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家人一直都是我們社會關系網當中最重要的聯結,所謂血濃于水,無論時代怎樣變遷、世事如何更迭,親情都是我們人生當中永遠無法割舍的最柔軟的部分。 當我們長大成年,有了自己的羽翼和能夠遮風擋雨的能力,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理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回饋父母曾經給予我們的無私的愛,但有些時候現實卻并不是這樣。 ![]() 或許是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在長期為多名來訪者提供咨詢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人長大后,都開始厭惡自己的父母。 我的來訪者之一周婷,畢業于北京的一所高校,畢業后也成功留在北京繼續工作,言談舉止中,能感覺到她是一個很聰慧、內心十分細膩敏感的女孩。 周婷成長于一個重男輕女觀念較為嚴重的家庭當中,自幼她的學習能力就十分出眾,但卻處處受到打壓。 在她的家中,吃穿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都要以弟弟的需求為主,父母在弟弟的身上下了血本也寄予了厚望。 ![]() 高考之后,成績優異的周婷不顧家中的反對,只身來到北京求學,也因此導致自己和父母關系的決裂,在父母的觀念當中,因為周婷一個女孩子不應該跑那么遠,來回路費就很高,在家的附近找個師范類學校就完全足夠。 在周婷的講述中,她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高考出分之后,還在上初中的弟弟有一次說自己也要像姐姐考一樣的大學時,父親十分不高興地呵斥弟弟說:“你姐姐讀的什么爛學校,你以后要比他強100倍才行。” 父親的這句話給周婷帶來的傷害,時至今日她都還是記憶猶新,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她工作有了不菲的收入之后,無論父母怎樣給她打電話軟硬兼施,她都冷淡回應的原因。 ![]() 之前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句網友抖機靈的話:“現在這個世道,做什么都有門檻,唯獨當父母不用?!?/span> 家庭觀念中的重男輕女,在當下的環境當中似乎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從“男尊女卑”的男性本位思想到國人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偏見,有太多在這樣家庭出生的女孩深受其害。 在電視劇《都挺好》當中,演員姚晨飾演的主人公蘇明玉就飽受著自己與哥哥之間的區別對待,母親對于兒子極盡偏愛,含在嘴里怕化了,對待女兒則是尖酸刻薄,哪怕再努力再優秀也都瞧不上。 ![]() 在歐美心理學界,他們將這種想要生養男孩的傾向性稱為“男孩偏好”,潛臺詞就是希望自己可以生育并撫養一個男孩來為自己傳宗接代。 同時根據美國心理學會對本國父母進行的調查發現,在子女雙全的家庭當中,有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都表示自己確實會存在偏疼家中男孩的現象。 在這樣的原生家庭當中長大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如果想要讓其做到不厭惡、怨恨自己的父母,其實是很難的, 我的另外一位來訪者小白,也并不是家中的獨子,有一個比自己小6歲的弟弟,每當他談起自己的父母,也總是會大吐苦水。 ![]() 他和我分享自己童年時的一次經歷,在一次吃飯的時候他發現正處在換牙期的弟弟牙齒層次不齊,便好心提醒弟弟盡量不要用嘴呼吸,會造成凸嘴并影響牙齒的長勢。 但父親聽到他這句話之后卻暴怒并且對他破口大罵:“你就這么看不慣你弟弟嗎,不用嘴巴呼吸,你就是想害死他!”當他向父親解釋原因,父親卻完全聽不進去,并說:“你憑什么管你弟,你就是見不得你弟好,你就是看不慣他。” 母親聽見爭吵從廚房趕來,不分青紅皂白也開始和父親一起訓斥小白。 ![]()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家庭中大多存在一個功利化的關系。父母愛孩子,往往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看'你有什么值得我去愛的地方’?!?/span> 父母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無論是身體上的家暴還是情緒上的辱罵、冷暴力,都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對于父母的感情也逐漸扭曲變形,在成年之后則會選擇將這種無從釋放、自己卻飽受折磨的情緒,轉移到父母的身上,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孩子在長大之后,反而開始厭惡自己的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