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整理/張越 ————————————— 很多朋友知道芥子園畫譜是國畫入門的范本, 但是怎樣去學習和用好這本書是個很大的問題。 成書于清代的《芥子園畫譜》,是一部在中國畫史上影響深遠的傳統繪畫教科書。 康熙十八年,由蘭溪先賢李漁倡編的《芥子園畫譜》問世,歷經三百余載而不衰。畫譜內容豐富,從用筆方法到具體景物的筆墨技法,從創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都提供了完整的學習方案,滲透了濃烈的文化審美情趣,也把握了繪畫技法在一千多年以來的發展脈絡,成為中國畫臨摹之范本。 ————————————— 《芥子園畫譜》作為教程讀本,它將中國畫傳統中的各種“程式”整理出來進行啟蒙。“程式”是畫家們歷經數代的經驗總結,所謂的畫法、畫訣皆是成功地簡化、概括、符號化,甚至含有抽象因素的結果。程式化使物象更便于傳神達意,為畫家寫意提供服務。有了一定的臨摹基礎進行寫生,便于把握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容易理解筆墨的優劣、字畫的好壞,創作便不易茫然若失。 芥子園這本書被譽為學習中國畫的門檻,但是很多人學習芥子園都只是簡單的照模像樣的刻板臨摹。 學習臨摹芥子園,首先要對芥子園的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接下來怎么臨摹就會更容易點。學習國畫其實是很輕松的,希望大家在學習芥子園中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一 繪畫要選對摹本,這是很重要的。 因為一本好的書可能會引領我們走進一個正確的繪畫世界當中,如果所選的這本書不夠好或不夠經典,那往往對于我們的繪畫會起到一個反作用。 芥子園康熙版是最原汁原味、最早的版本,是木刻版畫,它想表現中國畫的筆墨關系是不能盡顯其妙的,但它可以說是最早的一套完整的中國畫學習藍本,囊括了各大名家技法,所以更加便于我們對各種不同技法的理解學習! 「康熙版」 是指清代康熙年間的【芥子園畫傳】,芥子園成書于300年前,「康熙版」就是最原汁原味、最早的版本,由木刻印刷,五色套印,用的是開化紙,紙質細膩,顏色鮮艷,請看本文開頭的大英博物館藏品圖。出版芥子園的著名戲劇文學家李漁,及其女婿沈心友,請的都是當時的知名畫家及能工巧匠,「康熙版」在當時堪稱印刷精品,造價高,雖供不應求,但發行量極小。全套共3集13卷(卷相當于冊的概念),分別是康熙18年(1679年)出的初集山水5卷,康熙40年(1701年)出的二集梅蘭竹菊4卷和三集花鳥4卷。 ●初集:清康熙時期芥子園刊五色套印本 此內含青在堂畫學淺說、樹譜、山石譜、人物屋宇譜、摹彷諸家畫譜。此為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本,有"芥子園珍藏", "王暬臣之", "孟樵", "即此是學"等印記。共五冊。 二 芥子園里面關于繪畫的理論記錄是非常豐富且寶貴的資源。 芥子園畫譜不但有圖可以臨摹,還有簡短的文字說明,雖然文字不多,但字字珠璣,非常珍貴,學畫人應該仔細研讀,才能體會繪畫真諦,不要錯過。對于屢次臨習過畫譜的友人來說,會有極豐富的收益。 《芥子園畫譜》的每冊均有極為精妙的序言,無論是蘭譜、竹譜、梅譜、菊譜……都從該類的畫史出發,介紹畫法源流,談文人寄興,論格調逸氣,述傳神入妙,又每每從自然生長規律出發,指出特點,規避錯桀,步驟井然,準確簡要。 三 從規律入手,不要從技法入手,畫畫先找規律。 中國人學畫畫與西方人不同,孩童時期讓你臨摹,照樣畫葫蘆。字也好,物象也好,都有一些規律,掌握了規律,字寫得有模有樣了,形亦八九不離十了。所以書畫學習從規律學起不失為好方法。藝術形式有一定的程式,初學者記憶程式,便于學習理解。 像潘天壽教學生最重視規律,反復強調從規律入手,不要從技術入手,不能單純以自己的風格教學生。 中國畫歷來重法度,講程式的,要求筆墨規范化。藝術不是生活本身,程式化是為了使藝術語言更概括、更豐富。 因此我們學習要有嚴格的順序、循序漸進。學序混亂是造成困難和不能進步的重要原因。天份高,也不能例外。 四 畫譜里是以線條的方式進行造型的,畫面要粗細有致,疏密相宜,要有筆意。 大家在臨習《芥子園》的時候需要注意,由于《芥子園》是刻本,所以里面的用筆相對來說沒有墨跡那么清楚,這也就提示了我們,木刻版的就只有線法沒有墨法。畫的時候不能依照上面一點點描,它粗你也粗,它細你也細,這樣的話就缺少了一點運筆的規律或韻味了,所以咱們畫的時候要帶著自己的理解,盡可能要按照書法的筆法去寫出來。 我們中國畫講究疏密結合,就是在繁的地方更繁,簡的地方更簡,粗獷的地方用較粗的線條來繪制。比如說畫樹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個墨色,剛開始練筆的時候還可以,但是當我們畫到宣紙上,畫作品的時候就會有變化。如此一根線條由粗到細,配上皴法就將山水的氣韻描繪出來了。 五 關于工具方面。 初學者可以選用熟宣或者七、八成熟的宣紙,因為熟宣會使筆墨比較好掌握一些,如果是生宣,它會化得很快,不太適合初學者。用筆的話,一般建議用狼毫筆,狼毫彈性較大一些,運筆時,提按頓挫比較好掌握,或者兼毫也可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