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本條經文出自《靈樞·終始》篇。
其意思是說疾病表現在人體的上部,可以選取在下部的腧穴進行治療;而疾病表現在下部的,可以選取分布在上部的腧穴進行治療;
頭部有病的,可取足部的腧穴治療;腰部有疾者,可選用腘窩部的(委中)穴位治療。
這種選取腧穴的方法,屬針灸取穴中的遠道取穴法,或稱循經取穴法,為針灸處方中重要的基本法則。
本取穴法則的理論基礎是經絡學說。
因為經絡分布于人體上下、內外,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是運行營衛氣血的通路。經絡氣血的逆亂與阻滯,往往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循經遠取法,就是在經絡分布特點及其運行氣血功能的基礎上,結合經脈根結、標本等基本理論而制訂的取穴方法。
就經脈根結、標本理論而言,主要是闡明經氣的通貫、集中與彌散有上下、內外對應關系。
經脈根結、標本具有相對應的特征,根與本,分布于四肢末端,標與結,分布于頭面軀干部。
頭、面、腹、背在上,四肢末端在下,其上下所在部位的穴位主治作用互為影響,所以為循經遠取法提供了理論依據。
故提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頭病取足,腰病取之腘的取穴方法。
譬如《針灸聚英·肘后歌》載“頭面之疾針至陰,腿腳有疾風府尋”以及《四總穴歌》載“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這些常用的取穴法都是本法的具體臨床應用。
循經遠道取穴法,臨床上應用甚廣,但具體運用時,既要考慮“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經絡分布、循行,又要結合經脈根結、標本相互關系,同時也要依據中醫的基本理論做全面分析,然后選取適當腧穴進行治療,做到取穴巧妙,有方有法,療效顯著。
譬如:
痛在眼內眥,晝輕夜重,伴失眠多夢,證屬陰虛陽亢,虛火循經上躥于頭面,實乃本虛標實之證。
臨床上可選取足少陰腎經之“照海”穴進行治療。因照海穴為陰蹺脈之起始處,目內眥又為陰陽蹺脈之交會之處,取照海即為上病下取之法。
再如:
下肢痿痹,取風府穴治療。
因風府穴為督脈、足太陽、陽維之會穴,《千金》載:“足不仁,風府、腰俞主之”,正如《肘后歌》所云:“腿腳有疾風府尋?!贝藶橄虏∩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