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楊普義:書法到底是什么

     家有學子 2023-03-12 發布于甘肅
    文章圖片1

    書法是什么“這個問題,就是在書法界的專業人士之間,都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因為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人會代替你作答,只能由你來決定。

    本文是根椐 于鐘華博士 在不同場合的講話綜合整理而成,難免有斷章取義之嫌,只是盡自己所能整理出脈絡,以分享給書友同道。

    當代人對于書法的理解

    孫曉云先生《書法有法》的論點:

    書法是用筆法進行書寫的藝術,如果沒有用筆法,即使寫得再好,也不能稱之為“書法”。孫先生強調的是用筆法書寫,所以她實際上對應的是“關于書寫的方法”,一門寫字的藝術:比一般人寫的好看,寫字的規矩。

    它包含的思維方式是這個字已經有了,我無非是把它寫好而矣,這是一種對象化的思維,漢字成為我們打量的對象。因此書寫的對象是外在于我們人的,手的運動是圍繞著對象的外輪廓來進行的,我的手是不自由的。

    我們稱這種方式是一種繪畫式的方式。

    我想請問大家:

    自然界里有書法嗎?有沒有獨立于我們人之外的漢字存在。那這個漢字是哪里來的呢?世界上本沒有漢字,由于我們人寫得多了,就寫出了漢字。

    如果書法是一門寫字的藝術的話,就可以不教書法,稱為“寫字術”好了。這種觀念在民間非常地盛行。我們現在的展覽體,包括很多的臨摹字帖,都是這種對象化的思維。

    2,表達人內心情感的藝術

    在1978年到1981年之間,有關于書法藝術性質的大討論。最后的結論是書法是一門表現的藝術。這樣的定義就是書法本身,并引用孫過庭書譜中的話:

    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如果將書寫變成了一種手段,用書寫或書法來表達我內心的情感,那么就是把“書寫”變成了一種工具。借書法來表達內心情感,這里面潛在的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

    3,手線對空白的切割

    1989年,著名學者邱振中先生對書法進行的定義是:書法是徒手線對空白的切割。

    徒手線是相對于機械線來說的,比如我們來用圓規直尺作線。那么工筆畫算不算?線描算不算?

    書法是什么?

    那么,“書法”倒底是什么?

    “法”書法中包含的這個“法”大概就是技法,在我看來,書法的技法包括筆法(包括如何執筆,毛筆如何運動,毛筆的運行,毛筆運行速度等)、字法、行法、章法。

    但一切都源于我們對于書法的思考——到底什么是書法?

    什么是書法?是對書法本質的規定性,如果站在書法之外來回答書法是沒有意義的。

    書法就是書法,也就是說,書法本身就包含著什么是書法。

    “書”

    書法在古代叫“書”,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這個“書”是什么呢?

    “書”在古漢語里面是動名一體,它一方面指名詞的書法作品,一方面指動詞的書寫。這樣,我們可以把“書”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現成的靜態的書法作品,一是如何生成的動態的書寫。于是,我們就發現書法只有書寫加上書法作品才能成為真正的“書”。“書”大概是書寫和書法作品的統一。

    我們現在講的“書”大概指的就是書法作品,基本變成了一種物質的已經存在的現成品。要學書法就是拿著別人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希望有一天能寫得像他。對書法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對書法作品的研究,就是:書法被書法作品所替代。

    這帶來的結果是只要一寫書法作品,不像就是錯的。我們的學習方式是臨摹現成存在的作品,是我們現在主要的學習途徑。

    “書”包含的意義

    “書”里面又包含著什么樣的信息呢?

    《說文解字》中對“書”字有兩個解釋:一是書者如也,二是書者著也。

    書者如也

    如是隨也,本意是到哪里去。其實,”如“還有一個意思是“伸”也,能夠伸出去和世間萬物匯通。

    于是我們發現王羲之以來的書論都是如什么什么,比如說:”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壁坼紋“,”如飛鳥出林“,”如魚游水“,”如謝家子弟“等等,全部都是如字的“填空”,以至于后來的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并有“書如其人“一詞,但其不是我們現在的像什么什么,而是柔和順的本意。

    書者著也

    書者著也,著者明也,明就是亮的意思(者是判詞,以別事物也)。如果照亮你的內心話,是不是就是心燈?

    對古文字篆書的“書”字可以拆解為:右手,木,曰

    我們的漢字從最初的時候就是用右手寫出來的,“書”就是我們右手拿著毛筆在說話,真正的書寫是不假思索的書寫,也就是自然地書寫。

    “書”和“筆”都有個“聿”,都是毛筆的意思,是右手拿了個木棒,就是筆,最后的意思是明,把話說明白。就是說拿了什么工具不重要,為了什么目的才重要。

    比如,我抄了一段唐詩,“兩個黃鸝鳴翠柳”,是不是你說的話?不是!這算不算是書法?不算!你看看中國書法史上的名作,有沒有一首詩是寫的別人的詩或者作品的?幾乎沒有。大概我們能看到的都是一些手札尺櫝手稿,在宋人以前,幾乎是沒有的。

    “書者,箸也。”“者”是為了區分事物的一個詞,“書”“箸”里都有“者”,就是說它們的目的都是想通過書寫能夠使萬事萬物得以區別開來,使它們走向澄明。

    “書”“箸”“者”“聿”都是說書寫的目的是使萬事萬物走向澄明之舉,為了使這個事物能夠顯現,也就是我們講的在場,這個時候才叫書。

    圍繞著書的小的世界即書寫世界是筆、墨、紙、硯、漢字、人,在書寫世界中使這些都能夠在場,通過書寫的這張作品顯現出來,這時才叫書。

    “書”的意思就是使萬物走向澄明,第一步就是讓書寫世界的這些東西在場,就是要把這些東西的特性發揮出來。如何發揮、如何讓這些東西在場,這又是一個要思考的東西。當書寫小世界的東西都能夠在場的時候,就構成了一個筆法的保障,這個時候書法就是好的。

    書者抒也

    前面講過,“書者如也”和“書者著也”。其實,在古代還對“書”字進行過音訓的解釋,即“書者舒也”和“書者抒也”。

    第一個“舒”是舒心、舒服。

    《說文解字》中講“舒者伸也”,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清楚,人就會舒服了。另外,還有一個意思是合于天道。比如《蘭亭序》和《祭侄文稿》,就是吻合了天道的。所以說“書者舒也”,是發自內心的對于天道的感受,如何使人不再是局限于個體,而是走向大自然,和天道相吻合,這是書法的一個本意。

    第二個“書者抒也”。

    就是抒發情感,把你內在的“舒”,通過手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個“抒”的本意是“挹”,抒者挹也,這個“挹”的意思是把東西拿出來讓別人看。孔子曾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舒服了就要通過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或者通過手書寫出來。在寫的過程中把你的情感宣泄出來,也讓人看到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黃州寒食帖》。

    “書”的目的指向的是萬事萬物,是一個大世界。如何使生活大世界的事物也能夠通過書寫走向澄明,這個書法才是真正的書法。也就是說書法的根在生活里面。這個生活世界首先是你的生活世界。

    在古典時代,人與書基本上是一體的,這并不是指人品,而是人的背后所系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

    比如:

    崇尚道家文化的人,對情感的書寫比較淡化,老莊思想不太注重情感的表達,而是主張虛靜無為,反對過分地雕飾激發的東西。長期在老莊思想的熏染下,離標準字形就會偏離,想對字形做改變。

    崇尚儒家的人每天都在修心養性,寫字就會有力度,沉厚,毛筆能壓的住紙。這些與人品沒有關系。“書品即人品”,其實都是通過倫理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

    藝術家一旦過于為藝術而藝術,最終就會走向潛浮。中國這樣的藝術家只有徐渭,永遠處于三流,成為不了中國文化的主流。

    中國的書法沒有完全成為藝術,它是拿儒道之間的一種互相的補充,既有儒家的倫理上的限制,讓情感得到一定的抑制,同時又有發揮一下這個東西,找到了這個平衡點,就是古人講的書。

    所以王羲之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還帶有一些佛教的東西。所以那種完全的儒家或完全的道家沒有走上至高峰,它不允許人完全脫離生活。

    書法如何進入

    知道了以上對于書法的各種定義,其實對于我們的書寫并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由于我們看不到古人當時如何書寫,唯一能夠做的就是:

    通過靜態的書法作品推導出生成動態的書寫過程。

    我們要怎樣通過靜態的作品推導出手授的技法呢?如果要拆現成的書法作品的時候,大概可以拆成哪些?

    我們看一張靜態的書法作品,可以看到的是一個是筆畫怎么書寫,然后是筆畫的銜接。銜接的過程中構成了部件,然后是整個字的字形,再往后是整個一行等等。

    后面的部件、字形、字組等基本可以納入到形式里面,或者叫”結字形式“,而對于一個筆畫的書寫和筆畫的銜接是”筆法問題“。

    定主、賓之序

    書法創作當先從主體(正文的文字內容)入手,主位既定,賓從就可以圍繞主體生發,或藏或露,或即或離,目的總在豐富其空間,充實其層次,如眾星拱月一般,烘托得主體形象愈見突出愈完美。

    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從藝術的角度來看不是書藝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但寫什么內容需要作者認真選擇,作品之內容有時能說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修養水平。內容佳就給作品增加了一層意趣,文情并茂,千古如新。傳世的古代法書如: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赤壁賦》等。這些文字在文學上已是不朽之作,況又是出自一流書家自撰自書,那怎么不珍如拱璧呢?對書家來講能自撰詩文是一個重要的能力,不可忽視。從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來講,可以分為五類:即古代詩歌、文言文、新詩、白話文、“小數字”等。

    另外在文字內容的選擇時,最好要與其書體風格相協調,水乳交融,體現意境。若“小數字”中的“虎”、“龍”為主者,宜將“虎”、“龍”之說明為賓。總之,一幅之中必須有主有賓,齒序分明,才能集中豐富,統一而有變化。

    文章圖片2

    掌均變之衡

    端莊持重,為人之一美,也是作品之一美。如果一味求奇,失去安詳穩定,就會使人感到不適,所以書法之章法不可以不求平衡。然尋常之平易得,藝術之衡難求。譬如一個在平地行走,是平衡的,但太一般了,幾乎不構成什么美感。雜技演員在鋼絲上行走,搖搖晃晃地前進,就構成一種美感,大家樂意看,因為他本是難平衡的,而通過技巧駕馭,平衡了,就產生了美。可知只有在機變中尋求平衡,在不平衡當中求出平衡,才是構成美感的、具備藝術價值的平衡,所以書法的章法,先須求變,而后求均;先須求奇,而后求穩,才能化腐朽為神奇,將尋常的現象轉換成藝術審美形象。如篆書--小篆一般均橫豎成行,行距大于字距,也可以打成方格。其行氣中線總是在一個垂直線上。甲骨、金文不一定都要橫豎成行,其行氣可以錯落自然,有欹斜,大小參差變化。隸書--在章法上特殊之處是,隸書因字取橫勢,故字距大于行距,其行氣似乎改為橫向的了。若將隸書的章法改行距大于字距就零落不堪了。楷書一般橫豎成行,行距大于字距,或距離相近,有時可打成方格。也有將行距加寬,各行字與字橫向不對行,小楷中頗多。楷書因字方形,不要寫成字與字大小一樣,否則就顯得枯燥少味,要正而不呆。行書只要求豎成行,可用烏絲欄形式,寫行書決不會打方格來寫。不過其行氣不是每個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線,而是有波浪的變化,然上下貫氣,左右顧盼呼應。草書--小草章法與行書相近,大草的章法錯落跌宕,疏密,大小,大起大落,其整篇與行是由氣勢貫之。其章法線條若“飛鳥入林,驚蛇入草”,其布白若飛花散雪,驚濤駭浪。就一字而言本來向左傾斜的,就要有返顧右邊的勢頭,就是雖傾而穩。“正局須求奇,奇局終須正”,大局平正的,就要求得局部的奇險,才正而多變;立勢奇險的局部形象就要端正,才險而復安。

    文章圖片3

    征節奏之美

    五音交替而成音樂,俯仰回旋乃為舞蹈。藝術之美,不論是聞于音,成于形,見于色,總須有長短、起伏、剛柔、明暗、遲速、潤燥等現象的交替配合,才能悅于耳目,感人心智。這種交替配合所產生的效果,就是節奏感,可以說,節奏感是一切藝術共有的美感。藝術書法的節奏感,既存在于色彩(濃、淡、枯、潤、焦即為五色)之中,也可見于章法之內。色彩之中,色度的明暗,色相的冷暖,色塊的大小方圓等等,都是產生節奏的因素,章法之中,疏密聚散、大小曲直、圓缺參差等等,都是產生節奏的原因。這些方面配合得好,運用得成功,作品的節奏感就分明而優美,反之,作品就平淡而乏味,下面分別談談這些方面的情況。

    文章圖片4

    懂疏密聚散

    如同音樂的緊鑼密鼓,通常是伴隨樂章的高潮出現一樣,書法線條的聚密之處,也常常就是作品的主體所在。有疏有密,見聚見散,作品便主次分明,藏露互見。只是要把握分寸,順理成章,不可十分懸殊,否則不是勉強擁擠,就是零落散漫,密處不可雍塞,要小有漏透,極密處隙光一線,便是靈穴來風,可著通體生涼,又如人在深潭,一管透氣,則吸詠裕如。所以“密葉間疏枝”,對書法一說,正是經驗之談。而疏散處亦不可全疏(對草書而言),“大疏間小密”,疏散之下,也要有某些比較集中的地方。這樣就相互接引,彼此呼應。既有集中,又有變化。前人說“疏可跑馬,密不容針”,那是極而言之,有點夸張,不可呆解。

    文章圖片5

    知大小曲直

    大與小、曲與直,都是相對存在于作品中的,是任何構成美感的形式所必有的組成因素之一。白居易琵琶行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微妙的音節,全在適當的大小配合之下產生。自然字的形象,大小對比,曲直互見,無處不有,章程具在,天然湊泊。它是自然美的體現,也是藝術美的需要,善于捕捉和運用它的人,必能使作品節奏優美。

    從書法章法的角度上看,可以說大是合,小是分;大是統一,小是變化。以大抱小,大整體中求變化,以小破大,于豐富中求得統一。一般地說,大而平直之筆畫入書,當不難求得整體氣象,但容易犯簡單平淺的毛病,要適當分割之,或加強其本身的變化,或穿插其他變形的筆畫,以化大為小;細碎的線條入書,當不難求變化之意,但容易犯瑣碎零亂的毛病,要進行組合歸納,使某些部分集結起來,合零為整。也可用較大的粗線條襯托包裹的辦法,來加強整體感。曲與直的情況,也是一樣。從書法的筆畫角度看,曲是柔,直是剛,曲是圓,直是方,有典有直,則剛柔相濟,方圓互映;曲是滯,直是暢,曲是變,直是正,暢滯相生,正變交出,則蒼古俊逸,奇正兼容。整個的書法結字如前人說寫“女”字,這是很形象的,一女字,言盡曲直轉折之變。因為有上橫之平直,有右撇之遒曲,有左劃之轉折,三畫相疊相交,構成一個奇正相依,剛柔互映的格局,其中有停頓、有轉折,簡當而豐富。

    文章圖片6

    馭圓缺參差

    這仍是對比之下生出的美感,一件作品,大而言之,在整體布置上應有圓有缺,有參差錯落。似行草的亂石鋪路,皆應避免出現整齊的平行線或機械圓弧狀,當然也不要有物必求差缺,以免不是呆板便是零殘。參差之間,也要求變,大參小不能等同。有時要在整體中求參差,有時又當于參差中求整體。小而言之,在具體形象上,同樣要得圓缺參差之致,才能耐玩耐品。

    文章圖片7

    見開合呼應

    作書如行文,謀篇之始,情節、人物一一鋪敘,交叉穩現,來去往復,而后攬綱收目,漸次歸結,情節都有所結果,人物皆得歸宿,文章便告結束,這就是開合之道。因為先有所開,才能生情節、起變化;后有其合,乃得見意義、見精神。所謂神完意足,大概便是這般景況了。書法章法之始,先鋪張文字內容,占據作品空間,展現立意內容,然后逐漸充實其層次,修正其形象,使結構完整而內容充實,因而見神韻、見意境,這是作書程序上的開合。

    書法章法如拳擊,手足要放得開,收得攏,立得穩重,起得輕捷,往復連環,離合相扣,才橫去豎來,應接自如,立于不敗。草書作品,從整體看,放開筆法,使它縱橫得勢,形在字里,氣透紙外,可以說是開,開到將散,也就是說,放到不能再放,即將字的結尾處在一定程序上收回,折而向里,如翔龍回首,意在返顧,那氣勢就聚攏字中,不至散逸。假使有合無開,作品必拘謹少勢,開而不合,又難免散漫,失去凝聚力。由此,也可看出,開合與呼應,看似不同,實則都由同一境界中生出,在行書、草書方面尤其如此。開合是作品的可視形象,呼應則是通過它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效果。所以也可以說,呼應來源于開合,體現在顧盼。而線條之間的顧盼呼應,也正是作品的情所從來,意所由此,是體現作品內含的窗戶,因而開合呼應,不僅是構圖形式上的需要,而且是作品精神的基石之一。把握了開合呼應之道,也就把握了通向作品神情意態之門的鑰匙。

    文章圖片8

    求從順自然

    笪重光《畫鑒》有言:“丹青竟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丘之惡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覽無余,尋常之景難工,工者頻見不厭。”他這里說了一個新奇與尋常,造作與自然的問題,極有見地,對書法作品來說,仍有它的現實價值。好比建設,推平山巒,開鑿河道,大廈成林,馬路如練,車如流水馬如龍,到處錦繡堆成。這是一種美,是一種閃現著人類智慧和力量光芒的美;而層林幽谷,古木荒藤,高山流水,石瘦松肥,雞鳴茅舍,犬吠疏籬,又是一種美,是一種不假雕琢,天然質樸的美。前者工于人意,后者主自天然。有趣的是,人類文明愈向高度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愈趨現代,其審美心理卻愈是崇尚自然。所以據說日本某地方特地造了一口水塘,任憑野葦汀蓼自然生沒,孤雁病鷗隨處棲止,從不稍加修飾管理,仿佛真正原始水沼,引得游人如醉。這恐怕不僅僅是懷舊、逆反而矣,也許自然純樸之中,確有一種真正的、永遠不可替代的善和美。可知書法作品對于盡量保持、利用自然美的魄力,像“屋漏痕”一樣,消除人意人力的痕跡,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

    當然,書法作為人的主觀活動,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運斤郢匠,出入繩矩,是必要的。所以布局經營之中,如何知法知人,知物知天,不使一時一際之身觀局限,泯滅了物、我的真性,在主客觀的交感之中,自然成章,正是必須把握的。

    那么,這在具體創作中又當如何分寸呢?筆者鄙見:意出由我,形鑄在天。即作品的經營立意,全由自己主見,不襲乎他人,不囿于自然。而其間具體形象,則盡量保留自然風貌,不多過雕琢,不勃生理。

    凡此種種,一句話,一切布置都要見其天然本性,不可因奇求奇,強扭硬掐,繁雕縟琢。

    文章圖片9

    識空白之義

    關于書法整體的章法布白,有兩條清人書論確是點中了要害:“匡廊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均稱”(《書筏》)。“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藝舟雙楫?鄧石如傳》)。章法布白之奧妙,就在于“計白當黑”,即書寫點畫線條時不單考慮線條的顏色,實際上黑線條在白紙上,就產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則白少,黑少則白多,其效果是不一樣的。另外就是要追求布白之變化:疏密、斜正、曲直、方圓。

    如果說,上面所言,還只算是作品內涵方面的意義的話,那么,可以毫無夸張地說,它在可視形象上的作用,也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不僅關系著畫面的疏密,關系著畫面的靈透、清空之美,并可通過空白的情狀,反證出內容的布置穿插是否舒適合理。

    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寫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草書使轉用筆的五大特點,你知道其中的幾個呢?

    文章圖片10

    趙孟頫《蘭亭序十三跋》

    草書的特點是筆畫上下翻騰,繚繞起伏,從而形成草書行云流水、起伏跌宕的藝術特色。所以掌握使轉用筆是寫好草書的關鍵。那你知道使轉用筆的五大特點有哪些嗎?

    草書“使轉”是什么意思?

    1、改變筆順,順遞互用

    草書的筆順是隨字形的自然走向而變化,它不像楷書有固定的書寫規律,而是你認為怎么順暢就怎么寫,因而會出現逆勢反向、倒插等筆順的現象。這就是草書筆勢連綿的一個因素。

    文章圖片11

    2、簡化筆法,調鋒轉向

    草書一般追求簡捷,書寫率意。草書的書寫速度快,靠使轉用筆來簡化藏鋒和回鋒的動作,變為露鋒入筆,使之筆法流暢,提轉過渡自然。

    文章圖片12

    入木三分

    3、牽絲引帶,虛實相間

    草書中的實連、虛連、斷連都是靠使轉用筆產生連綿不斷、虛實變化。有時筆斷意連,有時筆連意連,切忌寫成一團亂麻。

    文章圖片13

    筆斷意,行云流水。

    4、筆形變異,絢麗多彩

    楷書的筆畫都有穩定的筆形,而草書是隨著字形的變化而變化。草書的筆形變異除了改變筆畫的形態外,還可以上下翻轉形成絞轉的筆形,使字形更加絢麗多彩,美不勝收。

    5、疾澀行筆,力透紙背

    文章圖片14

    筆形變異,絢麗多彩。

    “疾”是快的意思,“澀”是指筆毫壓住紙面而產生阻力,在克服阻力向前進運筆。“疾、澀”的用筆可以寫出具有力量感、厚重感和韻律感的線條,所以要做到行筆快捷而且還要達到“澀”的運筆效果,寫出來的字要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書法就不一樣,書法是將寫字上升到藝術的范疇,除了把字寫清楚、規范的基礎上還要寫得美,書法的線條還要有足夠的表現力,既要懂筆法、墨法、結構法,還要有懂章法和意境,能夠表達豐富情感,展現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這就是書法,書法博大精深,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

    文章圖片15

    漢字是書法之根,也是人類歷史和社會發展的產物。文字又是一個比較大的單位,它們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要想寫好漢字,練好書法,就必須從線條組織開始研究,各類線條是組合成漢字的藝術語言。文字就像繪畫、音樂一樣,想要畫好花鳥蟲魚,必須先從線條、色彩開始研究各種元素相互組合的規律,才能探討書法的問題。由此可見,它們分屬于形式范疇內的不同層次。

    文章圖片16

    書法泰斗沈尹默

    寫字與書法藝術的應用性也有很大的區別。應用性書寫一般只要求工整、美觀,也是最低限度的實用要求。而書法藝術除了美觀之外,還要表現豐富的思想情感,那么就需要運用各種線條組織的不同結構方式,僅僅追求美觀、流暢、可辨識度是不夠的。

    文章圖片17

    寫字和書法有什么區別?

    書法的美觀并不是評定書法的標準,有時外形看起來并不是很美觀,但在章法或意境方面表達得很完美。人們因各自文化修養的不同,欣賞書法時會遇到多方面的問題。

    真正的藝術作品是不拘泥于外形和常識的,因此書法和寫字是有很大區別的,寫字是基礎,是技術,而書法是一門藝術。

    文章圖片18

    書法不是簡單地寫字,它不是停止在技巧層面的藝術,是直接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書法是表現人的精神與萬物哲理的藝術,它還可以表現社會與大自然蘊含美的規律。正如現代書法家沈尹默先生所言:“它(書法)無色而有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旋律,引人欣賞,心暢神怡。

    一分筆、二分筆和三分筆嗎?

    文章圖片19

    什么叫一分筆?

    常有書法家談到寫字如何用筆?他們說寫字只能用“一分筆”或者“二分筆”還有人提倡不要超過“三分筆”。不同的書家用筆的位置不同,所以風格差距很大。今天我們來說說什么是用筆的“一分筆”“二分筆”和“三分筆”。

    文章圖片20

    纖細、勁健是一分筆的主要特點。指的就是在用筆的過程中用筆頭的六分之一,因筆尖觸紙較淺,寫出的筆畫纖勁。宋徽宗把它發揮到了極致,所書瘦勁多姿的“瘦金書”自成一體,流傳千載。

    文章圖片21

    瘦金體

    圓潤、俊健是“二分筆”書寫的主要特點,是指筆頭從腰到筆端分成三等分,中間的一分為“二分筆”,即用筆頭的六分之二處,如柳公權《玄秘塔碑》、趙孟頫的小楷《黃庭經》等。

    文章圖片22

    豐腴、渾厚是“三分筆”的主要特點,指筆頭從腰到端分成三等分,靠近腰的部分為“三等分”。即用筆頭的六分之三處,也就是說筆鋒的一半。唐朝書法家顏真卿善用三分筆,以深厚雄健、氣勢磅礴的書體名重后世。比如顏真卿《顏勤禮碑》和蘇東坡的行書《歸安丘園帖》。

    文章圖片23

    當然這里說的一分、二分、三分,不必要拿著尺子去刻舟求劍、錙銖必較,不過說的是一個人的控筆能力,提得起按得下,才能表現手法豐富,你平常寫字的習慣用幾分筆?

    書法的成敗取決于質量,而質量來源于基礎,這也是所有藝術必需遵循的規律。有人說基礎學的再多也不嫌多,這話一點兒不錯,只有基礎雄厚了,向上發展的空間就更大。但是,怎樣奠定基礎,不是單純用時間來衡量的,需要掌握一 定的方法和技巧,勤奮+方法=成功。下面對書法線條爆發力的形成及訓練的方法談一點個人體會。

    書法是由線條組成的,線條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書法的質量,而線條又是由起筆、行筆、收筆組成的,起筆的質量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萬事開頭難就說明了 這個道理。起筆是書寫的開始,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事情只要有一個良好的開始,那么,對今后的發展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起筆是書法基礎中的基礎,寫好書法首先要寫好起筆。有的人說了,甭開玩笑了,誰不會起筆啊,飯都吃到肚子里了,還用學怎么張嘴嗎?是的,會寫字的人都會起筆,這就如同只要是正常健康的人都會跑步一 樣,是人的本能。不過,我想說的是,如果把它作為競技運動,那就不同了,起跑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起跑?這里邊大有學問。跑的早了“犯規”,跑的晚了“吃虧”,如何把握好起跑時機,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使速度達到最高,如果能在發令槍響的同時起跑,將是運動員最理想的追求。寫字也是如此,只要會寫字,可以說都會起筆,但對于書法家來說,作為書寫藝術,如何起筆,就不是那么簡單了。起筆早了容易流筆(就是走火),起筆晚了,容易滯筆,起筆不早不晚,而且又有力度,是書法家最理想的追求。

    文章圖片24

    線條的力度是書法的生命。力度就是力量在線條中的體現,判斷書法線條的力度要全面,要通過表面現象看本質。線條表面無非是干筆、濕筆,濃筆、淡筆,粗筆、細筆等等,這些都是筆畫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判斷線條力度標準。比如一個人的身體健康不健康,力量大不大,不能僅用胖和瘦、高和矮來衡量一樣。那么,怎樣理解書法線條的力度呢?主要的是看線條入紙了沒有,也就是古人所講的 “力透紙背”(和“墨透紙背”區別開),這才是本質。怎樣才能達到力透紙背呢?必須做到中鋒行筆,筆毫向下,如同鐵鍬挖地,只有這樣,線條 才能入紙,才會產生力度;否則,若偏鋒行筆,筆豪躺紙,如同鐵鍬平地,難以入紙,也就不會產生力度。書法要求線條要扎實,要“力透紙背” 也就是要有根,這和打太極拳一樣,講究腳下要有根。那么,什么樣的線條才算有根呢? 我在參加《張海書法藝術館》開館儀式時,有幸欣賞到當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條幅原作,突然地感悟到了什么是根,什么是“力透紙背”。林散之先生的書法 線條雖昔墨如金,但線條入紙,力在線中,給人的感覺是扎扎實實、根深蒂固、不可動搖。

    線條力度來源于積累,在積累中形成,在積累中爆發。積累需要時間,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就會產生變化,這是自然規律,也就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線條的內部結構說,線條的力度來源于起筆,起筆要有爆發力,爆發力的強弱,決定著線條質量的好壞,表現了功夫的深淺。因此,要認真體會起筆的方法,注重線條力度的訓練,學會在瞬間把全身之力通過筆毫表現在線條中。

    文章圖片25

    任何事物的形成、發展都是有條件的,起筆如此,爆發力也是如此。爆發力的形成是從力量的積累到力量的釋放的過程。力量的積累,稱之為凝聚力,凝聚力需要時間,也就是行筆前需要停頓,而停頓是為力量的爆發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力量釋放,稱之為爆發力,爆發力需要速度,力度是在速度中產生的。只要凝聚力和爆發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線條的力度就形成了。具體做法如下:

    凝聚力: 是思維高度集中,把力量聚集在一起的能力。它包括爆發力以前的一切準備。如隸書起筆中的裹筆,楷、行、草書起筆中的頓筆,這些都和跑步前的“各就各位”一樣,目的就是為集中“釋放能量”做好一切準備。其方法是:筆毫輕 放在紙上,全身所有部位感覺“通暢”,協調到位,進入“整裝待命”、“一觸即發”的狀態。要求:執筆中鋒,筆鋒逆入。起筆要干凈利索,不可拖泥帶水,如同起跑蹬地也。

    爆發力: 是把凝聚的力量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爆發出去的力。其特點是:筆鋒在 最短時間內移動到盡量遠的距離,稱之為爆發力。用公式表示:力量+速度=爆 發力。爆發力的產生,在于腕、肩等關節的協調運動,肌肉收縮,把力量瞬間凝聚在筆毫上,著力點高度集中,像閃電一樣迅速地畫出線條。就像短跑運動 員瞬間把力量聚集在腳掌上一樣,法令槍響,就如 “開閘泄洪” 突然爆發,一瀉千里之氣勢。力量有大小,線條分長短,爆發力在長、短不同的筆畫中的表現方法也不相同。長筆畫的爆發力是在紙上進行運動,筆不離紙,力不離紙,如:橫和豎等。短筆畫的爆發力是從紙面到空中的運動,如在彈簧上彈跳,騰然而起,線條短促 而有力,如:左、右顧盼的點等。另外,字體的大小不同,其爆發力的發出點 也不相同,寫小字時爆發力由腕發出,寫大字時爆發力由肩發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初學者的書法作品,線條如水上浮萍,軟而無力,漂浮無根,糾其原因主要是:

    一、筆力不夠;

    二、速度不夠。要解決這 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加強筆力、速度的訓練。

    其訓練的方法如下:

    (一)、加強線條力度的訓練。加強線條力度的最好途徑是加大訓練量。力量往往是在極限中產生,在極限中 增強,只有多寫、多練,才能有更多的體會,只有肌肉寫酸了、寫累了,才能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力量才能增加。也就是說,在正確方法的前提下,要盡 可能地多寫,追求從量變到質變的升華。

    文章圖片26

    (二)、加強線條速度的訓練。線條的力度產生于速度,加強速度的練習,是增加力度的關鍵。同時要增強對 線條的控制力,使線條具備力度的同時,還要使線條具有靈活性、協調性,統一性、完整性,避免極端。總而言之,書法是由線條構成的,線條的質量是由力度決定的,而線條的力度 又是靠爆發力產生的。我們都知道,線條形成的過程是起筆--行筆--收筆。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很關鍵,而起筆更為關鍵,線條有沒有力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起筆,因此,一定要學會起筆,學會利用爆發力,從而寫出“力透 紙背”的杰作。其實,在自然界中,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種動物,只要想獲取食物,都要有 一套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爆發力,而且這個爆發力還要超過獵物的爆發力,否則就不能獵取到食物。這些爆發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先“收縮”,再“爆發”。收回拳頭是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皮球用力往下拍是為了讓它彈得更高。書法也是一樣,要想使之具有力度,同樣也要具備自己獨特的爆發力,行筆前要先后退(逆鋒入筆)、停頓(為行筆做準備),然后行筆,只有這樣,才能寫出高質量的線條,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從而獲得成功。也就是說,弓箭要 射得遠,弦必須用力往后拉。樓要蓋的高,地基必須扎得深、扎得牢。

    一、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中記載:“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

    文章圖片27

    王羲之書法

    這句話的意思是初學書法臨帖時要緩慢行筆,掌握古人筆法和結構技巧,不可操之過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所以一開始就要慢一點,久而久之,等腕部肌肉記憶形成后,我們就可以由慢到快,由淺入深地學習。

    二、清代書法家王澍說:“凡臨古人,始必求其儀,久久剝換,以貌取神。”

    文章圖片28

    古人學書強調形神兼備,所以我們一開始臨帖,就必需要接近原帖的字形,以求形似。但時間久了,技法嫻熟后就需要把字形拆裝重組,以取神為妙。

    三、清代大書法家秦祖永說:“書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

    文章圖片29

    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我們學習書法必須從臨摹開始,從經典法帖中吸收營養,不這樣做的話,就像在漆黑的夜晚摸索前行,而找不到方問。所謂書不師古,必入野道。

    四、翰林粹語曾有一段話:“成形結字,得其形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

    文章圖片30

    翰林書法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學書法要學會創新,臨帖的目的是取別人之長,補我之短,為我所用。如果一味地臨帖,而不懂思變,時間久了也就成了抄書匠。

    五、解縉說:“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須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揑破管,書破紙,方有工夫。”

    文章圖片31

    六、清.梁巘說:“學書,一字一筆須從法帖中來,否則無本,初宗一家,精深有得后,再繼采諸美,可自辟門徑。”

    文章圖片32

    大致意思是學書者先要精于一家,然后再各家總攬揣摩,自然志趣高深,得出群境地。

    七、執筆,清.馮武說:“執筆之法,實指虛掌。什么是實指虛掌?包世臣用一句話給了我們答案:五指貼管為實,其小指貼無名指,掌虛如握卵。空中用力,令到指端,并非緊握力說,握之太緊,則力止于管,而不注入筆毫。

    文章圖片33

    八、側鋒的重要性,明.豐坊曾說:“右軍用筆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死,子敬用筆,側鋒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子敬,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王獻之,我們在用筆時,筆鋒無時無刻都在向側鋒轉換,所以我們要合理運用側鋒。

    文章圖片34

    九、蘇軾說,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大致意思為,初學書法先要學楷書,若沒有楷書基礎去寫行草,就像從未聽過莊子的話,就會口出玄言,這不是真正道家。

    十、張懷瓘說,夫人工書,須從師法,缺于師授,則病從蜂起。

    文章圖片35

    書法是可以自學的,但很容易重復錯誤,久而久之產生錯誤肌肉記憶。最好找名師輔導,師者,授業解惑也。如果只是愛好而已,就不必在乎了。

    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臨帖是我們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之一,但這四勿是一定要注意的,不然就會成為我們學書路上的攔路虎了。

    文章圖片36

    這帖臨得像嗎?

    第一、勿忘應用

    所謂帖不虛學,學有所用。臨帖過程中要時刻想著如何應用,如何創作?每寫一個都應該想到,如果是在創作中會如何處理這個字的。

    第二、勿好奇

    練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憑一時的興趣與三分鐘的熱度,那是練不好書法的。

    文章圖片37

    臨帖如何做到四不?

    一開始臨摹,要注意腳踏實地,在一家一帖中進行求索和研習,逐漸夯實書法基礎。如果一味好奇,總是把精力用在多個字帖上,很有可能會阻礙我們的書法進步。

    第三、勿灰心

    書法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一旦發現自己臨的和原帖不像,就輕言放棄,是不可取的。要堅持做到持之以恒,困難才會迎刃而解,不因一時學書不佳而灰心,自然也不可略有所得就驕傲。

    文章圖片38

    學書法應該如何臨帖?

    第四、勿潦草

    既然要進行臨帖,那么就要認真對待。只有全神貫注才能筆到意隨。如果臨習的時候就漫不經心,滿紙亂涂,那豈不又是枉費時間了。

    不臨碑帖、自己亂畫

    老祖宗的東西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能一竿子打死,說丟就丟。書法盡管沒有絕對的標準,但也有著相對得審美法則。一幅優秀的作品一般具備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對傳統書法藝術的繼承;二是融入個人的審美風格。不臨帖,就是排斥傳統,不繼承傳統的書法,在第一關上就失敗了,還談什么好不好。

    文章圖片39

    選帖不慎、臨帖不精

    雖然人活著總得任性一把,但練書法這事,也不能太由著自己性子來。在選帖的時候,除了要考慮選法帖和最優秀的字帖外,還要考慮選自己喜歡的帖,這樣你會更快入門。只有當你入門之后,你會慢慢地變的理性,開始理性地審視歷代各流派的書法風格,而過去那種憑興趣的情緒化選帖,最終會被你克服并完全丟棄掉的。

    厚古薄今、厚今薄古

    老有人說我中庸,對啥事都沒有是非對錯的看法,但其實,我覺得很多事情做起來不能偏頗。初學書法當然必須從古法學起。是否出色地學習傳統,決定著你將來的書法根基。然而,學習古法是為了最終創新法,而不是為了墨守成規。很多人在傳統功力方面狠下功夫,卻與現代書法老死不相往來,一概斥之為丑書惡札;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愿創點新法出來,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于半生書匠,一世無成,這叫只繼承不創新。

    文章圖片40

    只臨碑帖、不讀碑帖

    您有沒有這種感覺:只臨不思考,吃力不討好!讀帖說白了就是看帖、悟帖,就是不光看點畫、看結構,還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風格、看意境。通過多看,來反復欣賞其中顯現出的意境和風格;最后達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層的藝術素養、時代風貌和書法的文化內涵。這樣,我們才會得其“意”而忘其“形”,雖不形同,卻能神通。

    文章圖片41

    只是實踐、不學理論

    跟著我念一遍:實踐出真知!學理論你得明白:書法有法,但無定法。有法不死,無法必亂。人常說“理論不明,實踐不靈”,書法要寫好,理論來指導。適當的理論學習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實踐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閉門苦練、較少交流

    紙上談兵啥意思?閉門造車啥意思?這倆都是貶義詞啊!真理在辯論中明了,學習在交流中提高。有的人在練習書法時,苦坐書房,足不出戶,苦思冥想,堅臨不懈,雖然有一定的收獲,可寫的字還是上不了宣紙,做了一輩子的書匠,卻不曾真正成為一個書法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獨自苦練,直練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直練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

    文章圖片42

    獨守師門、排斥異己

    我們唐代的大書法家李邕曾經曰過:學我的人都得死!像我的人都俗不可耐!又狂又可愛!古人講,“書臨千碑方創體”,這有兩個意思:一是強調臨寫的量要大,二是要廣臨百家,兼收眾家之長。臨帖沒有量的積累,是不會引起書寫質量的飛躍的,《汲黯傳》聞名天下,可這樣的小楷經典,是作者每日萬字的練習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學書法應博采眾長,像蜜蜂采蜜一樣,采的眾花香,釀得絕味蜜,只有“學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學習書法,死守一家之長是沒有出息的。

    文章圖片43

    停停住住、一暴十寒

    咱都知道,成功的個體差異基本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一個人是否努力,是否堅持努力!許多朋友學書法只憑著一時的沖動,三分鐘的熱度,文房四寶還沒置全,就沒動靜了;有的人則有長遠打算,打算用十年來學書法,然而在這十年里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時一丟就是半年,再提筆時覺得毫無長進,興趣索然,于是亂畫一陣便草草收兵。很顯然,這樣是絕對不會出成績的!

    文章圖片44

    更弦易轍、亂投師門

    見異思遷,可不完全指感情!在實際中,有好多書友還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換帖,接著還沒學好又換。這樣下去,有人挖一輩子坑,卻從來沒挖成一口井;學一輩子書法,卻沒有多少傳統繼承的影子,寫出的作品,也自然是無源之。

    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急功近利易毛躁,心浮氣躁可啥都都干不好!難怪孔子說“朝聞道,夕死足以!”學習書法是對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為了一字千金、金榜題名、衣錦還鄉的,因而學習書法需要正確的心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天天| 久久精品第九区免费观看| 男女无遮挡XX00动态图120秒| 狠狠色噜噜狠狠亚洲AV| 亚洲国产成人AⅤ毛片奶水 |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香蕉久久久久久久AV网站|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视频| WWW夜插内射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v片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不卡免费一区二区| 办公室强奷漂亮少妇同事| 亚洲 自拍 另类 欧美 综合| 又大又粗又硬又爽黄毛少妇|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乱码1卡二卡3卡四卡5|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一区|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下载|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态图| 五月天婷婷激情无码专区|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夜夜|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无码日韩做暖暖大全免费不卡|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 国产360激情盗摄全集|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国产女人喷潮视频免费| 97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一区|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电影不卡| 亚洲色在线V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四区不卡| 国产很色很黄很大爽的视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精品| 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 一区二区三区鲁丝不卡| 扒开双腿猛进入喷水高潮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