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主播亞楠朗讀音頻 王小波說過:“人在年輕的時候,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么。”初入成年人的世界時,每個人都滿懷著憧憬與向往,也陷入過焦慮與迷茫。去什么城市,讀哪所學校,和誰交朋友,考研還是工作,先成家還是先立業?站在時間長河的岔路口,我們仿佛剛來此地的游客,生怕一步踏錯,就要繞很遠很遠的彎路。上個世紀20年代,美學大師朱光潛,曾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里,為同樣無所適從的年輕人答疑解惑。書中,他時而如長者,時而似老友,依據自身的見識與思考,為每個無助徘徊的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如今一百年過去,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關于讀書,關于心態,關于修身……句句真摯,字字珠璣,仍令人受益頗多。談讀書 富蘭克林幼時在印刷局里做小工,白天忙于繁重的體力活,晚上則通宵達旦地讀書。孫中山在工作繁忙之余,依舊堅持每天抽空翻上幾頁書,還會記錄下自己的思考。朱光潛本人亦是如此,一有時間就泡在圖書館里,如饑似渴地閱讀各國名著。與優秀靈魂對話,能開闊你的眼界;與卓越思想碰撞,也能充實你的靈魂。一個人讀書越多,境界就越高,不會再為眼前的瑣事沉淪,不會被一時的困頓難倒。沈從文晚年時,書稿文集被悉數抄沒,還被罰去打掃女廁。由于食宿條件惡劣,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身體和精神都備受煎熬。為了緩解痛苦,他干脆擱筆文壇,轉而研究文物,每日蝸居在小房間里讀文獻。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選擇,他卻說:“整日讀文獻,別人以為枯燥,其實我很從容。”在日復一日的閱讀中,他的靈魂逐漸找到了寄托,內心也重新涌起了希望。想起梁永安所說: 書,能安撫人的內心,讓人免于因外界變化而變得倉皇失措。 沒有被書籍滋養過的人,就像丟了靈魂的傀儡,一生都在命運的荒原中無助徘徊。 而徜徉在精神海洋里的人,洞明了世事,撐大了格局,自會消解千愁,安然立身于世。以書本搭建起內在世界,任憑風雨猛烈攻擊,也不會輕易地坍塌。
談目標 朱光潛愛好廣泛,年少時熱衷于模仿各式文體、語言風格。每次交國文作業時,他也樂于展示習得的技巧,將各種文體拼湊在一起。然而,國文老師并不欣賞他的文章,反倒批評他用心不專。老師在評語中寫道: 長槍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勝。 汝才有偏向,姑發展其所長,不必廣心博騖也。
可他聽不進老師的勸告,依舊漫無目的地涉獵各個不相關的領域。 整整十年間,他做了許多半途而廢的事,走了不少徒勞無功的路。那些一時興起的嘗試,皆以失敗告終,讓他陷入了焦慮和迷茫。此時,他憶起師訓,恍然明白:與其四處鑿井,不如深挖一口井。于是他開始系統地歸納所學知識,并沉下心來打磨寫作水平,創作出了眾多美學專著。“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人生就像射箭,在數個靶子之間搖擺不定,必然一箭都射不中。尤其是人在年輕的時候,一旦定不下心,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終會在盲目追趕中走向平庸。唯有認準一條賽道全力奔跑,方能披荊斬棘,創造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談情緒 朱光潛生于舊式家庭,父親不許他時常在外跑動,導致他從小體弱多病。每逢頭痛、牙痛、胃痛時,他的性情總會格外暴躁、易怒;一旦失眠或胃口不好時,他的心境就會變得悲觀、厭世。每次爬上山頂,他都會覺得神清氣爽,愁悶和煩擾也全都一掃而空。他這才意識到:閑時郁結難舒,動則身心暢通,一個人能從“動”之中,尋出無限的快慰。《世界日報》上發表過一項研究: 經常運動者會比“四體不勤”者快樂感多出52%;足夠運動者的快樂感,比不運動者多了29%。 不只是健身、鍛煉,只要能讓自己動起來,你的內心就不會再如一潭死水般沉寂。 人若是太閑,便雜念叢生,愁緒萬千,困在負面情緒的死胡同里橫沖直撞。讓自己動起來,或勞其筋骨,或盈其精神,積郁便會如開閘泄洪般找到出口。苦悶時,打打球、跑跑步,讓躁郁和憂思隨汗水一起排出去;難過時,出門曬曬太陽,隨便走走,心情也會舒暢不少。當你身心保持活躍,生活填滿樂趣,一切壞情緒自然就消解了。
談心態 只是,衙門里的任務繁重,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久而久之,他喪失了對生活和創作的熱情,整日唉聲嘆氣。由于他家境寬裕,朱光潛曾建議他辭去這門差事,專心完成一部作品。他向往在家創作的自由,卻擔心自己的才華不夠,遲遲下不了決心離職。可每次見到朱光潛,他又忍不住抱怨:“如果我不要做這份工作,這本稿子早已寫成了。”這樣的話,他不知說了多少遍,但第二天依舊愁眉苦臉地去上班。到頭來,他工作做得憋屈,文章也寫不出來,生活過得一團糟。人這一輩子,最難跨越的不是生活的苦,而是心里的坎。糾結得失、滿腹抱怨,凡事拿不起也放不下,最后只能徒留悔恨與哀嘆。朱光潛認為,避免人生悲劇的最佳途徑,就是“擺脫得開”。打開心靈的枷鎖,換種心態重新出發,生命才會收獲意外之喜。有一次,他讀到了拜倫的詩作,發現自己的才華遠遠不及對方,靠寫詩難有作為。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果斷放棄深耕已久的詩歌領域,轉而去學習寫小說。多年后,他憑借小說成名,還被譽為“歷史小說之父”。莎士比亞說: 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里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他們會很高興地去找出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 遭遇挫折與考驗時,選擇畫地為牢,你就會過上囚徒般的生活,壓抑、無力、暗無天日。 停止抱怨,放下糾結,轉變心態大步向前,才能走出腳下的荒漠,踏入下一片綠洲。
談交友 這所中學聚集了一眾優秀的文人,比如朱自清、夏丏尊、豐子愷。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朱光潛很快就融入其中,與他們結為了好友。他們崇尚教育自由,帶著朱光潛加入了立達學會,并創辦了一所立達學園。他們也積極推動思想獨立,與朱光潛一同籌辦了開明書店和《一般》雜志。后來在好友們的指點下,朱光潛開始嘗試在這本雜志上開辟專欄、發表文章。為了幫他打開知名度,夏丏尊將他的文章編輯成了《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夏丏尊還親自為他作序,自掏腰包出版,并緊鑼密鼓地進行宣傳。立于皓月之邊,能增星光之勢;傍于巨人身側,可覽巔峰之景。正如朱光潛在書中所說:一個人的好壞,朋友的熏染力量要居大半。心理學上有一個變色龍效應,是指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別人的言行舉止。越是親近的人,我們越容易去模仿,變得越來越像對方。如果身邊的人渾水摸魚,得過且過,你內心的斗志也會被敷衍所吞噬;若是所處圈子蓬勃向上,人才輩出,你身上的懶散就會被積極所替代。學會篩選朋友,與益友結伴而行,我們才能走出井底的狹隘,看見遼闊的蒼穹。
談休息 大多數人以為,延長工作的時間,就能獲得更多的成果。比如一個人打算以每天一百里路的速度,走完一千里路。然而,凡是走過長路的人,都知道這算盤打得很不精確。天天走著不歇,必定愈走愈慢,很快就會完全走不動,只能倒在半路上。工作時,明明筋疲力盡,你卻偏要堅持一氣完成,反而會效率低下、忙中出錯。學習時,即使找不到思路,你也非得繼續絞盡腦汁,只會讓自己陷入焦慮和恐慌。琴弦太緊會斷,彈簧太緊會壞,人過度透支,也很容易垮掉。大部分運動、學習任務的改善,并非發生在實際練習的時候,而是在練習中途的休息時間。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只能讓你領先一時;適時停下來休息的智慧,才會助你贏到最后。朱光潛寫作時,總會碰到身心倦怠或神思不旺的情況,越想寫好就越不順手。每到這時,如果他不肯放下手里的筆,最后寫出來的東西必然很不像樣。倘若他立即丟開工作,去鄉間散散步,便頓覺心情明快、頭腦清醒。等他回到書桌前時,原本苦思不得的靈感,也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這讓他明白:越是聰明的人越懂得休息,休息不僅為工作蓄力,而且有時工作必須在休息中醞釀成熟。一路狂奔、不知停歇的人,猶如沒有剎車的汽車,終有一天會走向自我毀滅。懂得養精蓄銳,充足了精力,養足了體力,方能不緊不慢地登上頂峰。多年從事教學工作的朱光潛,被譽為“青年人的導師”。他以豐富的閱歷,溫文的態度,引領了一代代年輕人的成長。他深信:人好比一株花草,要根莖枝葉花實都和諧發展,才長得繁茂有生氣。韶華易逝,生命短暫,不要在懈怠中消耗余生,于躊躇中錯過成長。人在年輕的時候,最要緊的事情,就是探索自我,反省自我,重塑自我。檢身養德,修心養性,褪去青澀與躁動,掙脫迷茫與焦慮,每個人都能破繭成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