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黃芪 補脾胃之氣 中醫認為,黃芪以“補氣諸藥之最”著稱,能補一身之氣。中醫里,黃芪以補虛為主,有生黃芪,炙黃芪之分,炙黃芪偏于補氣,生黃芪偏于生肌。若將黃芪和人參,黨參等配伍,則補氣效果更好。 推薦用量: 9~30克。 簡易吃法: 1、取15~20克黃芪加水煎服。 2、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可用黃芪熬膏服用,或與黨參,白術等同用。 3、脾胃虛弱者,可將黃芪和山藥煮粥吃。 材料: 羊肉500克,當歸、黃芪各15克,老姜50克,料酒10克,鹽各5克,豬骨高湯適量。 做法: 1、羊肉洗凈,切成大塊,焯水撈出,用溫水洗去浮沫;老姜洗凈,拍爛。 2、砂鍋中倒入豬骨高湯,放入羊肉、黃芪、當歸,老姜,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煲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 溫胃補脾,補益氣血。 02 茯苓 健脾和胃 在《神農本草經》中將茯苓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梁代明醫陶弘景稱其能“通神而致靈,和魂而練魄,利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胃”,因而稱之為“上品仙藥”。中醫認為,茯苓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 推薦用量: 10~30克。 簡易吃法: 1、可用茯苓粉30克,紅棗10枚,梗米60克,冰糖適量,加水煮成粥吃。此法對腹脹腸鳴,倦怠乏力,食少納呆者尤為有效。 2、胃不好的人可以到中藥房買茯苓粉(或自制茯苓粉),加入到包子或饅頭中一起食用。 材料: 白豆蔻5克,茯苓10克,面粉250克,酵母3克。 做法: 1、白豆蔻去殼,烘干研成細粉;茯苓烘干,研成細粉。 2、將面粉、豆蔻粉,茯苓粉,酵母一起和勻,加適量水,揉成面團,發酵待用。 3、將面團制成每只約20克的饅頭生坯,入鍋加蓋,蒸20分鐘即可。 功效: 芳香化濕,行氣健胃,用于脾胃失調。 03 白術 消食除痞 椐《醫學記源》中記載白術“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燭,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安胎”。中醫也認為,白術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等功效,尤其適合脾胃虛弱,不斷飲食,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疲乏無力等患者。因此,被歷代醫家稱為“安脾胃之神品”,“健食消谷第一要藥”。 推薦用量: 6~12克。 簡易吃法: 1、取適量白術煎湯,煮粥食用養胃。 材料: 黨參、炒麥芽,陳皮、白術各9克。 做法: 1、將以上所有材料倒入砂鍋中,倒入2碗清水,大火燒開后,轉文火煲15分鐘后,去渣取汁,代茶溫服 功效: 健脾胃,促消化,調進腸胃。 04 人參 補氣以生津液 中醫認為,人參有大補元氣,益氣生血,益氣固脫,益氣溫中,生津止渴等功效。且人參參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滯的作用。 推薦用量: 3~19克。 簡易吃法: 1、將人參切成2毫米厚片,放入燉盅加入水燉服即可。 材料: 小米、大米各50克,山藥30克,茯苓15克,人參3克。 做法: 1、人參、茯苓、山藥洗凈,烘干,研成細粉。 2、小米、大米淘洗凈,倒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泡30分鐘,大火燒開。 3、放入人參粉、茯苓粉、山藥粉,轉小火燉至米爛成粥即可。 功效: 補虛益氣,健脾養胃。 05 麥冬 養胃陰 中醫認為,麥冬(又稱麥冬門)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養胃限、生津潤腸,是治療胃陰虧損之佳品。常用于治療熱病傷津,咽干口渴,大便干結等癥。正如《本草思辯錄》所言“麥冬補胃陰以通絡,而脈得所資”。 推薦用量: 10~15克。 簡易吃法: 1、取麥冬10克,溫水泡軟,和紅棗2粒,冰糖適量,大米50克,一起煲粥食用。適用于胃陰虧損引起的燥咳無痰或痰稠,口干舌燥多飲,心煩不眠之癥。 材料: 玉竹、麥冬各25克,銀耳15克,冰糖10克,枸杞子5克。 做法: 1、銀耳泡發,去蒂,洗凈、放入砂鍋中。 2、放入玉竹,麥冬和枸杞子,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后,加入冰糖,轉小火煲10~15分鐘即可。 功效: 益胃生津,改善燥熱咳嗽。 06 甘草 益氣補中 在中醫處方中,甘草是最為常用的一味藥,為補氣和調和藥性的要藥。除此之外,甘草入中焦,具有益氣補中(補脾胃),緩急止痛的作用。因此,中醫也常用炙甘草來治療胃痛,腹痛以腸胃功能減退引起的中氣不足,大便溏瀉等。 推薦用量: 2~10克。 簡易吃法: 1、甘草可生用或蜜炙使用(炙甘草是用生甘草,蜂蜜,水同炒而成),甘草炙用,更有益氣補脾之功效。 材料: 陳皮、炙甘草各5克。 做法: 1、將陳皮,炙甘草洗凈,放入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泡10分鐘 后飲用。 功效: 健脾益氣,適用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者飲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