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H.L.德萊弗斯和S.E.德萊弗斯兄弟研究了棋手、飛行員等學習者的技能習得過程,發現職業成長是從完成簡單工作任務到復雜工作任務的能力發展過程。他們把能力發展過程劃分為5個連續的階段,即初學者、提高者、有能力者、熟練者和專家。還從組成(對情境的感知)、觀點(關注點)、決定(決策能力)和認同(角色的感知)4個維度對以上5個階段進行對照性的解釋和分析。護理教育家P.本奈爾教授通過對臨床護士的訪談和參與式觀察,闡述了“從初學者到專家”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習者特征,揭示了實踐能力獲得過程的本質,即需要實現三方面的轉變:①決策時由依賴具體規則變為依賴過去的經驗。②從將情境視為分散的、互不相關的部分,轉變為將情境視為一個整體。③由事件的觀望者或邊緣參與者,轉變為事件的核心參與者。 德國學者F.勞耐爾利用德賴弗斯兄弟的這一能力發展模型,確定了從初學者成為專家經歷的四段過程。每一段過程都有對應的學習范圍,處于不同學習范圍的學習者有不同的特點、需求和渴望。他還確認了每個學習范圍對應的知識形態,這為按照職業能力發展規律設計學習任務提供了工具。據此,職業教育的課程可以分為4個層次,其內容和特點分別是:①第一層次。提供職業入門教育,學習本職業的基本工作內容,完成從職業選擇向工作世界的過渡,并初步建立職業認同感。②第二層次。提供職業關聯性教育,讓學生對工作系統、綜合性任務和復雜設備建立整體性的認識,了解生產流程和設備運作,思考人與人和人與技術的關系,開始建立職業責任感。③第三層次。提供職業功能性教育,讓學生掌握與復雜工作任務相對應的功能性知識,完成非規律性的任務,形成較高的職業責任感。④第四層次。提供知識系統化的專業教育,培養完成結果不可預見的工作任務的能力、建立學科知識與工作實踐的聯系,即培養“實踐專家”。以上這些,為按照能力發展、邏輯開發和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課程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