襠褲一般是指穿于下體的常服,由褲腰、褲襠、褲管三個部分組成。 從形制分類可分為開襠褲和合襠褲兩大類,宋代女子著襠褲在文獻記載中可以窺見。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中宮常服,初疑與士大夫之家異,后見干道邸報臨安府浙漕司所進成恭后御衣衣目,乃知與家人等耳。其目:熟白紗襠褲、白絹襯衣、明黃紗裙子、粉紅紗抹胸、正紅羅裹肚、粉紅紗短衫子。”《都城紀勝》中也提及女伎騎乘服有“衫子襠褲”,可見宋代女子襠褲通行于上下各階層。 ![]() 宋代女子多穿合襠褲,穿著方式有兩類,一類作為貼身內褲穿于開襠褲之內;另一類套穿于普通的合襠褲外,作為外褲顯露于外。外穿的襠褲多外側縫開衩,側縫開衩處有收褶設計,使襠褲呈現喇叭形的造型特點,突出了外褲的時裝效果。 一、襠褲襠褲外穿的現象北宋較為少見,多見于南宋時期。劉宗古所繪《瑤臺步月圖》是一幅宋代圓扇面小品,描繪了夏夜貴族婦女登露臺賞月的情景。 臺榭被樹梢掩映,雕欄玉砌,空中明月,煙云隱現,景色空濛。畫中可見三位端莊優雅、身形纖瘦的仕女與兩旁托著酒壺、拿著團扇的侍女,玳筵羅列,臨軒拜月。 此畫雖沒有明確紀年,但從仕女頭上戴冠為頭頂偏后的造型來看,應為南宋時期流行樣式。畫中仕女身穿窄袖對襟褙子,下著白色長褲。 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指出畫中女子梳高冠髻,穿小袖對襟旋襖,下著長裙。 孟輝先生在《中原歷代女子服飾史稿》一書圖注中指出,“諸女著窄袖長褙子、兩外側開衩縫長褲”。從圖中可以看出,仕女下身在前后中心線處有明顯的分界線,勾勒出褲筒的形態特征,左右兩側也能看到明顯的開衩,結合襠褲在南宋時頗為流行的服飾風尚可以推測出,畫中仕女下身所著為褲而非裙。 畫中兩位侍女下身也穿有同樣式的襠褲。南宋佚名小品畫《蕉蔭擊球圖》、南宋李嵩《骷髏幻戲圖》同樣可見著襠褲的女性形象從圖中可以看到襠褲側面開衩處有自上而下的褶裥設計,當褶裥展開時,襠褲的喇叭形態清晰可見。 ![]() 襠褲另有一種側縫系帶的樣式在中下層婦女中較為常見。南宋畫家李嵩所繪《貨郎圖》,為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作品,描繪了一位肩挑雜貨的貨郎將至村頭,眾婦女兒童駐足圍觀、歡呼雀躍的熱鬧場面。 畫面左側正在挑選貨物的婦女戴頭巾,髻上裝飾有球形簪,身穿窄袖衫,下身著開衩襠褲,外圍系有短裙,短裙外罩自后向前合圍的褶裥裙。 畫面右側一婦女懷抱孩童,欲向貨郎走去,梳高髻,頭戴頭巾,身穿窄袖衫,外罩長裙,下著襠褲,襠褲呈現闊腿樣式,兩側開衩,并在側縫處系有系帶。可見下層勞動婦女多在襠褲側縫處綴帶,體現出便于勞作的目的。 二、抹胸前人觀點多認為只有唐代女子會袒胸露乳,宋代因受到理學的影響,服飾總體上趨于保守。但事實上,宋代女子不再將抹胸視為內衣化的褻衣,而是作為生活化的常服顯露出來,低胸風潮在宋代達到了極致。 從宋代文獻記載與傳世繪畫作品可以看出,宋代女子“內衣外穿”的風氣日益形成,并在逐漸引領宋代女性的審美新潮流。宋代女子的內衣在繼承晚唐五代遺風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最為典型的女性內衣為“抹胸”。 抹胸是宋代女子最重要的內衣之一,是護住女性胸部的褻衣。徐坷《清稗類鈔·服飾類》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襪腹,又名襪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之內侵也,俗謂之肚兜。”因而抹胸又稱“抹肚”。 ![]() “抹胸”一詞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南塘后主李煜詩《謝新恩》有云:“雙鬟不整云憔悴,淚沾紅抹胸。何處相思苦?紗窗醉夢中。”五代毛熙震《浣溪沙》也提到:“靜眠珍簟起來慵,繡羅紅嫩抹酥胸。”宋代女子抹胸的形制大體分為兩類,一類為長方形的布帛樣式,布帛兩端有束帶,貼身圍裹于胸腹。 在南宋劉宗古《瑤臺步月圖》中可見宮廷賞月仕女身穿抹胸便為此類樣式。另一類為前有后無的樣式,所謂“只施于胸不施于背”。此類樣式多以束帶分別系于頸脖處和腰間,在宋王居正《紡車圖》中的老嫗形象,就著有此種抹胸。 宋代女子常與唐代女子相比較,認為其較唐代女子來說更加保守,衣著要嚴實,嚴禁外露。還有一些說法認為宋代女子受到理學的影響,纏足裹胸,忌諱展現身體曲線。 從宋代的傳世繪畫可以看到,抹胸作為宋代女子的貼身內衣,并無太多束縛,女子在日常生活中常將抹胸外穿,搭配褙子、羅裙等,從宋佚名《荷亭嬰戲圖》中仕女、南宋佚名《歌樂圖》中女伎、《漁樂圖》中婦女所著抹胸可以看出,無論是宮廷女子、歌舞伎還是平民百姓,皆可穿著抹胸。 在北宋何充《摹盧媚娘像》中,可以看到道姑身穿的窄袖對襟低領長褙子里,抹胸略微顯露,酥胸微露。南宋劉松年《茗園賭市圖》中,也可見到內衣外穿,顯露胸部曲線的市井女子形象。 從宋人畫作中,直觀地反映出了宋代女子的服飾審美,女子抹胸是可以展現于外的,適當地展現女性身材是被承認的,并不會認為其褻瀆了神靈。由此可見宋人觀念的包容和豁達。 ![]() 從宋代傳世繪畫看,抹胸的顏色多以鮮艷的紅色、粉色與淡雅的白色為主。《紡車圖》中的老嫗形象著紅色抹胸,《荷亭嬰戲圖》中仕女著淺黃色抹胸,《歌樂圖》中女伎著素色抹胸,可以看出抹胸顏色多與外衣的顏色搭配穿著。 在使用較為鮮艷的色彩時,外衣色彩往往較為素雅,體現出了宋代女性對于服飾搭配上的審美與色彩的獨特運用。通過收集的傳世繪畫作品,總結出宋代女子著抹胸的色彩特征。 三、宋代女性圖像中女子常服的造型特征宋代女子常服造型隨著時代發展、審美變化、搭配方式的改變不斷變化,女子常服襦、襖、衫、褙子、袍服等多體現在領型、袖型的錯落變化以及衣身長短變化上,整體造型變化大體可以分為領型、袖型與身型三大類。 1.領型 漢代劉熙《釋名·釋衣服》記載:“領,頸也,以壅頸也。”衣領通常與衣襟相連,主要是指服裝中圍繞人體頸部一圈的部分,包括領片、領緣及領飾。在宋代女子常服中,衣領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形制的變化上,以交領、直領、圓領貫穿兩宋。 交領是最早被稱為“有領”的領型樣式,也是最早飾有領緣的領型,主要是指將門襟相互交疊的形制特點,中原漢民族多采用交領右衽的穿著方式,右衽與左衽不可亂穿,右為陰、左為陽,交領左衣襟壓右衣襟呈現“y”字形,是為“交領右衽”,為生者服,反之“左衽”則為逝者服。 交領在中國歷代服裝中適用范圍最廣,作為中國傳統服飾中的經典領型,在含蓄中包含中華文化精髓。直領相較于交領問世較晚,是指領子沒有在胸前交疊而是從胸前垂下來,呈現平行垂直領型特點,在宋代服飾中較為流行。 ![]() 主要分為兩種形式,其一為直接敞開無系帶的形式,一般作為外衣穿著,多稱為直領對襟;其二為在前胸處有系帶的形式,穿著于外衣之內。 直領對襟樣式受到宋代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影響,在穿著方式上更加符合宋人的審美追求。北宋初期,女子服飾沿襲晚唐五代舊制,襦裙以交領與直領為主,衣領領口與頸部的貼合程度較小,可見《搗練圖》、《宮中圖》、《韓熙載夜宴圖》、《飲茶圖》中女子形象。 北宋中后期,直領對襟樣式在宋代女子服飾中廣為流行,作為外衣的衫子、褙子在對襟處呈現逐漸收攏之勢,衣領仍呈現相對寬博之勢。 衣領有貼合脖頸與不貼合脖頸的兩種穿著形態,河南登封唐莊北宋墓、河南登封黑山溝宋墓《伎樂圖》、河南禹縣白沙宋墓、濟源市東石露頭村北宋墓壁畫中有此類穿著造型。 南宋時期,女子常服在形制風格上發生明顯的轉變,呈現窄瘦之勢,領型多為直領對襟樣式,領口更加貼合頸部。從《瑤臺步月圖》、《中興瑞應圖》、《宮女圖》、《雜劇人物圖》中可以窺見。從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女子上衣常服整體采用直領對襟樣式,衣襟自由開放,呈現輕盈、灑脫之美。 2. 圓領 圓領早在商代時期就已經出現,與交領同為中國傳統服飾中最早出現的領型之一,最先為下層社會所服用,直到唐代才開始在上層社會中流行。 宋代圓領繼承了唐代舊制,成為百官朝服,為圓領大襟形制。宋代女子常服中,圓領主要集中在宋代宮廷侍女所著袍服中,領口處多飾有緣邊,圓領內多穿交領,構成圓領外,交領內的組合搭配秩序。 ![]() 3. 袖型 宋代女子常服的衣袖造型主要涉及襦、襖、衫、褙子、袍服這五種服裝品類,女子服飾隨著時代背景和社會制度的演變,呈現出各自的時代特征。 北宋初期仍遺存五代時期的寬博之風,衫式袖口呈現闊袖樣式,段文杰先生曾提到在敦煌五代壁畫中,無論是上層社會的貴族女性,還是下層社會的侍女皆可穿大袖襦裙,其袖口寬博之勢遠超前代。 結語宋代女子常服遵循中國古代服飾中平裁對折,中縫對稱的剪裁原則,采用簡潔純粹的“十字型”剪裁方式,體現出以中分、對稱、嚴整、均衡為特色的傳統造物法則。 “十字型”平面剪裁方式尤其強調“中軸線”在造型控制上的主導地位,宋代女子常服遵循這一造型規律,以衣身前后的中心線為基準,形成左右對稱的分布,保留前后中心線的衣縫,在視覺上強化服裝與人體的對位關系。 衣身多呈現兩側開衩的造型特征。裾式多變,呈現錯裾式與等裾式兩種樣式。錯裾樣式表現為衣身前襟較后襟略短,在女子常服中多有所見。河南省登封市高村宋墓《烙餅圖》中可見錯裾式的對襟窄袖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