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中央紅軍翻越夾金山,此時前來迎接中央紅軍的,是紅四方面軍30軍政委李先念率領的部隊,毛主席,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與李先念的見面,實際上也是代表了兩軍的正式會師。 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對于低谷中的中國革命來說,無異于一個強心劑,因為“眾人拾柴火焰高”,紅軍擴大了,那么對于革命而言,絕對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的事。 可是讓許多人都沒想到的是,兩軍會師不久,張國燾就鬧出了幺蛾子。 ![]() 張國燾與毛主席都是參加過黨的一大的人,30年代初期,張國燾被派到鄂豫皖蘇區工作,從此,他成為了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 兩軍會師時,紅四方面軍兵強馬壯,有八萬余人,而中央紅軍僅有萬余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國燾產生了軍閥思想,他認為誰的兵多,誰就應該領導紅軍。 為此,張國燾與黨中央將關系鬧得很僵,對于張國燾的想法,毛主席以大局為重,多次讓步,但是張國燾貪得無厭,無奈之下,毛主席最終被迫與紅四方面軍“草地分兵” 張國燾的步步緊逼,讓毛主席尤為鬧心,可是讓毛主席沒想到的是,就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一位愛將的站隊,更是讓他感到寒心。 ![]() 毛主席的這位愛將,就是何長工。 何長工與毛主席的關系到底是怎樣呢?其實用一件事就足以說明,何長工其實原名叫何坤,給他改名的人,是毛主席。 毛主席之所以給何坤改名為何長工,是希望他為中國革命、中國人民打一輩子長工。 對于何長工,毛主席十分倚重和信任,可是最終讓毛主席沒想到的是,何長工卻是做出了讓他如此失望的事。 何長工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 何長工是湖南華容人,說起來他與毛主席還算是老鄉,與毛主席相識,是在1918年,當時何長工在北京長辛店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法語,預備前往法國留學。 后來也是在法國,何長工加入了黨組織,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3年,23歲的何長工返回國內,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做地下工作,大革命失敗后,何長工遭到了通緝,為此,他從湖南來到了武漢,并在這里見到了毛主席。 ![]() 也是在這個時期,毛主席為何長工取了新名字,同年9月,何長工參加了由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起義中,何長工為革命做出了一個特殊的貢獻。 南昌起義時,我黨打的還是國民革命軍的旗子,此時我黨已經與國民黨決裂,毛主席認為,我們不應該再打國民革命軍的旗子,否則老百姓認不出我們,因此,毛主席覺得我們應該有屬于自己的旗子。 在毛主席的建議下,何長工聯合幾人開始了努力。 最終,他們設計出了我軍的第一面軍旗,秋收起義時,我軍打的就是這面旗子,別看這旗子事小,但是意義重大, 而對于何長工來說,也是在這一件事后,他徹底的走進了毛主席的視野。 ![]() 紅軍上了井岡山后,何長工主要是做了兩件事,第一,他促成了“朱毛會師”,第二,他改造了王佐部隊。 南昌起義后,由于敵人的圍追堵截,部隊損失很大,再加上有人離開部隊,因而數萬人的部隊很快縮減到幾千人,除此之外,起義的主要領導人葉挺,周恩來等人都相繼離開,一時間,隊伍士氣很低落,大有散伙之意。 關鍵時刻,朱德站了出來,他鼓勵大家雖然起義失敗了,但是這是黎明前的黑暗,堅持下去,總會有希望。 朱德一番話給了很多人鼓勵,這也是后來朱德之所以被稱為全軍總司令的重要原因,關鍵時刻,是他保留了革命火種。 ![]() 由此,朱德就率領這不到一千人四處打游擊戰,堅持革命,毛主席對這支隊伍十分上心,他也一直有個期望,就是將這支隊伍帶到井岡山,兩軍會師,部隊一定更強大,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些人也都是經過考驗留下的,他們的價值更高,能力更強。 秋收起義隊伍在井岡山稍作穩定后,毛主席開始進行此事的規劃,他找來了何長工,明確告訴他,希望由他代表自己去找南昌起義隊伍,說服他們來井岡山,一起擴大革命力量。 將這么重要的一件事交給何長工去做,可見毛主席對何長工是絕對信任的。 何長工自然也知道他這一點,他感動的向毛主席做了保證,說無論如何,也一定完成任務。 次日,何長工踏上了漫漫尋找南昌起義隊伍的路。 ![]() 何長工為人機智,剛下山就遇到了敵人的盤查,不過他并不慌張,很快就脫身而出, 之后何長工先到長沙,后來又去了香港,廣州等地,最終于韶關找到了朱德。 對于何長工的到來朱德很高興,當何長工將自己的來意說出后,朱德當即表示同意。 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答案,何長工沒有停留,隨即又踏上了返程的路。 到了井岡山后,何長工將自己的所作所為以及朱德的態度和答案都告訴給了毛主席,毛主席聽后非常高興。 接著,毛主席又交給了何長工一個重要的任務,去改造王佐,袁文才部隊。 ![]() 王佐,袁文才兩人是綠林好漢一般的人物,在毛主席率部來井岡山前,他們就已經在井岡山“占山為王”,后來,在毛主席的努力下,兩人同意毛主席率部上井岡山,不過,這時的他們雖然將隊伍并入到了紅軍中,但是他們內心還是對革命有一定的想法。 毛主席交給何長工的任務就是,他要何長工徹底的改造這支隊伍,讓他們對革命充滿信心。 何長工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而且還曾留學法國,因而這件事對他來說,并不算是一件難事,因而在短短的時間內,何長工就勝利的完成了任務,完全將王佐,袁文才的部隊改造了紅軍。 對于何長工的表現,毛主席非常欣慰,隨后,他多次對何長工委以重任。 ![]() 1933年,何長工擔任紅軍學校兼政委,在此期間,他為我黨的革命事業培養了不少的人才,遵義會議后,何長工繼續被毛主席重用,擔任了紅9軍團政委。 也是在這個時候,何長工經歷了自己人生最為難忘的一個歷史關鍵時刻。 正如文章開頭所言,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張國燾欲望急速增長,他想要獲取更高的權力,因此刻意與黨中央提出的“北上”方針作斗爭,堅持南下。 在關于“北上南下”這個選擇上,何長工支持了張國燾,他的這一選擇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 后來,何長工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在自己的《回憶錄》寫道:“最主要的是我要從主觀上認識這些問題,跟隨張國燾南下,犯了執行張國燾路線的錯誤。” 張國燾在毛主席最需要支持的時候,選擇了張國燾,這一件事注定也不會讓何長工與毛主席的關系再像之前一樣親密。 何長工自然也知道原因,他后悔也沒有用了。 此后,何長工歷任兩延河防司令員兼政委,“抗大”總校教育長、副校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何長工來到東北,干起了軍工事業,這一干,就是大半輩子。 ![]() 新中國成立后,何長工逐漸的銷聲匿跡,許多人都對他不甚了解,不過,毛主席并未責怪他,不僅如此,毛主席還曾點名要何長工去蘇聯與蘇方談判軍工產業,1955年授銜時,由于何長工已經在地方任職,因而也沒有參加授銜。 直到1980年,80歲的何長工當選為了全國政協副主席,這一年,他終成副國級。 任時光匆匆流去,也許歷史總不會忘記,在改變中國革命的“朱毛會師”一事上,何長工立下了千古功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