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革命道路上,有這樣一個人,他與毛主席是同鄉,更是毛主席無比倚重和信賴的助手,在爭取山大王袁文才、王佐;和朱德與毛主席會師,這兩件奠定毛主席偉業根基的大事中,他都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這個人就是被毛主席稱為革命的長工的何長工。但令很多人都沒想到的是,在張國燾事件之后,何長工自此消逝在了主視野之內。那么,何長工是誰?他又因何消逝在主視野之內的呢?后來的他又怎樣了?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何長工沉寂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這之前希望您能動動手指頭,點贊加關注給我一個支持。 何長工這位井岡山時期的風云人物,和毛主席一樣是一名知識分子。1900年出生在湖南華容縣一個農村家庭,那時候的他還叫做何坤,與毛主席算是老鄉。何長工比很多人都要幸運,擁有讀書學習的機會。并且在后來進入湖南省立長沙甲種工業學校。 1918年剛畢業的何長工和同學一起來到了北京,他的人生也由此發生了變化。用他的話來說,從湖南到北京,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何長工也積極參與其中,在同年底,他又和周總理等2000多名青年學子,前往法國勤工儉學。期間接觸到進步思想,與我黨許多人士接觸,他選擇了加入我黨,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自此開始了他的革命道路。 回國之后,他見到了久聞大名的毛主席,主席也夸贊他是我黨稀缺的人才,并鼓勵他回老家建立組織,發展我黨力量。何長工大受鼓舞,于是,他在老家開始積極建立黨團組織,辦教育創建了新華中學,開展農民運動,還建立起了一支農民自衛軍,對一些為富不仁的土豪官紳加以整頓,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歡迎,何長工在家鄉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然而,這些在老百姓眼中的好事,卻令當地富紳非常不滿,他們企圖除掉何長工,甚至到了湖南軍閥許克祥,都發出了懸賞捉拿他的地步,同時還發動了馬日事變。一時間,何長工處境危險,沒有立足之地的他,只好帶領部隊前往湖北尋找組織。 而從這之后,何長工也開啟了他一生中最輝煌光彩的時期。 1927年,何長工和時任華容縣委組織部長的蔡協民,來到武漢找到毛主席。主席告訴他們:將來革命需要力量,你們需要鍛煉深造。但現在,反動派對何坤已經了解,需要改名字好繼續接下來的工作。 主席又說:先前,何坤在長辛店做過工,就叫何長工吧。意為為中國革命和人們扛一輩子長工。從此以后,何坤就一直使用毛主席給他起的這個名字。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我國第一面工農革命軍軍旗的設計者之一,就有何長工。1927年9月,何長工參加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當時我軍還沒有軍旗。何長工就與楊立三(共產黨員,也參加了秋收起義,當時任職師部副官)共同設計了我黨第一面軍旗,其中鐮刀和錘頭的組合,更是我黨的象征和標志。自此我國第一面工農革命軍的軍旗誕生了。 不僅如此,何長工還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者之一。1927年,毛主席率領隊伍決定在井岡山落腳,但那時候井岡山還被山大王袁文才、王佐占據著。他們二人各有百號人的隊伍以及幾十條槍支,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若是能說服他們,加入我方隊伍,那勢必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1928年1月,毛主席決定派何長工去王佐部隊當聯絡員,囑托他如果能盡快把王佐爭取過來,我們革命軍就有了立足點。之后,毛主席又語重心長地說,這次派你一個人前往,困難肯定會很多,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啊!希望你先去做他的長工,之后再做他的黨代表。 于是,何長工獨自來到了王佐的部隊,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他還從部隊里指派干部,到王佐部隊做政治軍事工作。最開始王佐的戒備心非常強,經常秘密開會,并且派人時刻監視著何長工的行動。 對此,何長工遵照主席不緊不慢地指示,另辟蹊徑將王佐的家屬和親信作為突破口,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啟發他們的革命覺悟。而對王佐,則是送些槍支子彈,漸漸地,王佐打消了疑慮,開始向我軍靠攏。 并在我軍的幫助下,消滅了宿敵、反動武裝尹道一勢力,并將尹道一這個地頭蛇給活捉了。見到尹道一的王佐,由衷地伸出了大拇指,贊嘆共產黨有辦法,佩服毛主席的軍事才能。不久之后,他便自愿加入我黨,后來袁文才也歸順我黨,兩人的部隊都正式升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而何長工,在這次戰斗中更是功不可沒。 在井岡山時期,何長工還是朱德與毛主席會師的關鍵人物。跟隨毛主席上井岡山之后,一天晚上,毛主席與何長工談話,主席指著地圖上的井岡山告訴他:長工,現在我們要在這里落腳,一切才剛剛開始,今后的路還長,但如果要快速壯大我黨的力量,必須和黨組織取得聯系才行。現在派你到長沙,聯系湖南省委,并想辦法找到南昌起義的部隊,你能做到嗎? 可以看出,這時候毛主席對他非常信任和倚重,同時,這也給了何長工極大的鼓舞和力量,他讓毛主席放心,他一定想方設法完成任務。 但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正在到處打擊我黨力量,經過商議,何長工喬裝打扮成一個逃兵出山,他身穿一身破舊的衣服,背著背簍,穿著一雙舊草鞋。剛走到湖南沔都時,果然遇到了民團哨兵。 而何長工這樣一身打扮,以及十分相像的偽裝,哨兵對他逃兵的說辭并沒有起疑,而且還得到了民團開具的路條。拿著護身符,何長工一路暢通地到達長沙,并快速通過黨組織找到了省委,成功取得聯系。完成了主席交代他的第一項任務。 當時,湖南一帶不太平,朱德所處的廣州同樣如此。廣州暴動失敗之后,反動軍閥開始到處抓人。對于何長工來說,又是一次艱巨的任務。 何長工輾轉經過武漢、香港,終于來到廣州。從同學那里他得知了朱德所在的位置。為了能順利找到朱德,何長工再次故技重施,喬裝打扮成華僑,裝成財大氣粗的官家子弟,順利通過了崗哨。 但就在快要到達朱德的防區時,他還是被抓了起來,押往了朱德的司令部。在進門時,何長工卻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了曾一起工作過的同鄉蔡協民。于是趕緊喊蔡協民,對方也認出了他,趕緊給他松綁,并解釋道:老何,委屈你了,我們寄人籬下過日子,不得不防啊。 何長工自然理解,之后在蔡協民的幫助下,何長工終于見到了朱德、陳毅。見到久聞大名的兩人,何長工有些激動,他趕忙將毛主席交代的事情告訴兩人。 只是,此時朱德的心情卻并不像何長工那樣,因為第一眼看到何長工,見他一身假洋鬼子的打扮,心里有些懷疑他的身份。好在在何長工將井岡山的情況介紹了一遍后,朱德才放下戒備心理,相信了他。 1928年4月28日,朱德和陳毅領導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在何長工率部的接應下,來到了寧岡。從朱德的部隊中回來之后,何長工的腳步并沒有停下來,他又開始著手準備兩軍會師的事務。 當時,毛主席和朱德這兩位中國革命道路上的大人物,雖然神交了多年,但還未曾見過面。所以,當何長工向毛主席匯報了朱德部隊已經駐扎龍江書院的消息后,毛主席就急匆匆地趕到這里。 何長工便代為引薦,而終于見面的他們都十分激動,緊緊地握住彼此的手。也是從這里開始毛主席和朱德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也就此成立。 后來,何長工還將彭老總帶領的紅五軍迎接上了井岡山,隨著這些早期我黨人員到達此地,井岡山的勢力也日漸擴大。可以說,何長工也是中央蘇區的創始人之一。他憑借自身的優秀和工作能力,深得毛主席的賞識,成為了那時期毛主席身邊的紅人。 在后來的一段時間里,他不懼地勢危險,帶領戰士與敵軍展開激戰,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用綁腿從懸崖峭壁下脫險,但也留下了終生殘疾。 在攻打長沙時,匪軍扣押何家三十多口人,脅迫何長工投降,何長工強忍心中的悲痛,堅決不投降,敵軍殘忍將他們全部殺害。可以說,何長工為我國的革命事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在紅一、三軍團合并成立紅一方面軍之后,何長工當選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委員,成為與彭老總、陳毅、林總等并列的紅軍主力將領。可見其地位之高。 然而,在1935年張國燾事件之后,他卻突然間消失在主視野之內,這期間他究竟做了什么?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懋功會師之后,在得知毛主席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的情況時,張國燾開始自視甚高,態度傲慢。在規劃之后的道路時,張國燾堅持南下,這與黨組織原本定的北上計劃相悖。 最終,部隊被分為左右兩路軍,毛主席等人領導右路軍,遵循黨組織的決定北上。當時,何長工的紅九兵團在這之前,已經被改編為32軍,歸屬張國燾的左路軍,參加了這之前的長征。 在面對毛主席與張國燾的意見分歧時,他卻出人意料地站在了對立面,堅決維護張國燾的南下路線,還在會議上跟著張國燾高喊口號。在出發途中,遭遇水深的河流攔截時,張國燾私自決定南下,并在這里企圖自立門戶。而這樣一來,何長工作為常年跟隨毛主席的人,如果此時他不做出選擇,很有可能會被第一個罷免職務,為了自保他再次選擇支持張國燾。 曾經受毛主席無比信任的何長工,卻在這時候做出這樣的事情。作為曾是毛主席一手栽培起來的人才,在這種關鍵時刻,卻拎不清是非,讓毛主席失望至極。 后來,何長工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且這件事一直影響他終身,在他的回憶錄中,何長工也表示對此事后悔不已,直到晚年,他都在不斷地反思這件事。 而這也是為什么,他此后消失在了主視野之內。那之后,他被安排到了后方的軍事教育上,遠離了核心權力。不過,他也十分本分地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又被任命為重工業部副部長兼航空工業局局長。為我國的航空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而他也從不涉足爭權奪勢,更不會憑借自己的資歷擺架子。在召開全國七大會議之際,何長工的名字曾兩次出現在名單上,但是都被劃去,連參加預選的權利都沒有。有人曾問他,按照他的資歷,在高層工作完全沒有問題,為什么現在連這樣一個位置都沒有呢?對此,何長工只是笑笑說道,毛主席曾跟我說過,中央委員會不是同鄉會。 1955年,開國授勛的名單上也沒有他的名字,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他已經不在軍隊任職,而規定是離開部隊的不列入授銜名單。所以才沒有他的名字。 不過,這些何長工并不在乎,因為他始終記得毛主席曾說,要為國家為革命扛一輩子長工。而如今他正在這樣做。 1987年12月29日,歷經磨難,不改初心,為人民扛了一輩子長工的何長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7歲。 在特定的時期,他做出過錯誤的選擇,在為革命事業、為建立新中國的這條道路上,他的貢獻也不可埋沒。 |
|
來自: 蘭溪歌 > 《98.石門云亭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