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頸椎病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并因勞損或感受外邪加重退變,導致頸部軟組織和椎體動靜力平衡失調,發生椎間盤突出(或膨出),韌帶鈣化,骨質增生,從而刺激或壓迫頸部肌肉、神經根、脊髓、血管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頸椎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本病屬于中醫“項強”“頸肩痛”“痹證”“痙證”“痿證”“痰飲”“眩暈”等范疇。 【病因病機】 頸椎病多與風寒濕侵襲、慢性勞損、頸部外傷等有關。 1. 風寒濕侵襲 風寒濕外邪往往侵犯頸部太陽經,導致太陽經輸不利,衛外不固,營衛失和并可影響督脈,使頸背攣急,頭項轉動受限。按所累及體表部位可分為皮痹、肉痹、脈痹、筋痹及骨痹等。頸椎病的癥狀不僅見于項背、四肢,也可涉及內臟,出現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 2. 慢性勞損 頸部長期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或局部各種超限活動可引起氣血失和而損傷。如枕頭過高、不良睡眠體位、長期連續低頭屈頸工作等,使頸部長時間處于疲勞狀態,加速頸部軟組織勞損和頸椎間盤退變。 3. 頸部外傷 急性暴力可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棘間韌帶、棘上韌帶、項韌帶、關節囊等斷裂,頸椎失穩。頸部揮鞭樣損傷可出現一過性頸椎脫位,軟組織損傷、關節失穩而出現急性發病,或誘發退變間盤突出與骨質增生,刺激周圍組織出現癥狀。 【疾病分型】 頸椎病在臨床上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和混合型6種。 ![]() 中醫則主要通過中藥內服、外敷,推拿手法、牽引、針刀、功能鍛煉(導引)等手段改善頸椎病的癥狀和體征,效果較為明顯,受到廣大患者的好評和接受。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有效性、多樣性、互補性、無創性、持續性五大優勢。 ![]() 頸痛消湯 【組成】羌活15g,獨活15g,延胡索10g,桂枝10g,丹參20g,秦艽15g,葛根15g,姜黃10g,桑枝30g,細辛,忍冬藤30g,木瓜15g,甘草6g。 【功效】散寒濕,止痹痛,活血絡,利關節。 【主治】頸型頸椎病。表現頸項強直,疼痛,肩背疼痛發僵,出現放射性肩臂手疼痛、麻脹,頸椎活動受限伴壓痛;X線檢查顯示頸椎正常或退行性改變。 【用法】每日1劑,2次分服,每次250ml,水煎服,10日為1個療程。 【處方總結】方中君藥羌活、獨活二藥皆性辛、苦而溫,入膀胱、腎經,均可散風寒而勝濕邪。臣藥姜黃辛苦而溫,辛溫相合,能外散風寒,內行氣血;苦溫相合,能外勝寒濕,內破瘀血。桂枝性溫,解肌以和營,溫經散寒通血脈;葛根性微寒,發表解肌升陽;桂枝、葛根、細辛合用共奏發表解肌、通經散寒之功,并有引藥上行之效。佐以木瓜酸收止痛,兼入肝以養筋,舒筋活絡;延胡索其性溫,活血利氣,通經止痛;桑枝其味苦、性平,入肝經。丹參苦寒,入血分,有清熱涼血,祛瘀通經之效。忍冬藤與其他聯合,利關節,除痹證。甘肅性和而緩,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