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某,女,3歲,2023年3月22日就診。其母告知患兒每次感冒則哮喘,久治不愈。近日又感冒,出現哮喘伴有咳嗽,詢問頭頂易汗出,長期手足發涼,冬天尤甚,觸摸皮膚濕潤,大便臭粘。形體中等,精神一般,舌紅苔黃薄膩有紅點,脈弦數。 北柴胡12g 黃芩3g 炙甘草6g 桂枝10g 白芍12g 厚樸15g 茯苓15g 紫蘇葉8g 枳實8g 大黃2g 大棗12g 生姜15g 半夏15g,3付。 2023年3月28日二診,其母告知服藥后已經無哮喘發作,咳嗽明顯減輕,偶爾咳嗽無痰,大便已經不粘馬桶,但仍然手足較涼。 繼續原方三付,并囑咳嗽緩解之后繼續服藥一段時間,待手足轉暖之后可避免以后哮喘發作。 處方講解:本醫案患兒年齡小,無法準確問診,但據家長自述頭頂易汗出,故判斷病位在少陽,選方柴胡劑。因《傷寒論》曰: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從此條文可推知肝膽郁熱上焦,可以導致頭汗出;且經常感冒、皮膚濕潤,故知太陽表虛,為桂枝湯證,兩者合方柴胡桂枝湯。咳嗽、苔薄膩,痰濕內阻,選方半夏厚樸湯;大便臭粘,陽明濕熱,加枳實大黃通腑瀉熱。 患兒手足經常發涼,經常感冒,素體虛弱,故需要堅持服藥,手足溫暖之后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楊小鋒,甘肅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從醫21年,運用《傷寒論》經方治愈多例教科書認為無法逆轉的疾病,取得良好效果,從而改變觀念脫離體制從事中醫、推廣中醫。歡迎廣大經方愛好者互相交流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