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未眠抗美援朝,中央為何不選劉伯承徐向前掛帥?陳毅主動請戰為何被拒司令員的最佳人選 出兵抗美援朝的決心已定,下一個問題就是指揮員應該選誰? 隨著各種資料的面世,我們已經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當時主席心中首選的統帥的人是在解放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粟裕。其次是林彪。但遺憾的是,這兩人都因為一些個人原因未能參戰。 據《粟裕傳》記載,早在50年7月7日和10日,中央就決定了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所部下轄4個軍及配屬炮兵、空軍等部隊,共計25.5萬人。 然而此時的粟裕因為高血壓、腸胃病、美尼爾氏綜合癥等疾病困擾,他擔心因為自己的身體耽誤了國家大事,曾請主席考慮其他同志,但主席仍然堅持讓粟裕出馬。 粟裕說:“如果毛主席一定要我去,我就不能推辭了,我還是要去。”粟裕立即著手進行擔負新任務的準備……但是他的病情此時卻日益加重,不僅難以堅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環視,吃飯時要把飯菜擺在正面一條直線上。因此他不得不向毛主席請假治療,以求盡快康復。 至于林彪為何不去,這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毋庸諱言的是,在之前的發言中,林并不看好此事。 據《在最高統帥部當參謀——雷英夫將軍回憶錄》一書記載,當時林彪的發言是: 打仗打仗,我們打了幾十年仗了,10年內戰,8年抗戰,4年解放戰爭,人心思和呀……國家剛解放,國內經濟這么個爛攤子,軍隊的破槍舊炮還沒有改裝,還有土匪在活動……再說對蔣作戰我們有把握,對美國的現代化還有原子彈,我們行嗎? 林給出的意見是最好不出兵,但如果一定要出,則應采取“出而不戰”的方針,即先屯兵東北,看一看形勢的發展,能不打就不打。他的這一意見在當時引起了一定的重視。 徐焰教授在其著作中寫道:“當時林彪聲稱有病,到那里住掩蔽所受不了,并要求去蘇聯醫治。” 主席9月3日給高崗的復函是這樣寫的:“林、粟均病,兩蕭此間有工作,暫時均不能來,幾個月后則有可能,估計時間是有的……” 總之,林粟都不能參戰,志愿軍司令員就只好另選他人了。經過討論,彭德懷臨危受命出任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 當時彭老總的身體狀況也并不樂觀,他長期被胃病,關節炎等疾病困擾,而且他對入朝作戰毫無準備。1月4日他接到通知去北京開會時,他還以為要討論的是如何建設開發西北的問題,因此帶的都是相關方面的材料。 當時北方已是刺骨寒冬,他一直穿著從西安帶來的單衣,一直到進入鴨綠江后,他才換上了暖和的軍裝。 從對邊防軍和戰場的了解程度來看,林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從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對戰場判斷的魄力來看,粟是最好的人選。 這兩人都對戰場都有著精準的把握能力和強大的掌控能力,林更擅長戰術,粟更擅長戰略。但要說橫刀立馬,善于以絕對劣勢的兵力打苦仗,打硬仗,還得是彭老總。 其余人選 除了粟,林,彭之外,還有誰適合承擔此次統兵入朝的任務呢? 一般公認的“開國五虎將”為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和粟裕。他們是我軍中軍事能力最強和威望最高的五位戰將。 如果彭、林、粟都去不了,那自然應該輪到劉伯承和徐向前了。 但是,徐向前元帥當時的身體也是完全勝任不了這一職務的。49年4月解放太原時,戰役都快勝利了,他因為肋膜出水,身體虛弱到了極點,不得不請路過太原的彭老總替他指揮完了太原戰役。 建國后,他雖然被任命為解放軍總參謀長,但因為身體未康復,依舊留在青島休養,日常工作全由聶榮臻副總參謀長代理。 抗美援朝爆發后,他從青島返回北京,住在頤和園里,朱徳、賀龍、聶榮臻等同志先后來看望了他。期間,徐帥一直都非常關心抗美援朝的事情。 直到第二年夏天,他的身體才好轉,奉命帶著工兵代表團去了莫斯科談判。 劉伯承元帥是軍中長者,在十大元帥中年齡僅次于朱徳,抗美援朝爆發之時,他已經58歲了,年老體衰加上長期的戰爭生活,讓劉帥去那天寒地凍的地方恐怕并不合適。 據《劉伯承傳》記載:就在志愿軍入朝作戰的第四天,中央就給他發去急電,希望他速來北京籌建陸軍大學。 中央的考慮是,此時“前線需要大批干部,而大批干部又需要加速培養,需要系統的教育和訓練”,劉帥無疑是這一工作的最佳人選。 看來,劉帥雖然留在后方,但他也為抗美援朝出了很大的力。 其余元帥如朱徳、賀龍、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并不以擅長軍事著稱。陳毅元帥算是半個武將,美軍在仁川登陸后,各大軍區負責人去北京商議出兵事宜,陳毅當時就鮮明地表示了自己同意出兵的態度,他說: “我如今雖擔負地方工作,但只要前線需要,一聲令下,我馬上可以穿上軍裝入朝作戰……”陳老總的風范令人欽佩。 但是中央最后還是決定把他留在后方,據《陳毅傳》記載,中央當時發電指示,讓陳毅返回上海主持軍區工作,“華東軍區應以美蔣登陸為假想做基礎來部署一切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