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哲學人生網著名作家羅伯特·歐文曾說:“人類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獲得幸福。” 人生,就是一場苦樂參半的旅程,活得幸福,是每個人終其一生的追求。 而通往幸福的路上是艱辛的,總要從其他事情上體會幸福、獲得力量。 要想生活越來越幸福,就要培養以下這3種習慣,總有一天幸福會臨門。 01 迷茫時多讀書 有位學者曾說:“當你感到迷茫時,最好馬上百分百投入地去讀書。” 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充滿了很多不確定性,迷茫漸漸成了人生的常態。 而之所以陷入迷茫,只因認知不夠,多讀書,便是治愈迷茫最好的良藥。 自媒體人@致遇見 曾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生孩子前,她的事業本一片大好,生產后,為照看寶寶她做了全職媽媽。 5年來,她的生活全被教育陪伴孩子和各種家庭瑣事所充斥,身心疲憊。 生活壓力以及長時間與社會脫節令她感到迷茫,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幸好家人及時發現,去醫院檢查后發現她患了抑郁癥,眾人束手無策。 為了緩解病情,她學著靜下心來讀書,在讀書中解壓,從而療愈自我。 現在的她不僅克服了抑郁癥,還靠讀書分享和寫作開辟了自己的新事業。 她感嘆道:“當你感到生活無望時就去讀書,書讀多了,人也就清醒了。” 做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迷茫,而是沉于迷茫,失去人生的方向。 一個不讀書的人,只會陷入精神上的荒漠,終究過不好這一生。 當生活陷入迷茫時,要懂得適時停下來,從浮躁中抽離,靜心讀書。 正所謂:“讀書到了最后,我們便能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的復雜。” 在迷茫時堅持讀書,不斷滋養內在,終會穿越迷茫,收獲想要的人生。 02 低谷時沉淀 J.K.羅琳曾說:“人生的低谷,是成為我重建生活的堅實基礎。” 人生,就像一條曲線,有高峰也有低谷,前方不可能盡是坦途。 一時的低谷不代表永遠失敗,沉淀下來去反思,總會迎來柳暗花明。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陽明因對抗權宦劉瑾,遭構陷被謫至貴州龍場。 那時的龍場環境極其惡劣,毒蟲肆虐,同行的人無法忍受紛紛病倒。 身處如此困厄的境地,王陽明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專心修行自身。 他還告誡隨行的人,只要苦不入心、心中不苦,生活便是甜的。 雖身處窮鄉僻壤,但他因此有時間沉淀自己,思考人生的終極價值。 為改變現狀,他不僅墾地種糧,還積極幫助當地破除陳規陋習。 在這種遠離朝野、留連山間的生活中,他頓悟了“心即理”之道。 最終,他的“陽明心學”成為了改變世界的力量和智慧,影響深遠。 成大事者,都能直面低谷,將一切不利因素當作成功的一塊跳板。 低谷并不可怕,要學會沉下心,在逆境中等待、歷練,提升自己。 若囿于低谷而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只會在困境中走向滅亡。 聽過這么一句話:“人生最壞的結果,無非是大器晚成。” 在低谷中學會沉淀,調整自身心態,不斷豐盈自我,終將會一往無前。 03 獨處時自省 在人人擠破頭都想進入的名利場,德藝雙馨的陳道明卻偏愛獨處的靜謐。 他在一次采訪中說:“獨處是對一個人的審視,可以讓人內心得到凈化。” 獨處,能考驗一個人的定力,也是個人能力最好的增值期。 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正視生活,讓身心獲得成長。 想起曾看過的一部電影,名叫《貓咪后院之家》,如今依舊印象深刻。 主人公佐久本勝是一名小說家,少年成名,作品很受大眾歡迎。 但好景不長,他遭遇了創作瓶頸,缺乏靈感,發布的新書也反響平平。 編輯長為了讓他再次登上暢銷排行,便提議他創作時下流行的鬼怪題材。 這讓擅長寫小清新文藝作品的佐久本勝十分為難,但也半推半就同意了。 為了尋找靈感,他搬離了原來的城市,來到鄉下一幢獨棟古宅里寫作。 在古宅里,他開始了獨處的生活,不斷自省,才慢慢找回了人生方向。 最終,他的寫作回到了之前的水平,新的小說也再次受到了大眾的認可。 人這輩子,最高級的活法,無非就是四個字:獨處自省。 哪怕生活再紛擾繁雜,也要留給自己獨處的空間,思考人生的方向。 能夠堅持在獨處中反思的人,才能夠真正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要知道,“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品質的自處。” 在獨處時反躬自省,在沉思中堅定方向,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路。 ▽ 正如培根所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阻礙我們變得幸福的,從來都不是別人,真正的幸福要靠自己去創造。 只有堅持將好習慣當成人生的王牌,生活終究會在某個時刻得到回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