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經常有同學問我,我這個年紀馬上就要50歲了,周圍又沒有國畫培訓班,我也不想報班學,那我自己可以自學么?需要具備什么條件么? 以婧院長: 作為中國美院國畫系的研究生,秉著負責任的態度,反對一些僅從工具技法進行泛泛之談的答案。首先,我認為“自學”是有前提條件的,是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自身修行”的過程。下面我想結合美院教學與個人經驗來談談這個觀點。 五歲開始習畫,到今天為止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了,古人云“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這些年,我所見識到的教授和同學,無不在遵循著這套法則。我學過兒童畫,素描,色彩和中國畫,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繪畫形式,都是這個方法。 所以強調的“自學”,所謂是只看到“修行靠自身”了,可是針對國畫這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還是需要“師傅”帶頭入門的,我相信很多號稱完全自學的朋友,也是多少受過師傅的指點的,哪怕只是給你推薦了一本書。 這是為什么呢? ![]() “師傅領進門” 首先,國畫學習有幾個特點: 1、國畫學習這點事,最忌諱的不是你零基礎剛入門從沒拿過筆,而是你學畫多年染上了壞習氣,根本沒有領略到國畫的精髓。 2、國畫是一門專業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詩書畫印”“書畫同源”,書法必不可少,作品的背后往往也蘊含著強大的精神世界。 3、必要的理論基礎。縱觀中國畫各個歷史時期的繪畫風格形式以及演變過程。 4、國畫重視臨摹,“傳移摹寫”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 怎么樣?這門學問本身看起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吧。而且千萬不要忽視老師的重要性。這么多年的國畫學習,我接受了很多“師傅”的教導和幫助才有了質的提高,同時美院強大的師資力量與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我進行系統的國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工具的準備到臨本的挑選,從看畫到臨畫,看要看什么,臨要臨哪些? 哪些是中國畫中的精髓哪些是真正的高度,老師會結合我們每個人的特點幫我們篩選出一批善于臨習的佳作,供我們學習,這幾年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就像是在吃一份份高蛋白營養的大餐,過程卻需要自己慢慢去咀嚼進行消化,從而升華為肌體的能量。 我大學時期,臨本的篩選: ![]() “修行靠個人” 如果沒有老師精挑細選的大餐,我們怎能不走彎路穩步快速的成長? 如果沒有老師的引導,我們怎會辨別作品的高下? 如果沒有老師的示范,我們怎會一目了然其中的筆墨之道呢? 繪畫藝術的學習本身就充斥著強烈的個性,況且每個人的性格才氣特質也迥然不同,這些特質可能自己并不清楚,所以也需要旁人來揭曉。 那么,有了“師傅”的帶領后,是否就意味著大功告成了呢? “不是的。” “自身的修行”也是十分重要的過程,如果吃下去的蛋白沒有分解消化吸收的過程,那也是不能轉化為自己的能量。 那么接下來如何來進行“自我修行”呢? 一、必須練好基本功 書畫中的基本功較多,但最基本的基本功,就是畫交叉線、圓線和波浪線。 為什么要畫交叉線、圓線和波浪線?中國畫的基本筆法就是線條,線條造型舍棄了光源、明暗和體面,重在表現物象的形狀和結構關系,并通過這些表象去表現物象的本質特征,這就是通常所說國畫的“以線立骨”。中國畫中的“骨”,乃是支撐藝術形象,使之富有精、氣、神的本質表現。 二、“臨摹入手”是必經之路 國畫是中國的傳統國粹之一,經過數千年歷史的熔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表現形式。它經古往今來無數畫家師法造化,并以自我的審美理想意趣加以熔鑄而成。 這為中國民族所特有,因而具有鮮明強烈的民族色彩。如線描中的高古游絲描、釘頭鼠尾描、鐵線描等,是最初為了表現不同質地的衣著、花鳥等,經過畫家長期的潛心體察、琢磨,或從表現其他對象獲得啟發借鑒而形成的一些表現手段,是以自然客觀對象為依據的主觀創造。 只要是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觀點、審美標準,通俗的講就是大家認為好看漂亮的作品,就能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保存流傳下來,這就是國畫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客觀規律。 三、選擇臨摹范畫十分重要 “臨摹入手”就必須要有樣畫,有條件的初學者能直接對照老師或者大師的真跡揣摩臨寫最為理想,但沒有條件的用復制品或印刷品也是可以的。總之要選擇藝術水平較高,有臨摹價值的古今作品,用以學習掌握傳統筆墨技巧,體察古人今人的用心。 面對一件臨摹范本,首先要認真進行讀畫。分析一下范本的技法特點,是屬于蒼勁剛健一路還是圓潤渾厚一路,找出其筆墨有哪些規律,進而研究臨本。 具體作畫時,不可看一眼畫一筆,因水墨寫意畫筆勢連貫,雖筆斷而氣連,拘泥每筆皆與臨本吻合,必定斤斤以形似,而忽視領略臨本作者如何冶心情流動與筆墨生發寄興對象于一爐的精神所在。 就是工筆畫也一樣,特別是一些必須一氣呵成的筆劃,如花的葉片、鳥的形線,都必須如行云流水一樣的一筆畫出,不能有一點猶豫,更不能出現停頓。通過臨摹掌握一定的筆墨技法,僅僅依靠臨得象是解決不了的。 四、線條是中國畫的根本 筆墨是中國畫的特色,精華所在,沒有筆墨不能稱其為中國畫。筆墨一詞,廣義上講,指利用筆墨達到的畫面氣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諸方面的繪畫語言。狹義的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 “畫是無聲的音樂”!就是指好的畫一筆一劃就像一個一個動人的音符,組成美妙動人的質韻樂章。有質是對描繪的客觀對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備;有韻是指通過客觀對象以表達主觀的精神,即能傳神寫意。 中國畫要求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畢生追求的世術境地。 用筆有“三忌”,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 所謂“板”,是指沒有腕力,用筆不靈活,畫出來的筆線平扁,沒有圓渾的立體感; 所謂“刻”,是說筆劃過于顯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沒有生氣; 所謂“結”,是指落筆僵滯,欲行不行,當散不散,筆線不流暢。 用筆犯了這三個毛病,就談不上線條的美感。別外,還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 中畫書畫歷來就有“書畫同源”、“書法通于畫法”的理論。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辦法就是練習書法,真、篆、草都練一點,才能掌據各種用筆的技巧。 要克服筆病,一要增強腕力,做到“筆為我使”。二要順應自然,不矯揉造作。三要在行筆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五、學畫的技巧 不可否認,做任何事情都有技巧。 國畫技巧有二:第一就是多畫,正可謂“熟中生巧”!第二才是技巧理論。就是將教科書上的理論技巧倒背如流,也不一定會畫;只要天天臨摹幾張樣畫,就是沒學過一句理論技巧也會畫的。 為什么這樣說呢? 有人為證。畫壇巨匠齊白石,幼年酷愛國畫,但因家貧,迫于生計,就以木匠為生,每晚臨物自畫。30歲時,隨師外出干活,見到一客人家有一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仔細翻閱之后,發現自己原先所畫用筆,多不合章法,故如獲至寶,遂借來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畫了半年之久,竟然臨出了16本《芥子園畫譜》。從此,他以所學畫的筆法和技巧為據來做木匠雕花木活,既能花樣出新,畫法又合規則,為其后來繪畫打下良好基礎。據說直到晚年,白石老人還念念不忘此事。 著名書畫大家李可染,是'李可染學派'創始人。一次,有名學生問他畫畫有什么捷徑技巧,他說:我有一方圖章,叫做'廢畫三千',是我在畫壞了三千張畫后為自己刻的,就是要鼓勵自己不要怕畫壞,只有畫的多了才能摸索出畫的技巧。書上說的技巧,不親自去畫,是永遠也體會不到的。 古人云: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我自己的深切體會是:國畫的真正技巧就在老師的引導后,自己要多學、多看、多想、多練、多悟之中! 愿大家在開開華彩都學有所獲,體悟國畫的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