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之源濟瀆神廟
《濟瀆廟》
:林旭生
五岳五鎮今猶存,
四海四瀆空余音。
三瀆三沒濟瀆在,
二水共濟育萬民。
知道點皮毛 2020-06-07 06:56:07 北海之源濟瀆神廟 《濟瀆廟》:林旭生 五岳五鎮今猶存, 四海四瀆空余音。 三瀆三沒濟瀆在, 二水共濟育萬民。 濟水發源于濟源,濟源地名起源于此 清源門,寓意清濟之源,單檐懸山式木結構,為明代重建 釋義:
濟水泉潭 濟瀆軼事: 濟瀆廟,建成后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全稱濟瀆北海廟,是古“四瀆”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完整歷史文化遺產,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河南省現存最大的一處古建筑群落,被譽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館”。 臨淵門 古時濟水獨流入海,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社會中,生產力十分低下,基本上靠天吃飯,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無法解釋,憑想象塑造了一些山水之神,建廟堂祭祀,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北海龍亭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為祭祀“四瀆”神之一的濟瀆神建廟,濟水原稱北瀆大濟之神,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晉封為清源公,因此又名清源祠。唐貞元十二年(796年),鑒于北海遠在大漠之北,艱于祭祀,故在濟瀆廟后增建北海祠,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濟瀆神被封為清源忠護王,北海神被封為北廣澤王。 建于宋開寶六年的寢宮 濟瀆廟,也是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縮影。濟水源頭,滋養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的首都原城(大致為現在的濟源地界)。濟水,曾貫黃河而自清,后因黃河改道后奪濟水河道并流入渤海,形成了我們現在的黃河下游河床,從此濟水消失了,但神廟還在向世人訴說著歷史之滄桑。 濟瀆廟曾是早期縣ZF辦公舊址 游玩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