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 埃及建筑為世界建筑史中一大分類,依地區來區分大致包含埃及、希臘、羅馬、與歐洲地區被稱為西方建筑系統。 ![]() 古埃及巨石建筑的特點是集雄偉渾厚、氣勢宏大、壯美威儀,堅固于一身。建筑材料全部是重達數噸、甚至十幾噸的石料(最重的一塊單體方尖碑可達 1200 噸),雖歷經數千年風雨而不變形、不倒塌,依然矗立在尼羅河西岸。 在建筑方面,雖然古代埃及的王宮和民居都沒有留下什么東西,但古埃及人卻還是留下了兩種重要類型的古代建筑:一種是神廟類的建筑,如卡納克神廟、盧克索神廟、哈特舍普蘇特的祭祀神廟和拉美西斯二世的阿布·辛貝爾神廟等,其規模和建筑技術無不令人驚嘆;這些建筑中使用的圓柱不僅在古代被波斯人和希臘人所模仿和借鑒,同時也為我們現代人推崇不已。另一種就是墓葬類的建筑。 我們先來看看神廟類的這種建筑: 現存的古代埃及神廟主要有兩大類,即專門祭祀神明的神廟和以祭祀亡靈為主的神廟。 古代埃及早期的神廟,如古王國及其以前的專門祭祀神的神廟,現在已經基本上看不到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專門祭祀神明的最早的神廟,大概都是中王國時期及之后的。 古代埃及最大的神廟建筑是位于盧克索的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它們都是祭祀底比斯三柱神,也就是祭祀阿蒙神及其妻穆特女神、其子孔蘇月神一家三口的。不過,很多國王也在祭祀阿蒙神一家的這兩大神廟中建造了別的廟宇,如埃赫那吞改革時期,在卡爾納克神廟中就修建了祭祀阿吞神的神廟等。 其中,著名的卡納克神廟,不僅是古代埃及最大的神廟(至少在埃及保存下來的古代神廟中,它是最大的),而且也是古代世界中現存最大的神廟,現保存于埃及南部的盧克索市,位于尼羅河東岸。該神廟是以國王法老為代表的埃及國家奉祀阿蒙神的最高圣堂,廟內共計大小有 20 余座神殿。 ![]() 卡納克神廟,又稱卡納克神廟群,是由自北向南的孟圖神廟區、阿蒙神廟區和穆特神廟區 3 個獨立的神廟區所組成,神廟區各有泥磚圍墻環繞,另有孔蘇神廟、拉美西斯二世和拉美西斯三世所建的神廟及其他附屬建筑散布其間。建筑群約從公元前 21 世紀的中王國時期開始修建,直到公元 4 世紀的托勒密王朝的托勒密十一世為止,主體部分大約在 1300 年中陸續建成。據說當年建造卡納克神殿時,共有 8 萬多人為這座神殿付出了汗水。 從中王國時期開始,幾乎每任國王都對卡爾納克神廟進行了擴建裝修,并力圖超過前人,特別是哈特舍普蘇特、圖特摩斯三世、謝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因此神廟布局復雜,建筑風格也不盡相同。 ![]() 此外,埃及法老們不僅在神廟的墻壁上雕上了重大的歷史事件、戰役場景和國王名字等歷史資料,柱身和墻壁上更是布滿了雕刻和象形文字的銘文,如著名的《圖特摩斯三世年代記》、拉美西斯二世有關卡迭石戰役的情況和銘文等就刻在這些柱子和墻壁上,它們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力的實物資料。因此,也可以說,卡爾納克神廟也是新王國時期歷史文獻的最大寶藏。 ![]() 在卡納克神廟群中的這三大神廟,阿蒙神廟位置居中且面積最大,其總體建筑面積超過 30 公頃,也就是說,其面積至少有 42 個現代標準足球場面積的大小。 該神廟前后一共建造了六道大門,而以第一道門最為高大,它高 43.5 米,寬 113 米。里面的主神殿是一些柱子林立的柱廳。其中,以第 2 號塔門和第 3 號塔門之間的“百柱廳”,為該神廟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 百柱廳,始建于拉美西斯一世,至其孫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完成,面積約 5000 平方米。該大廳長 84 米,寬 54 米,共有圓柱 134 根,中間兩排的 12 根圓柱,每根高達 21 米,直徑 3.57 米,是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石柱。其余 122 根各高 15 米。 該大廳在使用時期,柱間曾放置眾多神靈和法老的巨像,光線由天窗射入,在密集的柱群和巨像間形成奇特的光影效果,烘托出神秘氣氛,是建筑史上的杰作。 因此,埃及學的奠基人商博良曾寫道:“我最后來到了一個地方,似乎是一座宮殿,又似乎是一座城池。這就是卡爾納克。我看到了埃及法老最為壯觀的建筑,凡人所能想象的、所能建造的美,都集中在這里了。古代與現代,沒有哪個民族能像埃及人一樣想象得出這樣雄偉、這樣巨大、這樣壯麗的建筑。” ![]() 穆特神廟位于阿蒙神廟以南 325 米,兩座神廟之間通過一條公羊首斯芬克斯神道相連。該廟約興建于新王國第十八王朝時期,至希臘羅馬時期屢有擴建。主殿三面被圣湖環抱,殿中有大量獅首人身石像。 ![]() 穆特神廟區除穆特主神廟以外,另有一座拉美西斯三世神廟、一座小型神廟以及一座附屬建筑坐落于泥磚圍墻內。后兩座建筑由于保存情況較差,無法斷定其具體的年代和屬性。小型神廟或始建于阿蒙霍特普三世時期,后被拉美西斯二世修為一座獻給太陽神阿蒙的神廟,而后歷代法老均有修建。附屬建筑的年代或可追溯至第 25 王朝時期,第 30 王朝時期重新修建,其建筑形制和功能或與孟圖神廟區的“高臺建筑”類似。 孟圖神廟區因為位于卡納克以北,所以也被稱作“卡納克北部地區”。它的東側以一條貫穿卡爾納克東部的人工溝為界,南側則與阿蒙主神廟區僅一墻之隔,北側和西側毗鄰現代村莊,由一道保護圍墻與村莊隔開。最早與孟圖神相關的銘文出現在古王國第 6 王朝時期的南方底比斯墓葬中,在第 11 王朝時期達到頂峰,這一時期的法老均以孟圖神命名。到了新王國時期,孟圖神則以戰神、守護神的形象出現。在文獻中,在古埃及晚期(公元前 664 -前 332 年)則以圣牛的形象繼續接受供奉直至公元 4 世紀。 孟圖神廟整個區域開闊平緩,面積達 10.6 萬平方米,相當于 15 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其中圍墻內的神廟區面積約為 2.4 萬平方米。現已探明的建筑遺跡共有 22 座,幾乎全部是砂巖材質的宗教禮儀性建筑,個別為泥磚建造的附屬建筑、居址和作坊。其因長期缺乏維護管理,大多數遺跡的保存情況較差。不過,從 2018 年開始,孟圖神廟區卻成為了首支中埃聯合考古隊的工作地點,其歷史意義卻是重大的。 ![]() 最后,盧克索神廟也是古代埃及留存下來的一座大型神廟。盧克索神殿位于卡納克阿蒙神廟以南三公里處。盧克索阿蒙神殿雖說規模比卡納克阿蒙神廟小,但其名望和聲譽不亞于卡納克阿蒙神廟。 這座就其地位和規模來說在古埃及占第二位的神廟,最完美地體現了新王國時期的神廟建筑風格。它是一個長方形的建筑群,以前它只是幾個小廟,在第 18 王朝時期由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開始進行擴建,該神廟前面有一條獅身人面像的甬道,綿延近 3000 米,一直與卡納克神廟相連(現在只能看到一部分)。神廟門前原來有 6 座雕像(2 座坐像、4 座立像),2座方尖碑。現在有 2 座雕像和 1 座方尖碑被運到巴黎,方尖碑就立在巴黎協和廣場上。 ![]() 該神廟長約 190 米,寬約 55 米,主要部分是第 18 王朝和第 19 王朝時期建成的。該神廟也是祭祀阿蒙神、穆特神和孔蘇月神的,其最雄偉的部分也是有圓柱的大柱廊(每根圓柱高 20 米)和圓柱大廳。該神廟共有圓柱 151 根,柱子線條優美,柱頭形狀宛若綻開的紙草花。 神廟的墻上雕刻有反映阿蒙神祭祀的場面。雖然盧克索神廟規模沒有卡爾納克神廟大,但以華美取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座神廟的墻上和圓柱上刻滿了歷史銘文,是研究埃及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 ![]() 同時,盧克索神廟也是一座復雜而結構整齊的建筑群,它集中體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記錄了各個時期統治者的活動。例如墻壁上就有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生平事跡。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歷史上頗有名望的一位法老,他喜歡南征北戰,也喜歡大興土木。他在世時征集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對盧克索神廟進行了一番修飾。神廟墻壁上的浮雕生動地描述了他執政初期與赫梯人作戰的情景,左右兩邊的浮雕構成一幅完整的組畫,左邊的浮雕描繪了當時的軍營生活、戰前召開軍事會議及法老御駕親征、在戰車上指揮戰斗的情況。右邊的浮雕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法老向敵人發動進攻、彎弓射箭的動作及赫梯人潰逃的情景。 在拉美西斯庭院里,石柱中立有一尊拉美西斯二世的石雕像。旁邊的石壁上鐫刻著一些浮雕和文字,敘述了舉行慶典儀式的情形。柱旁另外一些石壁上的浮雕則描繪了新年之際圣船隊從卡納克到盧克索往返的盛況。太陽神阿蒙一家分乘 4 條船,由法老和祭師陪同,從卡納克神廟出發,尼羅河兩岸浩大的隊伍與船同行,歌舞相伴,氣氛十分熱烈。圣船一到盧克索神廟,便開始烹牛宰羊,群臣歡宴的場面熱鬧非凡。 最后,神廟在各個時期改建和擴建的部分也留下了埃及歷史上侵略者入侵、政權更迭、試行新教和其他歷史事件的印記。如今盧克索神廟已被列為埃及最著名的古跡之一。 ![]() 此外,方尖碑也是古埃及神廟類建筑中的另一大杰作:它是古埃及崇拜太陽的紀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之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銅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升照到碑尖時,它像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 方尖碑一般以整塊的花崗巖雕成,重達幾百噸,它的四面均刻有銘文,說明這種石碑的三種不同目的:宗教性(常用以奉獻太陽神阿蒙)、紀念性(常用以紀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裝飾性。同時,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國權威的強有力的象征。 從中王國時代 (約公元前 2133 ~ 前 1786年)起,法老們在大赦之年或炫耀勝利之時豎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對的豎立在神廟塔門前的兩旁。現雖已知早在古埃及第 4 王朝即有方尖碑,但當時遺物無存,僅知道碑不超過 3 米,也不優美。現存最古老完整的方尖碑屬于古埃及第 12 王朝(約前 1991 ~ 前 1786 年)法老辛努塞爾特一世(約前 1971 ~前 1928 年)在位時所建,豎立在開羅東北郊原希利奧坡里太陽城神廟遺址前。這塊方尖碑高 20.7 米,重 121 噸,是辛努塞爾特一世為慶祝國王加冕而建的。由于近代的文物掠奪,如今方尖碑的故鄉——埃及只剩下 5 塊方尖碑了,其他的方尖碑都散布在世界各地。 埃及的方尖碑在古代已聞名歐洲,它們那高大的身驅,早就引起了歐洲帝王們的好奇和貪欲。 在托勒密王朝時期和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就從埃及搬來許多方尖碑,共有 13 座,它們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方尖碑都要古老。羅馬帝國的皇帝們把它們安放在廣場,用以點綴都城。這其中就有一座是圖特摩斯三世所建的方尖碑,碑高 32 米,重約 230 噸,由君士坦丁大帝運入羅馬,現豎立在拉特蘭的圣·佐凡尼廣場。 ![]() 方尖碑通常都被放在神殿里面,但在埃及有人把它放在私人的墓穴旁。從新王國時期開始,方尖碑就時常成雙成對地被放在門口。作為紀念碑,上面刻著象形文字,講述法老立碑的細節。 立于盧克索神廟塔門前的一對方尖碑,為拉美西斯二世所建,其中的一座現仍立于原處,碑高 25 米;另一座由埃及總督本著進貢的想法,傳為禮物送給法國,現豎立在巴黎協和廣場,上面刻滿了埃及象形文字,主要內容是贊頌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豐功偉績。19 世紀晚期,埃及的統治者阿里又將一對高 21 米,重約 186 噸的方尖碑分別贈給美國(現立于紐約中央公園)和英國(現立于倫敦的泰晤士河畔)。 古代世界的其他民族,如伽南人、腓尼基人,也都仿效埃及人制作過方尖碑,但通常不是用整塊石料鑿成,其制作水平也遠遠趕不上埃及人。今天,埃及方尖碑的足跡已遍及歐洲、非洲、亞洲和美洲,人們都可有機會瞻仰到埃及方尖碑的豐采。 好了,介紹完神廟類的古埃及建筑,我們再來看看其墓葬類的建筑吧: 古代埃及墓葬建筑中保存下來的,主要有 3 種:第 1 種就是金字塔,例如著名的胡夫大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等。第 2 種是馬斯塔巴墓,這是一種在埃及前王朝時期,國王為自己死后修建的長方形平頂轉墓,其多用泥石建造,呈梯形六面體狀。它一般有 2 層(地下、地上各一層),每一層都有若干墓室,既可以存放死者的遺體,又能存放陪葬品,早期還存放殉葬者的遺體。第 1、第 2 王朝的國王都修建了自己的馬斯塔巴。進入古王國時期后,國王開始使用金字塔取代馬斯塔巴作為墓葬形式,而最早的金字塔正是從馬斯塔巴演進而來的。第 3 種則是巖墓,顧名思義,這種墓是從山巖上開鑿出來的。 這其中我們所熟知的金字塔無疑是古埃及最引入注目的建筑遺跡,它們是法老的陵墓和法老權力的有力見證。 埃及金字塔大多都修建于古王國第三到第六王朝統治時期(即公元前 2686 — 前 2181 年)。 ![]()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埃及境內共發現了118 座金字塔,至今留存下來的則約有 90 多座,全部位于尼羅河的西岸。另外,雖然金字塔是國王的陵墓,但其實并非一開始就設計成角錐體的形狀,其最終的定型也是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發展過程的。 金字塔一般多用石料砌筑,塔內建有墓室,塔前有祭廟、通道、船壕、圍墻等附屬建筑,圍繞金字塔還有后妃、王子及大臣的墳墓,它們共同組成規模宏大的金字塔墓地群。 最早的金字塔是在薩卡拉墓地建筑的左塞爾(喬賽爾)階梯金字塔。它是古埃及第 3 王朝第 2 位國王左塞的陵墓,建于公元前 27 世紀,基底東西長約 125 米,南北長約 109 米,高約 60 米,外部用白色拋光石灰石堆砌包裹,氣勢宏偉。 階梯金字塔是一座完整的軸對稱建筑,它也是第一座以石頭為建筑材料的金字塔。直到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時期,朝圣者石壁上仍然記載著人們對它的敬畏和歌頌。 主持設計這座金字塔的是左塞爾法老時的宰相——伊姆霍特普,你也可以叫他“金字塔之父”。有意思的是,他不但是左塞爾金字塔的設計者,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醫生,甚至被歷史學家稱之為“醫學之神”,其死后更是被光榮地刻在左塞爾法老的墓碑上,就連古埃及的民眾也都把他敬奉為自己的神明。 據說,伊姆霍特普出生于第三王朝的一個普通而平凡的家庭,擁有驚人的智慧和淵博的知識,并被當時的法老左塞爾賞識,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為了報答重用自己的這位左塞王,他便絞盡腦汁地為其建造了一座別出心裁的陵墓,也就是這座階梯金字塔。伊姆霍特普以馬斯塔巴墓為原型,往上疊加了六層,且逐層縮小。接著,他又用白色的石灰將自己設計的產物包裹起來。竣工后,眼前赫然是一座六級的階梯金字塔,這也是埃及最早的梯形金字塔,左塞爾死后就埋葬在這座金字塔下面。 我們之前講過,“馬斯塔巴”是左塞爾之前的古埃及法老們的陵墓,所以第一座金字塔可以說是將從前的馬斯塔巴陵墓堆砌起來創造出來的,目的嘛,當然是為了彰顯他的君主左塞爾法老的偉大。 這座金字塔雖然和后世的金字塔造型差異很大,但是,左塞爾金字塔還是奠定了金字塔的大體造型。此后經歷千年變化,階梯狀造型的金字塔的外形越來越平直,最終變成了三角形金字塔。因此,誰說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呢? 在現存的金字塔中,最著名的當然是位于吉薩高地上的三大祖孫金字塔,即胡夫的大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蒙考拉金字塔,三大金字塔中,胡夫的金字塔則最為雄偉壯觀。 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開羅西南約 10 公里的吉薩高地。它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又稱吉薩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主要作為其陵墓的金字塔。它不僅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埃及式金字塔,而且還被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譽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 該金字塔原高 146.59 米,因年久風化,頂端脫落 10 米,現高 136.5 米,但即使如此,也相當于一般 40 層的大廈高;塔基邊長為 227.5 米(原長 230.37 米),繞一周可達約 1 公里的路程;占地面積約為 52900 平方米,相當于 7.5 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它的規模不僅是埃及發現的 118 座金字塔中最大的,而且在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于1889 年建成之前,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 胡夫金字塔的總重量約為 684 萬噸,共使用了約 230 萬塊石材,平均每塊石材約重 2.5 噸,即使最小的也不小于 2 噸。雖然石塊之間無粘著物,只是靠石材本身的重量緊緊地壓在一起,但即便如此,居然連一片薄紙也無法插進去,在當時技術手段還十分原始的條件下,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僅如此,其歷時近 5000 年,塔基也仍十分牢固。此外,胡夫金字塔的內部結構也相當復雜,恰似一個規模十分巨大的宮殿。 胡夫的兒子哈夫拉,在胡夫的大金字塔西南處為自己修建了金字塔,該金字塔稍低于胡夫的大金字塔,高 134.6 米(原高 143.5米),塔基邊長約為 215 米。由于哈夫拉金字塔修建在比胡夫大金字塔稍高的地勢上,所以,看起來比胡夫大金字塔還要高大一些。而在哈夫拉金字塔的西南 200 米,是蒙考拉的金字塔,蒙考拉的金字塔要小得多,只有胡夫金字塔的一半,高約 66 米。 ![]() 哈夫拉除了修建金字塔外,還在金字塔附近修建了一尊由一整塊巨石雕刻而成的巨大的斯芬克斯,即獅身人面像。這尊獅身人面像高約 20 米,長 57 米,如果加上匍伏在前面的兩條前腿,其總長達 73.5 米。 獅身人面像頭戴皇冠,額前裝飾著圣蛇雕飾,耳后方巾垂肩,領下佩戴髯套,雙目炯炯,凝視東方,嘴角露出剛毅、自信的笑容。黎明時分,它在熹微的晨光中,像一個忠誠的衛士守候在金字塔前,給人一種肅穆、莊嚴的印象。 關于這座宏偉的雕像的由來,埃及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在古代的神話中,獅身人面像是巨人與妖蛇所生的怪物:人的頭、獅子的軀體,帶著翅膀,名叫斯芬克斯。斯芬克斯生性殘酷,他從智慧女神繆斯那里學到了許多謎語,常常守在大路口。每一個行人要想通過,必須猜謎,猜錯了,就會被吃掉,遇難者不計其數。有一次,一位法老的兒子被斯芬克斯吃掉了,國王憤怒極了,發出懸賞: “誰能把他制服,我就把王位讓給他!” 勇敢的青年人俄狄甫斯,應國王的征召而前去報仇。他走呀走,來到了斯芬克斯把守的路口。 “小伙子,猜出謎語才讓通過。”斯芬克斯說道,便想拿出一個最難的謎語給他猜。 “什么動物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腿最多的時候,也正是他走路最慢,體力最弱的時候。”斯芬克斯問道。 “這當然是人了。”聰明的俄狄甫斯很快地猜了出來。俄狄甫斯勝利了,他揭開了謎底,但斯芬克斯不服輸,又給俄狄甫斯出了一個謎語:“什么東西先長,然后變短,最后又變長?”俄狄甫斯猜出了謎底“影子”。于是斯芬克斯羞愧萬分,跳崖而死(一說為被俄狄浦斯所殺)。 埃及法老遵照承諾把王位讓給了俄狄甫斯。在讓位之前,法老命令工匠在怪獸出沒的地方,用整塊山石雕刻出了斯芬克斯的形象,讓人們永遠記住這個惡魔。這便是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的由來。當然,這個故事后來又被古希臘神話和古希臘悲劇等不少文學作品進行過藝術加工,讓俄狄甫斯成了一個“殺父娶母”的悲劇性人物。 關于獅身人面像,還有一個故事。 傳說當圖特摩斯四世還是王子時,有一天他在沙漠上狩獵累了,便在被黃沙掩埋的獅身人面像頭上睡覺。在睡夢中他夢見獅身人面像對他說:“我是埃及偉大的神鷹胡爾·烏姆·烏赫特。現在泥沙蓋住了我的身子,如果你能幫我把泥沙弄掉,我立刻讓你當上埃及的國王。” 圖特摩斯醒來后立刻動手,經過晝夜挖掘,終于挖出了一座巨大的獅身人面像。當然,后來他當上了國王,這件事便被記載在獅身人面像巨大前掌間的石碑上。 其實,獅子與太陽神崇拜有關。在傳說中,獅子負責守衛著冥界最西端與最東端的大門。因此,該獅身人面像因而象征著對金字塔的守護,并且把哈夫拉與太陽神之子的角色聯系在了一起。 美國學者約翰·安東尼·韋斯特在研究獅身人面像的時候發現,雖然它矗立于吉薩平原西部高崖上,也算得上是高高在上,但除頭部外,整個獅身都出現無可爭辯的水浸現象。由此看來,獅身人面像曾被浸泡在水中。據史料記載,埃及曾多次受到海水和尼羅河特大洪水的困擾,最后一次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一萬年左右。由此可推斷,如果獅身人面像受過水潛,那它一定是在洪水發生之前建造的。按這種說法,獅身人面像的建成時間應在公元前 1 萬年以前。如果這一結論成立的話,那么,它比金字塔還要早上四五千年呢!不過,到底是誰修建的獅身人面像,現在仍然是一個迷。 胡夫金字塔及其喪葬建筑群的建造,標志著第 3 王朝至第 4 王朝之間出現的宗教、王權觀念的變化。在胡夫金字塔以前,祭廟都建在金字塔北側,以北極星象征古埃及人渴望的永恒與不朽。自胡夫金字塔起,祭廟都建于金字塔東側,太陽從東升起,象征永恒循環。第 3 王朝時期,金字塔周圍有圍墻環繞,墻內的庭院則是舉行領土儀式的場所,用以宣揚國王對上下埃及的統治權。但在第4 王朝,國王自稱“拉神之子”,即太陽神在人間的代理人,死后會加入太陽起落的永恒循環中。此時的國王對喪葬建筑群的需求已經不再是以領土為重心,而是將重心放在展示國王與太陽神的聯系上。這種“王權”觀念影響深遠,直到法老時代落幕才逐漸消亡。 此后,金字塔的建造從第 5、第 6 王朝開始逐漸衰落,中王國時期雖然又恢復了建筑金字塔,但是從規模和質量上都無法與古王國的金字塔相媲美。到了新王國時期,帝王谷的巖窟墓則代替了金字塔,金字塔的建筑就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 那么,埃及金字塔到底是如何修建的?又是由誰建造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