京軍區“五七”干校校長王定國給引崗工地帶來了各種援建物資。1971年5月8日,駐獲某部隊200名官兵開赴引崗渠王常峪隧洞參加施工,同民工一起奮戰125天。在一次排除啞炮的過程中,啞炮突然炸響,解放軍戰士吳文慶猛撲過去,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了旁邊的民工,自己受了傷。8月2日,為感謝駐獲部隊對引崗渠工程的大力支持,為了紀念軍民并肩戰斗的壯舉,并將它永遠銘刻于人民心中,載入史冊,獲鹿縣委在施工現場召開大會,正式將王常峪隧洞命名為“軍民團結隧洞”。 1971年6月22日,北京軍區某兵種少將副司令蕭鋒來到引崗工地,先后視察了九里山隧洞、霍北莊隧洞、王常峪隧洞、冶河樞紐工程等,并不時地詢問部隊支援的物資落實和使用情況。在抗日戰爭時期,蕭鋒將軍曾帶領八路軍“老五團”即有名的“平山團”在平山、獲鹿一帶駐防,同當地的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戰斗友誼。1970年,當將軍得知獲鹿、平山、元氏三縣為改變家鄉缺水落后面貌,共同修建引崗渠時,先后幾次到引崗渠工地視察指導,并千方百計調劑調撥物資,支援引崗渠建設。在將軍調撥、借用、幫助購買的物資里,有汽車4輛,鐵牛55型拖拉機3臺,鋼筋20噸,加工并運來鋼釬20噸,調撥木材1000多立方米,協調借用北京門頭溝煤礦的空壓機9臺。后經蕭鋒將軍協調,煤礦將空壓機贈予獲鹿縣。 四、報道與參觀 在1974年11月引崗渠通水后,全國各地各級黨政領導干部,以及國際友人紛紛前來參觀考察引崗渠,眾多新聞媒體也予以報道。 1974年7月13日,《河北日報》發表《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一文,報道了引崗工程獲鹿團指戰員施工事跡;9月21日,參加河北省農田基本建設會議的800余人,在省委副書記呂玉蘭、石家莊地委書記王常柏帶領下,前來參觀引崗渠。9月24日,《河北日報》發表《團結協作、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獲鹿、平山、元氏三縣建成引崗渠》,報道了三縣人民修建引崗渠的事跡;11月3日,中央廣播電臺播送了獲鹿、平山、元氏三縣人民自力更生,修建引崗渠的事跡,題目是《引來一渠水,換來萬擔糧》;12月10日,《石家莊日報》以整版篇幅報道了獲鹿、平山、元氏三縣人民興建引崗渠的事跡,題目是《愚公創新業,銀河繞太行》,并配發評論員文章《努力改變生產條件》;12月29日,《人民日報》以《引崗戰歌》為題,報道了獲鹿、平山、元氏三縣人民興建大型水利工程引崗渠的事跡;1975年3月9日,《解放軍報》以《艱苦奮斗繪新圖》為題,報道了獲鹿、平山、元氏三縣民兵積極參加興建引崗渠的事跡;3月,《華北民兵》第六期以《英雄民兵戰引崗》為題,登載了獲鹿、平山、元氏三縣民兵參加興建大型灌區的事跡;7月9日,《北京日報》報道了獲鹿縣修建引崗渠的事跡;7月,《紅旗》雜志登載了獲鹿人民修建引崗渠的事跡。 ![]() ![]() 1976年5月2日,參加北方“三夏”生產現場會的全體人員,在農林部副部長楊立功的率領下視察并參觀引崗渠,稱贊冶河樞紐工程是“河北省的都江堰”。5月25日,陳YG和農林部部長沙風,在河北省委書記劉子厚、副書記馬輝、副書記呂玉蘭,石家莊地委書記孫吉全、獲鹿縣委副書記杜英杰的陪同下,視察引崗渠。在冶河樞紐工程旁,陳凝視良久,指著巍峨宏偉的冶河石拱渡槽,無不感慨地說:“這是中國的第二條紅旗渠!”8月,在全國第三次農業展覽會上,引崗渠的成套電動有機玻璃模型在北京展覽館展出。在展覽館門廳的迎面,山西省大寨虎頭山的巨幅照片和河北省引崗渠冶河渡槽的巨幅彩色照片,并排迎門而展,其氣勢雄姿令參觀者驚嘆不已。從1973年到1978年,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黨政領導人及國內外各界人士3萬余人前來引崗渠參觀考察。不少國際友人也遠涉重洋,不遠萬里來到引崗渠,考察研究“引崗巨龍”騰飛的奧秘。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先后有歐亞、北美等十多個國家的官員和友人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官員前來引崗渠考察訪問,探索人民修建引崗渠的力量源泉和成功奧秘。他們觸摸著凌空而起的冶河渡槽,目睹穿山而過的條條隧道,驚嘆萬分,不住聲地喊著“OK”。引崗渠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引無數英雄人物竟折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