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戰爭拉開戰幕之前,滇系軍閥乘討伐“張勛復辟”之機,于1917年7—8月間,對四川發動了“靖國戰爭”。8月11日,唐繼堯宣布“護法”,其戰爭亦改稱為“靖國護法”戰爭。四川戰爭的發端遠較湖南為早,其規模之大,戰況之烈,時間之長,均不亞于湖南之戰。 在1917年4月和7月,滇、川、黔軍的兩次混戰中,滇軍被劉存厚川軍戰敗退出了成都,羅佩金喪失了四川督軍的權力;盟軍首領戴勘和熊其勛(旅長)被川軍擊斃,駐川黔軍潰撤。但駐川滇軍主力還基本保持完整,并牢牢地控制著川中、川南的資州、內江、自貢、敘州(宜賓)、滬州等“西蜀天府”的財富之區和軍事要地。 川系將領們對滇、黔軍駐川是不滿的。但在川滇(劉、羅)和川黔(劉、戴)的兩次混戰中,明顯地分化為兩派:即以“擁護中央”相標榜而依附北洋系的劉存厚舊川軍系;以護國及民主共和精神自詡的熊克武派。劉、熊兩派既不公開對立,也不親密合作。劉存厚依仗北洋政府的支持,有恃無恐地反對滇軍駐川,熊克武既不附北,亦不站到劉、羅、戴中任何一方,以“公正”的姿態進行勸解,在南、北勝負尚難逆料的政局中,持觀望騎墻態度。當然,由于熊克武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中的民主革命派,故與南方護法派和打“靖國”旗號的滇系較為接近。 滇軍在四月的成都混戰中,初遭挫折,此后一直試圖伺機重新奪回對四川的控制權。對滇系軍閥來說,在四川的勝敗是其向外發展成敗的要害。張勛復辟事件發生后,全國一片混亂,政局全面動蕩,滇系唐繼堯根據全國形勢的突變,以及滇系首領們提出的方案,斷然決定武力奪取四川。于是,在全國各界一致聲討張勛復辟的政治浪潮中,滇系向全國發出了《克日出兵誅討復辟通電》,從政治上爭取反復辟的主動地位。同時,開始緊張地部署進兵四川的軍事行動。 雖然滇系軍閥大都主張以武力奪取,可是以什么為借口,在什么時間發動,以及進軍的方法步驟等具體問題上卻舉棋不定。正在此時,戴戡向唐繼堯、劉顯世告急,宣稱:“劉逆存厚,甘受偽服刻已舉兵圍攻成都”。正難于決斷而焦灼不安的唐繼堯,得到戴的告急電,如獲至寶,立即批示:“飛令滇軍合攻”。至此,滇系軍閥首腦集團,最后決定立即全面出兵攻取四川。于是,唐繼堯于1917年7月7日發出通電,宣布他親自督率滇軍,進兵四川,討伐劉存厚。 唐繼堯進軍討伐劉存厚,是滇系發動“靖國戰爭”的開始。然而,“靖國戰爭”剛開始,張勛的復辟就覆滅了。劉存厚也一再宣言“聲討張勛”,“擁護共和”,因此“靖國戰爭”要攻擊的目標已經不復存在,繼續向四川進軍已無理由。但唐繼堯等人不僅不停止向四川進軍,反而驅使滇軍傾巢出動加速向四川推進。于是,滇軍兵分三路向嘉定(樂山)、井研、仁壽和資陽等地發動進攻。7月21日攻占仁壽、眉山,26日攻占嘉定。劉存厚以其直轄的川軍第二師五個旅,全力抵擋三路滇軍,最后在青神、眉山兩地發生激戰,雙方都傷亡慘重,付出了很大代價。滇軍攻勢受挫,被迫退回資中、瀘州一線。 滇系在決定發動軍事進攻之后,鑒于段祺瑞在北方迅速得手,又故作姿態即連電段祺瑞、馮國璋,表示熱忱地擁護。滇系向段祺端提出的政治交易條件是:由北洋政府授予唐繼堯“滇川黔巡閱使”,再派唐繼堯赴川查辦,或以巡閱使名義入川調和。然后,唐繼堯即連合滇川黔湘,一致擁護中央。唐繼堯的條件很清楚,就是要北洋政府承認滇系軍閥割據滇黔川,作為回報,就是唐繼堯以“巡閱使”之地位,統率西南三省,服從北洋政府的統治。 然而,段祺端根本不屑于接受唐繼堯的擁戴。北洋政府于7月24日,任命傾向北洋系的川軍師長周道剛為代理四川督軍,直接粉碎了滇系要割據四川的企圖。段祺瑞在滇、川軍閥混戰中,公開支持劉存厚。北洋政府7月27日電令:“滇、黔兩軍,不得再行前進”。同時,決定把四川納入北洋軍閥的直接控制之下。8月6日,由馮國璋發布命令:任皖系將領、段祺瑞的親信吳光新為長江上游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率領李炳之、劉耀龍兩個混成旅入川。段祺瑞斷然反對滇系進兵四川,并迅速采取了武力阻止的部署。于是,唐繼堯被迫放棄與北洋系妥協分贓的幻想,于8月11日發出了“護法通電”,唐繼堯為首的滇系在大舉進兵四川的“靖國”旗號中,又加上了“護法”的名義。“靖國戰爭”,也就冠上了“靖國護法”之名。 滇軍在成都和資陽、筒陽戰敗后,唐繼堯等人深感駐川滇軍兵力不足以控制四川,乃將云南省內的軍隊進行戰時擴編,把三個師擴編為五個混成旅,并下了動員令,令各部滇軍作臨戰準備。隨后唐繼堯宣布把滇軍改為“靖國軍”,共六個軍。到11月,又擴編為八個軍。駐川滇軍顧品珍、趙又新兩個師進行了擴軍,編為“靖國軍”第一、二兩軍。貴州督軍劉顯世,亦在此期間命黔軍第一師師長王文華率三個混成旅入川,協同靖國滇軍作戰,推舉唐繼堯為“滇黔靖國聯軍”總司令。 滇軍開始大量向四川增兵時,代理四川督軍周道剛站到了劉存厚一邊,連電阻止滇軍向四川推進。北洋政府亦于此時連續下令,命滇軍立即停止向四川進兵,并派吳光新率領北洋軍入川,以示阻遏并準備抗擊滇軍;又命陜南鎮守使管金聚率一混成旅入川支援川軍。劉存厚等部川軍,在北洋政府支持下,決心全面反擊入川的滇黔軍,將滇系軍隊趕出四川。 9月中下旬,滇軍調往四川的各部隊已先后抵達川南敘州、瀘州一帶,滇軍開始重新部署兵力,貫徹一面固守敘、滬,一面東下攻渝計劃。10月10日,滇軍從繳獲川軍的作戰命令中獲悉,川軍已下令在一周內向自流井、威遠、榮縣等地滇軍發動全面進攻。滇軍立即改變計劃,先發制人,搶先于10月12日,由顧品珍軍金漢鼎旅三個團發動突然襲擊,反攻內江,經過一場激戰,川軍棄城逃走,滇軍重占內江。 由于滇軍反攻內江,代理川督周道剛于10月14日發出通電,聲討唐繼堯和滇系軍閥。10月22日,川軍一、二、三師3萬余人對滇軍發起全面進攻,川、滇、黔軍聞大混戰于此全面爆發。10月23日,川軍攻克內江,滇軍退往自流井和瀘州。10月25日,川軍攻陷威遠。然后,川軍集中力量包固自流井,并同時向東西兩面進攻瀘州和敘州。滇軍在四川的自(貢)、瀘(州)、敘(州)三大據點都處于川軍的包圍和威脅之下。川軍經四晝夜激戰,死傷千余人,于11月1日攻占自流井(今自貢市),將滇軍全部壓縮到敘州和瀘州兩城。川軍從11月16日開始對集中瀘州的滇軍發起總攻。21日攻克瀘州。接著渡江向南追擊,于23日占領納溪。滇軍潰不成軍,紛紛向南逃跑。 正當滇軍在川南潰敗之際,湘粵桂護法聯軍在湖南大獲勝利。1917年11月14日,直系將領、湘南各軍總司令在長沙通電主和,15日,段祺瑞被迫呈請辭職。率領北洋軍入川的吳光新因其后臺段祺瑞倒臺而動搖。此時四川省內的形勢也發生了不利于劉存厚系的變化。孫中山派中華革命黨人黃復生、石青陽和前川軍將領招集舊部和綠林武裝,組成了“四川靖國國民北伐軍”,進逼重慶。11月1日,川邊守軍統領張煦在西昌獨立,立即被唐繼堯委任為“靖國軍第七軍總司令”令其威逼成都。 當川軍集中主力進攻瀘州、敘州時,滇軍除派一部分扼守敘州牽制川軍之外,另一部主力從瀘州沿長江東下,在黔軍和四川靖國軍配合下進攻重慶。川軍的總兵力本來就不敷分配,又被吸引到了川西南的敘、瀘一線,對東面的重慶疏于防守。12月4日,“滇黔靖國聯軍”進占重慶。12月13日,另一派川軍熊克武致電孫中山、陸榮廷、唐繼堯等,宣布與西南一致行動。 滇、黔、川靖國聯軍進占重慶后,舉熊克武為“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宣布由熊克武統率加入靖國護法的四川各部軍隊。以唐繼堯為首、滇軍為主力的滇黔川靖國聯軍決定立即向劉存厚川軍發動全面進攻。劉存厚一面向北洋政府呼救,一面組織兵力反擊,但已無濟于事。1月31日,滇軍攻占敘州,2月占自流井。川軍一、二、三師主力被壓縮到嘉定(樂山)、簡陽、成都之間的狹小地帶內。 劉存厚于1918年1月31日通電宣布,將四川督軍一職讓給熊克武,要求停戰議和。唐繼堯、熊克武等人認為劉存厚是施用緩兵之計,即要求劉系川軍撤出四川,退往陜西。劉存厚的緩兵之計未奏效,又發起反攻,但此時已無力阻擋靖國聯軍的攻勢了。 2月16日,劉存厚系的劉成勛、陳洪范兩旅在樂山宣布擁護西南護法軍。l8日,川軍一、三兩師及劉成勛等旅,聯名通電宣布與西南靖國護法各軍一致,并推舉熊克武主持四川軍政事務。劉存厚系統的川軍已經分崩離析,無法再戰。劉存厚被迫于2月19日撤離成都。1918年2月20日,熊克武部川軍縱隊司令呂超率部首先進占成都,接著,滇黔軍亦分別進入成都。以唐繼堯為首的滇系軍閥軍隊為主力,聯合黔軍和熊克武、石青陽等部川軍,用“滇川黔靖國聯軍”名義,以劉系川軍為對手,以奪取四川為目標的“靖國戰爭”,歷時8個月,到此告一段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