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特質論的批評 往往不是依據方法所闡述的內容, 而是依據方法所沒有說明的那部分內容。 → 盡管特質心理學家用【特質術語】對人進行了描述, 但他們一般都沒有解釋這些特質的形成過程, 也沒有解釋它們 對那些獲得極端分數的人有何益處。 → 例如, 我們能夠為那些在 【考試焦慮】【自我意識】【果斷性】 等測量中獲得極端分數的人提供什么幫助呢? → 眾所周知, 盡管這些分數可以幫助教師或雇主 為他們的學生或職員提供適當的任務和工作, 但是沒有哪個心理治療流派是從特質理論中產生的。 → 人格特質論 在探討潛在問題過程中的失敗 限制了其自身作用的發揮。 → 正如奧爾波特自己一開始所承認的那樣, 特質的概念有其局限性, 行為肯定要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 實際上, 我們很難用特質準確地預測個體的行為, 試圖用簡單的幾種特質 來概括人類復雜的行為表現, 這種做法未免太過膚淺, → 而且基于詞匯假設的研究方法 還受不同語言和文化的限制。 → 但是他又認為, 在一個人的活動傾向中, 除了可變的那部分外, 另外還有一部分是穩定不變的, 后者正是我們力圖用特質概念所說明的那部分。 → 奧爾波特還指出, 人格特質在神經系統中具有生理性成分, 通過深入分析個體神經系統的組織結構, 科學家們終有一天會發明一種識別人格特質的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