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譯文: 如果能執守大道,天下百姓就會欣然而歸往。大家歸往而不互相妨害,天下就會和平而安寧。 音樂和美味佳肴這樣的東西,會使過往的行人止步,雖然對道的講述平淡無味,看也看不見,聽又聽不到,但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秋雨堂淺見: 老子斷言,為國者只要執守大道,天下百姓就會歸往。春秋時期,諸侯戰爭不斷,爭奪的無非就是地盤和人口。而那時的人口流動性很大,一個諸侯國如果政治混亂,徭役賦稅繁重,民不聊生,老百姓就會逃亡到別的國家去。相反,一個國家如果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就會向這個國家流動,出現“四方輻輳”的大好局面。人口和地盤是國力強弱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老子以此來告誡那些執掌國政者,只有堅守大道,按道的規律治國理政,才能讓天下百姓欣然歸往。 老子的治國之道就是按自然規律辦事,無為而治,不以繁瑣政令擾民,不以嚴刑峻法制民,“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使老百姓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生活,這樣才能使國家和平安寧。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儒家的得民心以“仁”,和老子的得民心以“道”,可謂是異曲同工,“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是自然之道。以“道”得天下治天下和以“仁”得天下治天下是老子和儒家為治理亂世開出的兩張藥方,其愿望是相同的,都是想讓老百姓過上太平日子,但遺憾的是,兩千多年來,能夠按照這兩張藥方治理國家的當政者還是太少了。 老子認為,大道是無聲無形的,不像音樂和美食一樣對人們產生誘惑。盡管人們不需要爭奪和占有大道,但是大道卻能使我們受用不盡。因此,得道之人從不對人們進行聲色誘惑,因為他們深知,聲色誘惑不能維持太長時間,一旦誘惑終結,就會人心離散,到時天下大亂就成必然之勢。所以,得道者以大道修身治國,人們自然會長久受益。 “道”不是物質性的,它是以虛空的狀態遍布上下左右四方。如果道真的有形態,那么它同萬物相比較就會現出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會有分別心,對相同的認同、提倡,對不同的排斥、反對,這樣就不可能使天下萬物都歸順于它。沒有好惡,對天下萬物就都沒有傷害。所以真正的有道之人對萬物一視同仁,對一切事情泰然處之。 “道”也是人生之本,堅守它,人生才有了牢固的基礎,才能進而得到功業、財富和幸福。違背做人之道,而想要平安富貴,是不可能實現的。歷史上無數人不擇手段地追求權力和富貴,到最后竹籃打水一場空,身敗名滅,就是因為放棄了“道”的緣故。 所以說,為人立世,以“道”為本,不可不慎。 文/靳義堂 2022.1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