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時,我寫過關于“微藥廠”概念的文章,也就是公眾號建立后的第二篇文章。藥廠按工藝生產成品藥物,較高的產量,標準化的質控,填補了社會對于藥物的基本需求。 而著眼于中醫臨床來看,成藥雖好,但也有將藥“做死了”的弊端,就比如“六味地黃丸”,這里僅僅是舉個例子,在臨床上很難有特別單純的陰虛患者,陰虛癥狀往往只是患者病癥的其中一個,考慮處方時,六味地黃方往往只是打底,根據實際情況加減或并方,這都很常見,而六味地黃丸成藥的形制在這個時候就很尷尬了,因為它的處方已經固定了,無法再改變,所以也就不太能用的上。 還有一件事堂主記得很清楚,當時我還在鄭州張仲景總部打工,負責中藥制劑代加工,一位中醫師朋友看婦科,當時她的一位病人主要是貧血,思考一番后決定用薯蕷丸,不過一開始用的是湯劑,用藥快兩個星期了,各項指標不見起色,后來朋友找到我幫忙,按傷寒論里原方的制劑規格,做薯蕷丸的蜜丸,病人用藥十多天以后,整個人氣色恢復了不少,指標也上去不少,同樣的處方,用不同劑型,效果卻截然不同。 通過這件事情,我意識到同樣的組方,劑型不同,對藥效的發揮影響也應該是不同的。后來隨著不斷的實踐與學習,我對這個問題逐漸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就單說薯蕷丸這個例子。 第一,湯劑是提取類制劑,熬完藥,藥渣就扔掉了,所用的溶劑是水,但是中藥材成分種類非常多,有水溶性的,自然就有醇溶性的,很多藥材的成分不溶于水,你用水去提取它,“油水不相溶”,結果可能很多成分根本煎煮不出來,這肯定是不行的,但是蜜丸劑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因為它用的是藥材全粉,服用以后,人體消化道什么樣的成分分解不掉呢?這與中藥制劑傳統經驗中,一些藥不入湯藥只入丸散相照應。 第二,湯劑取其速效,也就是說它釋放藥效的過程很快,畢竟直接就是用液體溶解著的成分,消化速度和喝水差不多。而案例中面臨的情況——貧血,本質上屬虛證,需要滋補與調養,這個過程需要溫和、緩慢,在體內穩定的維持著一個合適的血藥濃度。 湯劑的消化特點就是吸收迅速,但是留存時間短,總結起來就是“來的快去得快”,而想達到滋補的目的,勢必需要定量、極頻繁的服藥,以求能長期維持穩定、合適的藥效濃度,按照這個要求來使用湯劑,就不太合適了。本身藥湯就難喝,而頻繁煎藥就很考驗人的耐性了,況且湯劑的制備,還需要考慮提取率以及避免特殊成分損失,簡而言之需要一定專業基礎,這對普通病人來說不現實。 但蜜丸劑呢,丸取其緩效,消化道內留存時間相對較長,因為服用方便,且不太難吃,服藥的阻力較小,按時按量服用,身體緩慢持續的吸收,可以長期穩定的在體內維持一個合適的藥效濃度,相當于今天的緩釋類制劑,所以說蜜丸劑相對于湯劑來說,比較符合滋補類方劑的用藥特點,服用起來也舒服方便一些。傳統制劑中滋補類方劑也往往都是采用蜜丸的劑型。 在中醫臨床的實際需求中,要滿足臨床診治處方靈活多變的需求,就要保證能夠快速、靈活、多劑型的供給,這時中藥臨方制劑就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向。 所謂中藥臨方制劑,就像中藥房“抓藥”一樣。中藥房根據中醫師處方“抓藥”,也就是中藥調劑,嚴格按照處方上中藥的種類、數量、特殊要求等把各種中藥飲片拿到一起,變成一副一副的中藥,這個過程屬于臨方調劑。 而臨方制劑,就是根據中醫師處方上對劑型的要求進行加工,這里很多朋友可能不是太清楚,我們日常最常見的劑型,就是湯劑,煎藥熬湯就是一種制劑劑型。醫生會特別交代病人怎樣煎藥怎樣喝藥,處方上一般也會注明“一天或幾天一副,分x次服用”,默認指的就是湯劑的用法用量,只不過湯劑日常應用太普遍了,結果就很容易讓大眾形成一個刻板印象——中藥就是熬湯來喝的。 其實不然,傳統中藥制劑中就有種類豐富的劑型,例如我們常說的貫口,“丸散膏丹酒露湯錠”,當然種類不止這八種,這八種只是代表,比較常用,囊括了內服與外用、固體與液體,到現代,很多中藥現代劑型如硬膠囊劑、片劑、顆粒劑、軟膠囊劑、滴丸劑、噴霧劑、貼劑等等,種類繁多,應用廣泛。 為什么要有這么多種制劑劑型呢?就像中藥處方的千變萬化,是為了應對復雜多變的臨床病癥一樣,各種各樣的制劑劑型,是為了應對臨床上多種多樣的用藥需求。 如中醫辯證里描述的“表證”,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外感疾病如感冒發燒,病程短而急促,“湯取其速效”,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等等,合適的處方配伍組成加上合理的劑型,可以很好的應對這些病癥,這就是中醫為何會有“簡便廉驗”的診療特色; 又如前文“薯蕷丸”,方用蜜丸劑,符合針對“虛證”采用滋補類處方的用藥特點; 兒科給小兒用藥,由于病患比較特殊,固體類制劑比如水丸、膠囊、片劑等等,容易卡阻兒童消化道、呼吸道造成危險,液體類制劑如湯劑,口感不好,兒童不易服用,針對這一用藥特點,諸如糖丸、添加矯味劑的口服液、軟糖劑、散劑等比較適合; 傷科,跌打損傷於腫,黑膏藥、貼劑外敷,擦劑涂抹活血化瘀,外傷止血用散劑; 特殊部位如口腔粘膜,有口腔貼,陰道、肛門,有栓劑,痔瘡、肛門瘺管,中藥制劑有線劑和釘劑; 還有中藥傳統“骨架型制劑”——蠟丸等等。 中藥制劑是中醫師臨床診療強有力的工具之一,是中醫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凝聚著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的智慧。但是中醫師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術業有專攻,臨床上中藥師是中醫師的好幫手。 現代醫藥公司與醫師之間的關系,是“藥指導醫”的模式,醫藥公司指導臨床醫師來用自己的產品,而中醫藥則不同。 中醫藥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背景的,中醫師在體系里的分工屬于主導位置,臨床診斷,綜合研判后確定治療方案,這是特別重要的一環;然后根據中醫師的處方,也就是治療方案,中藥師根據“方案”的具體內容,將計劃變為現實,這實際上就是“醫指導藥”的模式。 相對來說,這個模式是比較穩妥的,原因就在于它有成熟的藥物體系為其診療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而不是診斷出病癥后,發現需要等待相應的新藥研發。當然,這需要一個醫療體系經歷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總結、再發展的過程,現代醫藥由于起步相對晚,目前仍然需要漫長的發展周期,所以目前會處于“藥指導醫”這個模式期,而中醫藥雖仍在不斷發展,但其已歷經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發展周期,體系在一定程度已經相對完善。 所以在中醫藥體系的大框架下,中藥師的任務是輔助中醫師,滿足中醫師在臨床的各種實際需求,其實這些需求也就是病人治病的訴求。對于這個特點,堂主總結為“臨床診治二級服務”,所謂二級服務,也就是臨床診療活動分為兩級,第一級為醫師直接為患者進行診療服務,而第二級為中藥師服務于中醫師,滿足其臨床實際需求,間接的服務于患者。 之前堂主在臨方制劑的監管方面存在擔心,參加工作以后,通過跟藥監部門打交道,了解到臨方制劑并不納入藥品的監管范圍,它主要要求中醫師的醫師資質,與處方的合法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先有處方,后有制劑,也就是說根據病人處方的需求,提供代加工服務,所加工出來的東西是給這個病人本人的,本質上來說,與中藥調劑一樣是對處方內容的執行,因為涉及到很多專業內容,病人自己去操作是不現實的,所以需要中藥學專業人員幫助病人去把處方寫的內容“變現”而已,臨方制劑嚴格遵方執行,服務于病患本人,嚴格按此流程進行,可避免很多麻煩。 另外,尋找合適的加工設備也是很關鍵的一點。之前,中藥制劑加工設備,大多都是價格昂貴,體積巨大的“藥廠式”設備,這并不適合中藥臨方制劑,慶幸的是,在2015年以后,小型化、專業化的制劑加工設備逐漸成熟,這也跟這方面需求擴大有很大關系。價格相對低廉(比如五六千元以內的大功率流水式粉碎機等),功能強大,專業度高,效率高。 制劑機械小型化,讓中藥臨方制劑“微藥廠”的構建在設備技術方面成為可能,政策上支持發展,人員方面,中藥專業、中藥制藥專業每年都有專業人員的補充。 堂主的初衷,就是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做好中醫師身后的中藥人,服務于中醫臨床,中藥臨方制劑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我想把它做到小型化,所占用的空間,在合理夠用的情況下越小越好;專業化,通過人員、設備、工藝等方面的專業化,保證質量;模塊化,形成一個專業的方案,通過合適的方式方法與中醫師進行對接,或融合到中醫醫療機構中,提供服務;第一能幫助到中醫師,更好的滿足中醫臨床的實際需求,第二能為中藥專業的從業人員提供更廣泛的就業崗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