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傳承至今的古老文字,為傳播和傳承華夏文明作出了特別重要的貢獻。在漢字產生至今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其筆畫、字體也在不斷演變,并由此產生了不同意境和氣韻的漢字書法作品為世人所景仰和膜拜。 ![]() 倉頡 ![]() ![]() 河圖洛書 關于漢字的起源,學界說法不一,但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靠在繩子上打結以記事,《周易正義》引《虞鄭九家義》:“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學界關于八卦起源說的意見并不統一,有摹象說、星象說、數說和楊雄的“亥”為物之源說等多種說法。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普遍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其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 金文是指刻于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盛行于西周。與甲骨文相比,金文更加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 ![]()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等政策,命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通行的大篆基礎上進一步簡化漢字并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統一全國漢字形式。李斯修改后的字體就是小篆。 ![]() 漢隸·《禮器碑》局部 顏體·《多寶塔感應碑》局部 魏碑體是北魏孝文帝為了推動漢化改革而創立的一種介于漢隸和唐楷之間的字體。魏碑體中最出名的當屬龍門石窟中的二十方造像題記,被稱為《龍門二十品》,其字體端正大方,質樸厚重,剛健有力,峻蕩奇偉,廣受文人學者喜歡。 ![]() 魏碑體·《龍門二十品》其一 草書起始于漢代,早期可以稱為“草率的隸書”即為了趕時間而草草寫下的漢字,后來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成為一門新的書法藝術風格。 ![]() 懷素·《自敘帖》 ![]() 王羲之·《蘭亭集序》 看完漢字的起源與發展史,我們不禁為這世界上唯一傳承至今的古老文字而驕傲和自豪,尤其是作為古今文字分水嶺的漢隸和傳承一千多年仍然被人廣泛使用的楷書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值得我們認真鑒賞、學習、臨摹。為了滿足大家的學習鑒賞需求,我們在龍崗文博展覽館《拓傳華夏——石刻藝術拓片展》中展出了漢隸、魏碑以及唐楷的碑文拓片近30幅,其中還有顏真卿書丹的《多寶塔感應碑》拓片以及柳公權書丹的《玄秘塔碑》拓片,以方便大家近距離欣賞書法大家作品。 本展覽將于12月11日結束,其中不但有精美書法拓片還有史前巖畫拓片以及漢畫像石(磚)等拓片共同展出,內容豐富多彩,無論學生還是成年人都可以在其中學到許多歷史文化知識,大家一定不能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