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有軍職的軍隊干部進行授銜,史稱“五五授銜”。此次授銜,全軍共有60余萬名干部獲得了準尉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中將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少將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大校軍銜1266人。 紅軍時期的團長,在抗日戰爭初期會被降級使用,大部分會是副營長,少部分是營長。中期基本就可以升任團長了。到了抗日戰爭后期,戰功高的可能會升任副旅長或旅長。 ![]() 即使戰功一般,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做到師長或副軍長也是沒問題的。這樣的話,到了五五授銜時,大概率會是少將軍銜,極個別的可能授大校。 但是,在五五授銜時,卻有兩位紅軍時期的團長,僅僅被授予上校軍銜,級別甚至不如自己以前的老部下,這是什么原因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位將領吧,第一位叫做楊上堃,與楊尚昆同志的名字讀音很相似,但級別卻差了很多。 楊上堃,江西興國人,出生于1914年。楊上堃自幼家境貧寒,飽受地主階級的壓迫。雖然出身寒微,但楊上堃卻不墜凌云之志。他從小就有一顆革命的心,經常與地主惡霸作斗爭。 當地革命組織見楊上堃年紀雖小,但志氣卻不小,便對他進行了著重培養。年僅六歲時,楊上堃便加入了兒童團。 ![]() 后來,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親自點名,安排楊上堃到紅四團做了一名通訊員。不久,楊上堃便找到楊成武,主動要求上前線打仗,楊成武微笑點頭。 進了一線部隊后,楊上堃作戰勇敢,每次戰斗必奮勇沖鋒,很快便被提拔為連長。 在長征中,楊成武指揮紅四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擔任開路先鋒的角色,而楊上堃指揮的第二連,則是先鋒中的先鋒。 強渡烏江天險時,楊上堃指揮十六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駕駛一輛小小的木船,乘風破浪,迎著敵人的炮火奮勇前進,一舉登陸成功。 登陸成功后,楊上堃率部繼續勇往直前,突破了黔軍倚仗山勢布置的機槍陣,一舉將敵人擊潰,為紅四團打開了前進的方向。 臘子口之戰時,楊上堃連的勇士們在苗族戰士云貴川的帶領下,從懸崖峭壁上爬上上去,繞到后路,向魯大昌的部隊發起了突然攻擊。 ![]() 面對從天而降的紅軍將士,甘軍潰不成軍,撒腿就跑。就這樣,楊上堃再次在臘子口立下奇功。 憑借在軍隊中的出色表現,楊上堃的級別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很快便升任團長。 抗日戰爭開始后,紅四團所部改編為八路軍115師獨立團,由楊成武擔任團長,楊上堃擔任一營營長。此時的楊上堃,是楊成武麾下的一員猛將。大家都知道,楊成武是開國上將,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楊上堃大概率會是開國中將。 但是,楊上堃日后的發展軌跡卻不盡如人意。 1939年,楊上堃被任命為晉察冀一分區第一團參謀長,不久,改任新成立支隊的支隊參謀長。 支隊是旅級單位,楊上堃此時的級別,相當于旅參謀長,可見楊成武對他的器重,他在軍隊中無疑有著光明的前途。 但是,楊上堃對此卻很不滿意。楊上堃擔任團參謀長時,在戰斗中奮勇作戰,力爭成為團長。但此時卻被任命為二線部隊的支隊參謀長,心中感到很失望。 ![]() 不久,在別有用心的偵察科長袁彪的煽動下,楊上堃與袁彪帶著20余人拖槍出走,打算到徐水一帶打游擊,開辟新的根據地。 離開大部隊后,楊上堃想起楊成武對自己的諄諄教導,想起與戰友們并肩作戰的情誼,開始后悔起來。不久,他便返回了部隊,找到楊成武表示悔過,楊上堃最后被開除了黨籍。 后來,楊上堃因為態度良好,被派到抗大學習,解放戰爭時期被派往東北,并被恢復了黨籍。在東北,楊上堃先后擔任過敦化工委委員、樺甸縣保安團長、吉林警備副司令兼吉林軍區警備團長等職務。 四野入關后,楊上堃擔任過贛州軍分區副司令員,1952年評定干部級別時,楊上堃被定為副師級,1955年,楊上堃被授予上校軍銜。應該說,按照他的級別,這個軍銜是非常合理的。 ![]() 楊上堃在紅軍時期就做到了團長,抗日戰爭時期官至旅參謀長,是楊成武非常器重的一員猛將。如果不是一時沖動犯了錯誤,他在五五授銜時,大概率會是開國中將,可惜了。 說完楊上堃,再來說說另一位紅軍時期擔任團長,建國后卻只是上校的將領:池義彪。 池義彪,福建長汀人,出生于1909年6月。池義彪家境貧寒,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前往造紙廠做工,當時年僅11歲。 雖然生活艱難,但池義彪卻不墜凌云之志,紅四軍開辟閩西根據地時,池義彪聯合了數十位同事,一起參加了紅軍。 由于年齡尚小,池義彪被安排進了少先隊。1931年,22歲的池義彪進入長汀縣獨立團,正式成為了一名紅軍戰士。 在紅軍隊伍中,池義彪作戰勇敢,很快便被提拔為班長。作為部隊中的青年才俊,上級特地安排池義彪進入紅軍學習充電,完成學業后在部隊先后升任排長、連長、營長。 ![]() 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后,池義彪被留在了閩贛蘇區,率部堅持游擊戰爭。1936年,因為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掃蕩,池義彪的游擊隊損失慘重,池義彪指揮碩果僅存的6名戰友退入山中,繼續堅持斗爭。 在山中,池義彪和戰友們靠打獵、采集野菜、飲泉水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苦。半年后,掃蕩的國民黨部隊才撤走,池義彪與戰友們下山尋找大部隊,找到閩西紅軍主力后,池義彪被任命為游擊支隊支隊長(正團級)。 值得一提的是,開國少將鐘國楚,就是池義彪的六位部下之一。連部下都是開國少將,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池義彪大概率會在建國后獲得中將軍銜。 抗日戰爭時期,池義彪先后擔任過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一營營長、第二縱隊第六團副團長、團長、第一師第五團團長等職務,還作為新四軍第一師的代表,到延安參加了黨的七大。 ![]() 池義彪授銜低的根源,從抗戰時就落下了。我們前面說的楊上堃,到抗戰中期已經是八路軍的旅參謀長了,池義彪到抗戰后期卻僅僅是新四軍的團長。要知道,新四軍的干部級別,是比八路軍低一級的。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池義彪被派往東北戰場,擔任遼南軍分區獨立師第四團團長。之后,他先后擔任過遼南獨立第一師第二團團長、東北軍區警衛師衛生部長、東北軍區164師后勤部政委等職務。 ![]() 1952年評定干部級別時,池義彪被評定為副師長,按照這個級別,1955年他被授予上校是很正常的。 我們看到,池義彪從土地革命戰爭后期,一直到解放戰爭中期,級別都是介于正團級或副團級之間。解放戰爭后期,他雖然升任師長,但并非一線部隊的師長,而是地方部隊師長,地方部隊的師長,其實只是副師級。 所以,池義彪被授予上校軍校,是非常合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