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人物生平繼國敗吳吳越兩國國土相鄰且積怨已久,到公元前496年,勾踐繼位為越國君主,吳王闔廬趁此機會進攻越國。勾踐派出不畏死的勇士加以應對并取得勝利,闔廬也被射傷。不久,闔廬因傷去世,在其去世之前曾勸誡其子夫差不要忘了與越國之間的仇怨。[1] 戰敗入吳吳王夫差聽聞越國來犯,立即派兵迎戰,最終在夫椒(今無錫太湖馬山)打敗了越軍。戰敗之后,勾踐帶著剩余的五千殘兵退守于會稽山(位于今浙江省紹興市)上,并根據范蠡的建議,派大夫文種前去求和。但因伍子胥對夫差的勸諫,求和一時沒有成功。這使得勾踐認為求和難以實現,于是就準備與吳國決一死戰。文種此時提出建議,認為吳國的太宰伯嚭(pǐ)貪婪,可以通過賄賂他來幫助達到與吳國講和的目的。之后,文種的建議順利實現,越國成功與吳國講和。夫差也赦免了勾踐,并劃定錢塘江為吳越兩國的邊界,最后罷兵回國。[1][5][6] 在吳王夫差赦免勾踐之后,勾踐返回越國。在越國時,勾踐不忘屈辱,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到了越王勾踐五年(公元前492年)五月,勾踐讓文種代替他治理越國,自己與范蠡、柘(zhè)稽一同入吳為人質。等到了吳國,夫差命勾踐為其養馬,并將其囚禁在宮室之中。后來,在伯嚭的影響之下,夫差開始憐憫勾踐,并認為勾踐是真心歸順于他,于是決定將他們放回越國。[1][5][7] 忍辱興越勾踐從吳國回來之后,就準備對吳國施加報復。而大夫逢同認為當時不應整軍備戰,否則就會引起吳國的不安,此時應該與齊、晉、楚三國交好,聯絡這三國出兵攻伐吳國,等到吳國疲敝了,越國再去攻打它。逢同的建議得到了勾踐的認可,攻打吳國的計劃暫時被擱置。[1] 為了能使越國擁有復仇的條件,勾踐曾向大夫計倪請教。計倪對勾踐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是要發展農業生產,然后是挑選人才、發展商貿活動,最后是憑借國家權力控制谷物價格以達到“農末俱利”的效果。勾踐聽從了計倪的建議,使得越國成功在短時間內富強起來。除此之外,計倪還向勾踐建議,認為要想興旺越國,勾踐應當注重挑選、任用賢能。勾踐聽從計倪的建議,并推行仁政,使得越國萬眾一心,逐漸有了討伐吳國的條件。[8][9] 以計弱吳勾踐曾向文種詢問如何做才能成功討伐吳國,文種提供給勾踐九種不同的策略(也有說是伐吳七術)。其后,根據文種的策略,勾踐派人上山伐木做成欄桿并大加裝飾,然后親自敬獻給夫差。夫差對此感到很高興,即使有伍子胥的勸阻,依舊是欣然地接受了禮物。后來,勾踐又派文種將訓練過的美女送給夫差,伍子胥再次勸阻,但夫差再次選擇了接受。[10] 在正式攻打吳國之前,文種曾向勾踐獻計:讓勾踐去向夫差借糧食,如果上天拋棄了吳國,夫差就一定會答應。勾踐認可并踐行了文種的建議。而在吳國雖是有伍子胥的勸阻,但是吳王夫差依舊堅持將糧食借出,這使得勾踐暗自感到高興。[1][11][12] 平吳稱霸越王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夫差北上前往黃池(位于今河南省新鄉市)與各諸侯會盟,與其同行的還有吳國的精銳部隊。勾踐趁機發動了對吳國的征伐。而吳國因精銳部隊不在,難以抵擋。當夫差得知消息后,因正與諸侯會盟,不敢有所作為,直到黃池之會結束,夫差才派人送厚禮到越國以圖講和。而勾踐認為此時難以徹底滅掉吳國,就同意了講和。[1]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越國在勾踐的帶領下再次攻伐吳國。吳國軍隊難以抵抗,越軍大敗吳軍,吳王夫差也被圍困在姑蘇山(位于今江蘇省蘇州市)上。之后,夫差派大夫公孫雄袒露上身,跪地前行,向勾踐求和。勾踐于心不忍,想要答應,卻為范蠡所勸止。但勾踐還是憐憫夫差,想將其安置到甬東(位于今浙江省舟山市)并讓其統治一百戶人家,夫差謝絕并選擇了自殺。夫差死后,勾踐將其安葬并誅殺了伯嚭。至此,勾踐成功實現了復仇,吳國終為越國所滅。[1][5] 勾踐滅了吳國之后領兵北上,與齊、晉等國諸侯在徐州(位于今山東省)會盟。之后,勾踐還接受了周王賜予的伯爵稱號。等到勾踐返回江南,他主動把吳國之前占有的其它國家的土地歸還。此時的越國實力強大,勾踐號稱“霸王”。[1][4] 在勾踐返回的時候,范蠡曾勸說勾踐不要僭越稱王,但勾踐沒有接受建議,這促使范蠡選擇離開勾踐,前往別處。而在范蠡正式離開越國之后,又專門派人送信給文種,告訴他與勾踐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同享樂,勸他離去。而文種看過信之后,并沒有當即離去,只是稱病不再上朝。不久,越國朝中有人中傷文種,說他將會作亂。勾踐就順勢賜給文種寶劍,讓他自殺。[1][4] 遷都離世人物成就興越:勾踐繼位為越國君主之前,越國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勾踐繼位之后,積極采取措施以謀求發展,他在范蠡、文種等賢臣的幫助之下,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增加人口,使得越國得以在較短時間內強大起來。在越國覆滅吳國之后,勾踐又將國都遷至瑯琊,使得越國從此稱霸中原,越國的發展由此達到頂峰。[13][14] 滅吳:吳越兩國在勾踐即位之前便素有仇怨,等到勾踐剛即位之時,吳國便趁機來攻,但為勾踐所敗。后來,勾踐雖然也曾一度敗于吳國,但是又在范蠡、文種等賢臣的幫助之下成功實現了復仇,于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將吳國覆滅。[1][14] 人物關系父親:允常 兒子:鹿郢 女兒:越姬 人物評價歷史上針對勾踐的評價大多都是正面的。陳橋驛先生曾有言,中國古籍中記載越國歷史的,主要有《國語》《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四種。[17]其中,司馬遷在《史記》中直稱勾踐之“賢”,認為他有“禹之遺烈”。[1]在《越絕書》中,有著對勾踐直接的贊美,如:“勾踐之時,天子微弱,諸侯皆叛。于是勾踐抑強扶弱,絕惡反之于善。”[18]《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通過文字敘述,構建了一個光輝正面的的勾踐形象。[19] 除了以上幾部史籍,在其它的很多史籍中,也是可以發現對勾踐的積極的評價。《墨子》中將勾踐與晉文公、齊桓公并列而稱之為“賢君”:“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丑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20]《呂氏春秋》與《墨子》相似,將勾踐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并列而給予認可。[21]劉向在《新序》中更是將勾踐比于“圣王”:“越王勾踐學范蠡大夫種,此皆圣王之所學也。”[22] 在后世的很多文學作品中,也是表達了對勾踐的贊許,為世人展現了一個個正面的勾踐形象。有如唐朝詩人胡曾,就在其詩《會稽山》中將勾踐與夫差對比,進而表達了對勾踐的認可:“越王兵敗已山棲,豈望全生出會稽。何事夫差無遠慮,更開羅網放鯨鯢。”[23] 對于勾踐,負面評價少有,但是依然存在,如幫助越國打敗吳國的重要功臣范蠡,評價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1]在唐宋詩歌中,也有著或直接、或間接地貶斥勾踐利用西施迷惑夫差、利用陰謀之術的卑劣以及貪財好色的性格弱點,如釋智圓的《雪西施》。到了明清,在有如《浣紗記》《東周列國志》一類的戲曲、小說中,勾踐以一種軟弱無能、貪財好色的形象被展現出來。[24] 人物爭議勾踐稱謂司馬貞《索隱》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引古本《竹書紀年》曰:“晉出公十年十一月,於粵子句踐卒,是為菼執。”關于其中所記載的“勾踐”“菼執”這兩個名稱,顧頡剛先生認為前者是“生時之名”,后者是“死后之謚”;陳夢家先生與顧頡剛先生類似,認為前者是“死稱”,后者是“生稱”。張志鵬在其博士論文中認可了前兩位先生關于“菼執”的說法,而關于“勾踐”,張志鵬則是表明“勾踐”應該是號。[25] 遷都時間越國滅吳之后遷都的事實雖大致獲得肯定,但是關于遷都的時間卻多有爭議。《竹書紀年》、清人顧棟高的《春秋大事表》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越國遷都是在越王勾踐二十九年(公元前468年),《吳越春秋》《大清一統志》中記載遷都是在越王勾踐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在當代學者中,王國維先生、陳夢家先生認為遷都是在越王勾踐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蒙文通先生、呂思勉先生認為遷都是在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錢穆先生認為遷都是在越王勾踐二十九年(公元前468年)。后來的學者如辛德勇、陳橋驛,多是與錢穆先生一致,認為遷都是在越王勾踐二十九年(公元前468年)。[26] 人物趣聞十年生聚出自于《左傳·哀公元年》。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越國在戰敗于吳國之后,越王勾踐派人向吳王夫差求和。吳國大夫伍子胥想要勸阻吳王夫差,讓他不要答應勾踐的求和,但沒有成功。在那之后,伍子胥曾對人說,越國將會在勾踐的領導之下,上下同心,發憤圖強,最終戰勝吳國。[27] 臥薪嘗膽出自于《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踐主動發起對吳國的進攻,但是遭遇失敗,直到在與吳國講和之后,勾踐才得以返回越國。而在回到越國之后,勾踐通過睡在柴草上、舔苦膽的方式來警醒自己不要忘記曾受過的恥辱。[1] 勾踐拜蛙出自于《吳越春秋》。 勾踐在一次率軍進攻吳國之前擔心士兵不能聽從命令,認為士兵們還沒有拼死戰斗的決心。于是在路上見到一只青蛙鼓著腹部發怒且有戰斗的氣概時,就扶著車廂前的橫木對之表示敬意。勾踐的士兵對此感到困惑,勾踐就順勢解釋說:“我盼望士兵們發怒動氣已經很久了,卻還沒有稱我心意的人。如今這青蛙只是無知的小動物,但遇見仇敵竟然有一身怒氣,所以我扶在橫木上向它表示敬意。”士兵們聽說此話,都是誓死報效勾踐,表示愿意為其獻出自己的生命。[4] 簞醪勞師在勾踐率軍伐吳以復仇之時,有越國父老送酒以餞行。勾踐為了激勵士兵,就開了一場誓師大會,并將越國父老送來的酒倒入河中,然后讓士兵一同飲用摻有美酒的河中之水。其后,士兵們都是大受鼓舞,最終成功打敗了吳國。[28] 鳥盡弓藏鳥盡弓藏,與之相類似的還有“兔死狗烹”,兩者同出于《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在范蠡等一眾功臣的幫助之下成功地滅掉了吳國。此時,范蠡意識到與勾踐只能同患難而不能共享福,勾踐很可能因為越國已經強大起來,不再需要他們而將他們拋棄。于是范蠡就主動選擇離開并寫信勸說同為功臣的文種像他一樣離開。[1] 相關文物越王臺,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府山東南麓,相傳是后人為紀念勾踐所建,于《越絕書》中已有相關記載:“越王臺規模宏大,周六百二十步,柱長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宮有百戶,高丈二尺五寸。”抗戰時期曾被日軍飛機炸毀,1981年被重新修建。[29] 越王勾踐劍,中國一級文物,被譽為“天下第一劍”,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現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劍長55.6厘米,寬5厘米,劍格正反面均有美麗紋飾。劍身正面靠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 自作用劍”,其中“鳩淺”經考證就是勾踐。[30] 影視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