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為百病之源,濕氣在人體聚集后,在外表現為油光滿面、痘瘡滿身、四肢浮腫、體型肥胖等等;在內傷害五臟六腑,引發各種疾病,包括腎臟疾病、脾胃疾病、婦科疾病、肝膽疾病、代謝疾病、結節包塊等等。 ![]() 祛濕為何總無效?隨著養生意識的提高,大家也都對濕氣避之不及,發現自身濕氣重,都會積極調理。但很多患者卻跟我反饋,健脾祛濕的藥用了不少,參苓白術散有人甚至吃了小半年,都沒見自己體內濕氣少,是什么原因呢? ![]() 因為大家都步入了一個誤區,認為濕氣重,就是脾虛,于是瘋狂調脾。殊不知,祛濕不溫陽,祛濕不調腎,濕氣是永遠除不完的。 中醫認為“水之制在于脾,水之主在于腎”,就是說脾是負責生成和運化水液的,腎是負責主宰和調控水液的。所以想要去除體內濕氣,只調脾,不調腎,體內多余的水液沒有合適的出路,自然不會有好的效果。 ![]() 張仲景千古祛濕名方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千古祛濕名方,叫作真武湯,出自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上能助脾陽,以減少水濕的生成,斷絕濕氣產生的根源;下能溫腎陽,以氣化和小便的方式,幫助排出體內多余水濕,避免濕聚痰生。 真武湯組方:炮附子、生姜、茯苓、白芍、白術。 ![]() 真武湯方解方中炮附子,既能助脾陽以斷濕氣之源,又能溫腎陽以除體內多余濕氣。脾腎兩陽同補,讓體內的“陽光”更加充足,把水濕蒸騰氣化,上升于肺輸布給全身吸收利用,下降于膀胱使小便通暢水濕排出。總之,炮附子能蒸干身體內角角落落的濕氣。 ![]() 方中茯苓利水滲濕,可以通過健脾,將體內多余水濕從下焦小便排出。方中白術燥濕化痰,可以通過燥脾,將體內多余水濕氣化后,從上焦肺和下焦腎排出。兩者通過斷痰之源來消除體內水濕。 ![]() 方中生姜,宣肺暖胃,既能通過宣肺,讓腎臟氣化之濕,被人體吸收利用,或被皮膚口鼻排出體外;又能助術、苓健脾,讓體內濕氣從上下兩焦排出體外。生姜通過溫陽化氣來消除體內水濕。 ![]() 方中白芍,酸甘化陰。由于精血同源,所以白芍可以通過補肝血來滋腎精,以防附子燥熱傷陰。另外,由于肝主疏泄與腎主閉藏的功效相反相成,所以方中用白芍,通過養肝來調腎,達到共同調節體內水液的目的,使體內水液代謝恢復正常,避免水濕停聚為禍。 ![]() 一個千古祛濕名方,僅用五味藥,就通調了人體內負責水液代謝的所有器官——脾、腎、肝、肺。使水液生成有節制,排泄有出路。并且方中還加入了溫陽之藥,負責蒸干體內已經停聚的濕氣。 ![]() 真武湯祛濕功效為何如此好?這個方子,不管是從濕氣的源頭、還是從濕氣的存量、還是從濕氣的出路,統統都給兼顧了。所以才能讓體內的濕氣沒有躲避之處,老老實實地離開人體。仲景之所以被稱為醫圣,一個真武湯就足以讓人臣服。 ![]() 真武湯適應癥我是中醫陳玉龍,真武湯祛濕效果雖然很好,但僅適用于陽虛水泛之癥,如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心悸不寧、頭暈目眩、四肢沉痛浮腫、腹痛泄瀉、咳喘嘔逆諸癥。 ![]() 真武湯與附子湯區別這個方子與附子湯近似,都是主治腎陽虛水泛之癥,但附子湯重用附、術,并伍以人參,重在溫補脾陽而祛寒濕;真武湯附、術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溫補腎陽而散水氣。兩者僅差一味藥,功效和主治方向就有偏差,所以臨床使用,一定要在專業醫師辨證指導,加減化裁后,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