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癃閉是以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其中以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為“癃”;以小便閉塞,點滴不通,病勢較急者為“閉”。癃和閉雖有區別,但都是指排尿困難,只是程度上不同,因此多合稱癃閉。起病可突然發作,或逐漸形成。證見少腹脹大,小便不通,少腹急痛,煩躁不安等。病情嚴重時,還可見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胸悶、喘促、水腫,甚至神昏等。該病多因外 藥店中成藥學堂:尿頻尿急有方法!醫生盤點12種治前列腺炎中成藥,對照吃,準沒錯! 兩位頂級中醫大師,治愈慢性前列腺炎,一個比一個厲害,最后一位竟然用兩味草藥搞定了 即肺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脾不能升清降濁,腎不化水,膀胱氣化失常形成癃閉。本病的治療,應遵急則治標之旨,以速捷之效,通其小便為要。 【病因病機】 綜合歷代各家之說,現將本病病因病機分述如下: 1.肺熱氣壅 肺為水之上源,肺熱素盛或復感外邪,邪熱襲肺,而致肺熱氣壅,肺氣肅降無權,津液輸布失常,水道失于通調,不能下輸膀胱;又因肺熱下移膀胱,導致上、下焦均為熱邪閉塞,氣化不行,癃閉乃成。 2.濕熱蘊結 素體濕熱內盛,或嗜食辛辣厚味,酒漿而釀濕生熱,濕熱阻滯,下注膀胱,或他臟移熱于膀胱,以致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小便不通,遂成癃閉。如《諸病源候論·小便病諸候》說:“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 3.脾氣不升 脾主運化,主升清。思慮勞倦,飲食不節,或久病體弱,致脾虛而清氣不升,濁陰不降,小便因之不利。正如《靈樞·口問》所說:“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4.腎元虧虛 腎主水,先天不足,后天勞倦,或年老體弱,久病體虛,均可導致腎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謂“無陽則陰元以生”則膀胱氣化無權,而溺不得出;或因下焦濕熱,日久傷陰,而致腎陰不足,所謂“無陰則陽無以化”。也可產生癃閉。 5.肝郁氣滯:七情內傷,引起肝氣郁結,疏泄不及,從而影響三焦水液的運化及氣化功能,致使水道的通調受阻,形成癃閉。 6.尿路阻塞 瘀血人精,或腫塊結石,阻塞尿路,小便難以排出,因而形成癃閉。 【辨證治療】 癃閉的辨證,首先應分清虛實。因濕熱蘊結、濁瘀阻塞、肝郁氣滯、肺熱氣壅所致者,多屬實證。因脾氣不升、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氣化不及州都者,多屬虛證。辨別虛實的主要依據是:實證多發病急劇,小腹脹或疼痛,小便短赤灼熱;虛證多發病緩慢,小便排出無力、氣短,精神疲乏,面色少華或觥白。癃閉的治療,應根據“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著重于通,實證宜清濕熱,散瘀結,利氣機而通水道。虛證宜補脾腎,助氣化,而達到氣化得行,則小便自通的目的。 癃閉應與淋證鑒別:二者都是小便異常的病證。癃閉溺時多無尿道澀痛感,淋證則以排尿淋瀝澀痛為主。癃閉每日排出的尿量減少,淋證每日排出的尿量多屬正常。淋證日久不愈,可轉為癃閉。而癃閉者亦可兼患淋證,或由淋證發展而來。 現將臨床常見的癃閉治療分述如下: 1.癃閉急癥 癥狀:小腹脹大,小便不通,膀胱急痛,煩躁不寧等。 分析: 尿液充脹,膀胱不得暢利排出,故小便不通,小腹脹大,膀胱急痛。 治則: 通尿利尿 處方: 以任脈、督脈、手厥陰心包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 內關、水溝、 秩邊透水道、 中極、 歸來 操作方法: 內關直刺,捻轉提插瀉法,施術1分鐘。水溝,針尖方向刺向鼻中隔,施雀喙手法,以眼球充滿淚水為度。秩邊透水道,令患者側臥位,雙腿屈膝,以6寸針由秩邊進針,迅速的提插瀉法透向水道,至麻電感到達前陰和肛門會陰為度。中極、歸來,令患者仰臥位,均直刺,提插瀉法,令麻電感向前陰放射。 方義: 內關、水溝醒腦調神,神者,五臟六腑之大主,治癃閉首先調神,立意在于使元神之府-腦的調控排尿功能恢復正常運轉,主明則下安矣。秩邊透水道取膀胱經俞穴以治本腑病,中極、歸來分別為任脈與足陽明胃經之穴,以健中州利水道通小便。 備用方1: 中極 橫骨 三陰交 八髎 備用方2: 照海 腎俞 中極透關元 曲泉透陰包 列缺 2.脾腎陽虛 癥狀: 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出無力,面色觥白,神氣怯弱,不思飲食,腰膝冷而酸軟無力,舌質淡,苔白,脈沉細而尺弱。 分析: 脾腎陽虛,命門火衰,氣化不及州都。脾陽不振,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故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脾不健運則不思飲食,面色觥白。元氣虛憊故小便排出無力,神氣怯弱,腰膝冷而酸軟無力。舌淡,脈沉細皆脾腎陽虛而致。 治則: 補腎健脾,溫陽利火 處方: 以任脈、督脈、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為厥陰心包經穴為主。內關、 水溝、 秩邊透水道、 中極、 歸來、 腎俞、 命門、 脾俞、 關元、 三陰交。 操作方法: 令患者俯臥位,腎俞、命門、脾俞直刺,捻轉補法,得氣后起針。復仰臥位,關元直刺,針而灸之,以提插補法得氣后用1寸艾炷置針柄上做溫針灸,燃盡為度。三陰交直刺,捻轉提插補法。余穴刺法同前。 方義:腎俞補益腎氣,配關元補元氣振奮腎陽,取命門補相火,以助蒸化水氣。佐脾俞、三陰交以健脾。關元為人身元氣之根,補元氣,助氣化,利小便。 備用方1: 三焦俞 小腸俞 中極 至陰 三陰交 中封 太溪 備用方2: 陰谷 腎俞 命門 氣海 中極 3. 肺熱壅盛 癥狀 :小便涓滴不通,或點滴不通,咽干,煩渴欲飲,呼吸短促,或有咳嗽,苔薄黃,脈數。 分析: 肺熱壅盛,失于肅降,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小便涓滴不通。肺熱上壅,氣逆下降,故呼吸短促或咳嗽。咽干、煩渴、苔黃、脈數,都是肺熱內郁之征。 治則: 清肺熱,利水道 處方: 以任脈、督脈、手厥陰心包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及背俞穴為主。 內關、水溝 、秩邊透水道 、中極、 歸來 、尺澤、 曲池、 三焦俞、 大椎 操作方法: 大椎三棱針點刺3~5點,深達皮肉,用大號玻璃罐拔之,出血量約2~3毫升。尺澤、曲池均直刺,提插瀉法,三焦俞直刺,捻轉提插瀉法。余穴刺法同前。 方義: 取肺經之合穴尺澤清肺熱,取其表里經之合穴曲池清大腸之熱以肅降肺氣。三焦俞宣通三焦氣機,主決瀆以通利小便,大椎為督脈穴,督脈統一身之陽,取之刺絡拔罐以瀉邪熱。 備用方1:列缺 尺澤 豐隆 中極 膀胱俞 備用方2 :列缺 太淵 關元 照海 4.膀胱濕熱 癥狀: 小便點滴不通,或量極少而赤澀灼熱,小腹脹滿,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飲,或大便不暢,苔根黃膩,舌質紅,脈數。 分析: 濕熱壅積于膀胱,故小便不利而熱赤,甚則閉而不通。濕熱互結,膀胱氣化不利,故小便脹滿。濕熱內盛,故口苦而黏。津液不布故口渴不欲飲。苔根黃膩,舌質紅,脈數,或大便不暢,均因下焦濕熱所致。 治則: 清熱利水 處方: 以任脈、督脈、足陽明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太陽膀胱經等穴為主。 內關、水溝 、秩邊透水道、 中極 、歸來 、三陰交、 陰陵泉、 膀胱俞、 復溜 操作方法: 三陰交、陰陵泉、復溜均直刺,提插瀉法。膀胱俞直刺,提插瀉法。余穴同前。 方義: 本證為中焦濕熱,熱注膀胱,故取足太陰合穴陰陵泉,配三陰交,疏通脾經經氣,清利濕熱,復溜清腎之虛熱,通利小便,膀胱為州都之官,氣化所出,故取膀胱俞以疏理下焦膀胱氣機而利濕熱。 備用方1:中極 膀胱俞 至陰 陰陵泉 陰谷 備用方2:委陽·陰陵泉 陽陵泉 三焦俞 曲泉 5.外傷 癥狀: 少腹急滿,小便癃閉 分析: 多為外傷致脊髓損傷而致。 治則: 疏通氣機 處方: 以任脈、督脈、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厥陰心包經等穴為主。 內關、 水溝 、秩邊透水道、 中極、 歸來、 橫骨、 三陰交 操作方法: 橫骨直刺,提插瀉法。三陰交直刺,提插瀉法。 方義: 橫骨益腎氣,助氣化,三陰交通三陰經,因三陰經皆行于少腹,故取之,以通利下焦氣機。 備用方1: 腰骶椎夾脊刺 秩邊 神道 中極 命門 備用方2: 十四椎夾脊刺 秩邊 關元 三陰交 水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