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童年和少年 1881年9月25日,140年前的今天,魯迅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新臺門周家,祖父為其取名樟壽,號“豫山”,因與“雨傘”音相近,后改為“豫才”。魯迅的祖上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祖父周福清,辛末科進士;父親周伯宜,秀才出身;母親魯瑞,識字。新臺門周家祖上闊綽,但經歷過太平天國運動和數代分家后,說不上富裕,也并不愁生計。
而此時的中國,正值清末。1840年英國的火炮打破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在經歷國內農民起義,國外列強欺辱后,一些人逐漸意識到變革的重要性。19世紀60年代,一群晚清大臣引進西方技術,建立了第一批中國近代工業,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魯迅就出生這樣一個年代。
1987年,魯迅七歲開始上學,為他啟蒙的是遠方叔祖父周兆藍(號玉田),在《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魯迅記錄了對這位啟蒙老師的印象:
他是一個胖胖的,和藹的老人,愛種一點花木,如珠蘭,茉莉之類,還有極其少見的,據說從北邊帶回去的馬纓花……這老人是個寂寞者,因為無人可談,就很愛和孩子們往來,有時簡直稱我們為“小友”。在我們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書多,而且特別。
魯迅的童年在安穩中度過,他的作品中,描述了童年的幾件瑣事?!栋㈤L與<山海經>》等幾篇文章中記錄了魯迅很小的時候由一位叫“長媽媽”的保姆帶著,多是“長媽媽”的規矩令小時候的魯迅反感的事,卻又體現了“長媽媽”細節的關懷,多年后魯迅在文中深情地說“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懷你永安她的魂靈”;《社戲》記錄了他和幾個朋友一起玩耍,看社戲;《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記錄了他小時候常常聽祖母講故事。魯迅在《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中講述了童年的經歷對他后來思想的影響:
我生長于都市的大家庭里,從小就受著古書和師傅的教訓,所以也看得勞苦大眾和花鳥一樣。有時感到所謂上流社會的虛偽和腐敗時,我還羨慕他們的安樂。但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逐漸知道他們是畢生受著壓迫,很多苦痛,和花鳥并不一樣了。不過我還沒法使大家知道。
十二歲的時候,魯迅進入三味書屋讀書,授業的是壽懷鑒(字鏡吾)先生?!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中,魯迅稱三味書屋是“全城最為嚴厲的書塾”,壽懷鑒“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他是本城中極為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魯迅在三味書屋一共度過了五年的時光,對這位老師很是尊敬,后到日本求學,也經常寫信給壽鏡吾先生寫信報告自己的學習情況,每次回故鄉都會去看望這位老師。
1983年,魯迅祖父周福清涉嫌科舉考行賄案,被皇帝欽定為“斬監候”,后減刑為“牢固監禁”,被關在監獄。周家從小康墜入困頓,這段時間,周家兄弟被送往親戚家避難,周作人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中寫道:
到了1894年清明前后,大人才把周家兄弟接回本家了,不久之后,魯迅的父親周伯宜也病倒了。魯迅作為長子,忙于給父親治病,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多遭人白眼和侮蔑?!陡赣H的病》一文中,魯迅描寫了兩位庸醫先后給父親治病,巫醫不分,故弄玄虛,藥引一個比一個奇特,而父親的病卻逐漸惡化,到1896年,周伯宜病逝。這對魯迅之后學醫有很大影響。魯迅家此時的處境更加困難了,父親死了,祖父還在獄中,需要周家用錢財打理,寡母孤兒,總少不了受人欺壓。1897年,家族提出分房,自然是欺壓只有十五歲的魯迅為代表的一房,魯迅不肯簽字,便遭受到叔祖輩的逼迫,此時的魯迅更加感受到了社會的世態炎涼。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道: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隨后魯迅又寫道: 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1898年,魯迅便離開了紹興,前往南京考入了江南水師學堂。開始了他的在外求學生涯。 ![]() 雪野文學社 文學|年輕|創造 雪是純凈的潔白 野是豁達的豪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