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真題: 名詞解釋:框架理論(2022年大連理工大學等) 名詞解釋:新聞框架(2022年南京大學等) 簡答題:框架理論及其效果(2022年中南大學) 簡答題:媒介框架和新聞框架(2022年上海師范大學) 簡答題:框架理論與議程設置理論的異同(2021年復旦大學) 簡答題:談談受眾框架和媒介框架的相互作用(2022年蘭州大學) 論述題:框架理論的內容和發展,對比框架理論、議程設置和鋪墊效果的異同點(2022年中國海洋大學) 一、框架緣起 框架的概念源自貝特森在1955年發表的論文《一項關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論》中,提出的有關“框架是如何理解傳受雙方彼此的符號,傳受雙方互相約定的詮釋規則”的理論,由戈夫曼將這個概念引入文化社會學,后來再被引入到大眾傳播研究中,成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觀點。 戈夫曼認為,對一個人來說,真實的東西就是其對情景的定義,這種定義可分為條和框架。條是指活動的順序,框架是指用來界定條的組織類型。 (戈夫曼,美國社會學家,符號互動論代表人物) 他同時認為框架是人們將社會真實轉換為主觀思想的重要憑據,也就是人們或組織對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關于框架如何而來,戈夫曼認為一方面是源自過去的經驗,另一方面經常受到社會文化意識的影響。 社會學家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書提出了框架這一概念。框架是指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于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解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 框架作為一定的知識體系或認知定勢,預存在我們的大腦中,它來自于過去實際生活的經驗,根據既有的框架來建構對新事物的認識。 框架是我們處理信息的認知結構,運用什么樣的框架處理信息,會影響到我們對信息的處理結果,對事物的價值判斷、態度及行為反應,這種影響,被稱為框架效果。心理學的既有研究表明,即使是本質相同的事件,由于文本的表述框架不同,人們的反應或決策選擇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并且框架效果并不絕對。 框架效果是新聞框架與受眾框架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此背景下,我們看到的新聞是“建構”出來的現實,并且新聞報道具有傾向性。 二、媒介框架與新聞框架 媒介框架指媒介機構信息處理的組織框架,它不僅包括新聞框架,也適用于分析不同類型的媒介信息生產與傳播的過程。由于新聞是大眾接觸最多的外部信息,所以新聞框架是媒介框架研究中最常見的方向,應用于新聞的選擇、加工、新聞文本和意義的建構過程的研究。 新聞框架即新聞媒體在對新聞事實進行選擇性處理時所依據的一種特定原則,這種原則主要就是來源于媒體的立場、編輯的方針以及事件本身的性質等,同時又受到新聞傳播活動規律的制約。這些原則規定著一家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基本態度和本質判斷。 三、個體框架/受眾框架 傳播效果研究的許多成果都表明,受眾在大眾傳播的信息面前并非完全被動,他們對大眾傳播信息的反應受到既有傾向、群體規范。社會關系網絡、選擇性接觸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而這些因素也是受眾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不定量多數的個人的集合體,受眾框架也是具有多樣性的,應用不同的框架來解讀的結果,便會出現對新聞信息的“同向解讀”、“對抗式解讀”、“妥協式解讀”等各種情況。因此,圍繞不同新聞事件所產生的各種各樣的輿論反應,實際上是大眾傳播的新聞框架與受眾的解讀框架相互作用的結果。 四、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框架 新媒體時代,一些被傳統新聞框架淡化或隱藏的信息得以傳播,人們接收信息的來源變得多樣化,并且能通過其他渠道了解更多“被隱藏”的信息。 1.新聞框架被消解 新聞的生產受到各種制約,如新聞機構的立場、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等。新聞框架的存在決定了新聞該怎么寫,也影響了受眾怎么想。 媒體的新聞框架,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受眾對于某一事件的看法。美國傳播學者恩特曼認為,框架涉及選擇和凸顯,框架即對感知現實某些側面的選擇,從而使得這些層面在傳播文本中更為顯著。 然而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新聞框架出現一定的消解。新媒體上的受眾非常分散,論壇、微博等變成了一類新興的傳播渠道,而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所設定的框架。 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消解了一部分傳統新聞框架的力量,以往傳統新聞媒體設定的框架變得模糊,傳統媒體所想要凸顯和隱藏的信息在新媒體環境下變得更加困難。 2.新聞框架在新媒體時代的重構 新媒體對傳統新聞框架的重構體現在它不同于傳統媒體的報道理念和報道形式。由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媒體自身定位的不同,其在新聞建構的過程中針對報道事件的特殊性均采用了不同的建構模式,于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建構出了不同的報道形態。 傳統媒體聚焦的事件是媒體想要呈現給受眾的,沒有被'照亮'的信息我們便不得而知。傳統媒體講求的是深度,而新媒體所秉持的是時效性。同時,新媒體上較多的新聞源的出現,也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只有一個新聞源的情況,媒體可以根據受眾對話題的熱議程度來決定下一步的報道方向。 3.新聞框架重構對受眾的影響 對在新媒體出現以前只能通過傳統媒體獲得信息的受眾而言,新聞框架消解最大的好處在于他們可以更廣泛地接收信息,新聞的接收偏向“私人定制”。但是新媒體所帶來的廣泛的來源使得信息變得龐雜,使受眾難以區分消息的真偽,導致謠言的產生。 微博等新媒體具有碎片化的特點,新聞無法大篇幅地展示在受眾面前,受眾也逐漸習慣了這種“抓重點”的閱讀方式,但這也導致了媒體在發布新聞時采用貼標簽的方式吸引受眾。 一些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和偏見的內容被媒體選擇并凸顯出來最終成為一個個標簽。這種由新媒體的特點而重新構建的新聞框架與傳統的新聞框架相比,甚至更具殺傷力。 總之,傳統報紙新聞框架的消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開放的信息源會導致信息量龐雜、真偽難辨等問題,沒有了傳統把關人的篩選,受眾在直面大量信息時將極大地考驗媒介素養水平。 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傳統新聞框架在消解的同時也面臨著重構,只有結合雙方的特點和優勢,才能更好地報道新聞、傳播信息。 |
|
來自: 碧海藍天kx32di > 《自我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