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遠道取穴的理論依據 (1)病在上,取之下 《靈樞·官針》篇云:“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為遠道取穴方法之一。是在距離病變部位較遠的肘膝關節以下選穴治療。這種方法一般多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來解釋。然而,如果從經脈根結、標本理論去認識,或許更為恰當些的。因為根穴和本穴皆在四肢末端(下),而結和標穴在頭面和軀干(上)。所以病在上,可取在下的四肢末端腧穴進行治療。古代文獻中有許多上病下取的記載,如《針灸聚英》載“頭面之疾針至陰”,就是因為足太陽根于至陰,結于頭部的道理。 (2)病在下,取之上 此種取穴也是臨床常用之法。病在下部,何以能取上部腧穴治療。張介賓云“病在下而脈通于上者, 當取于上”,與“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一理。因此,也應從經脈根結、標本理論角度去認識,因為經脈標,結在上,根和本在下,故病在下可取上部腧穴治之。如《肘后歌》云:“腿腳有疾風府尋。”近代有人針刺“睛明”穴治療偏癱者,若以根結標本理論解釋,則更為概要。 (3)井穴的應用 《靈樞·動輸》篇云:“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說明井穴為陰陽經脈之氣所交接,又為經氣所根之處,對于調節經絡氣血、陰陽虛實有重要作用。臨床應用也很廣泛,多用來治療遠隔部位的疾患以及急性疾患。如多用于開竅醒神、泄熱蘇厥、急救等。 二、某些配穴法的理論依據 (1)上下配穴法 是常用配穴法之一,為經脈根與結部、標與本部及附近腧穴相配合取穴法。可分為本經相配與表里經相配。本經上下相配,如頭維(上)與內庭(下)相配治療頭額痛;表里經上下相配,如膽經風池(上)與肝經太沖(下)相配治療頭目眩暈等。 (2)表里經配穴法 也可分為表里經上下相配和一般配穴法。如取足少陽膽經的聽會穴,配合足厥陰肝經的結、標肝俞穴治療眩暈、耳鳴、耳聾等。又如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配合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治療色盲癥,即為表里經上下相配法。取手太陰肺經的太淵穴,配合手陽明大腸經的曲池穴治療無脈癥,即屬于表里經一般配穴法。 (3)俞募配穴法 由于某些經脈的標、結部在胸腹部的募穴,或在背部俞穴,故可以俞募相配取穴。如足少陰腎經的標部腎俞配合足太陰脾經的結穴中脘(太倉)治療脾腎陽虛腹瀉等,便是此法。 (4)五輸穴的臨床應用 由于經脈根結、標本的方向皆從四肢末端走向頭面、軀干,即形成為“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的五輸穴,其主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疼,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并為五行相配合,構成陽經五輸穴順次為金、水、木、火、土;陰經五輸穴順次為木、火、土、金、水。臨床上有以下幾種常用法: 一是根據五輸穴主病應用,如上述井主心下滿等;二是根據母子補瀉法應用,如本經母子補瀉法:譬如肺經(金)實證可瀉尺澤(合水),即為實則瀉其子;脾經(土)虛證可補大都(滎火),即為虛則補其母。異經母子補瀉法是在表里經或他經之間取穴,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補其子”的原則進行選穴。如表里經相互可取補母瀉子穴,以及瀉子經子穴和補母經母穴。二是子午流注取穴法:如納干法、納支法等。 (5)下合穴的應用 由于手足陽經的標部皆在頭面,其經脈元氣不直接作用于本腑,而是“出足之三陽,上合于手”之故,如手三陽之大腸合于巨虛上廉,小腸合于巨虛下廉,三焦合于委陽等,故下合穴可用于治療六腑病,即所謂“合治內腑”之義。 經脈根和本處尚有郄穴、絡穴、八脈交會穴等,這些腧穴均具有治療全身疾病的重要作用,與經脈根結、標本理論同樣有著密切關系。(張登部《中醫雜志》1986年第3期) |
|
來自: 昵稱6582038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