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傳統醫學與運動康復研究所 2023-03-24 19:42 發表于廣東 古有武林“十八般武藝” 現有杏林“十八般武藝” 來看看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傳統醫學科 十八種傳統療法技術 讓大家更加全面精細的認識和了解 日常診療方法 讓身體更健康 筋病調治術是以流傳于民間的傳統分筋、撥筋、拉筋等手法結合中醫理論和現代康復知識融合而成,即注重整體亦兼顧局部。該療法廣泛應用于各種急性運動損傷、勞損性頸肩腰腿痛和其它肌源性疾病。米酒,是糧食的精華,水中能量,取酒性助行氣血而補虛,益人而不傷正!竹罐,源于竹子,乃有靈氣之物,汲取天地自然之精華,富有生命力,用于人體肌膚之上,有精氣的互通,精神的交流,有天人合一的巧妙寓意在其中。本療法使用竹罐替代我們常見的玻璃罐,酒為五谷之精,使用竹罐的節節升的特性和酒的溫補特性,在拔罐的同時通過皮膚毛孔達到一定的溫補作用。本療法對于驅風散寒、溫經通絡、祛濕散淤有著明顯的療效。溫針灸治療,將艾灸與針刺進行結合,進而對機體氣血功能進行調節,有祛濕散寒、溫經通絡、活血行氣、消腫散結、發揮干預疾病,治療疾病的目的。中藥粉封包療法是選用具有活血逐瘀、 溫經止血、通絡止痛、散寒通痹的藥物成分,將治療包中的中藥熱化敷貼在皮膚上,透過皮膚,作用于患病部位,發揮活血化瘀、疏通通絡、祛風除濕、消腫止痛、強筋壯骨、行氣止痛等作用。動氣平衡灸法是重新調節人體因為氣血分布不均而出現的上熱下寒、內熱外寒的失調病態,讓人體的氣血均勻分布于五臟六腑、軀干四肢,以達到通身舒暢。麥粒灸是一種直接灸的方法,用麥粒樣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皮膚上施灸以防治疾病,由于容易留疤甚至化膿,所以也稱之為“瘢痕灸”,“化膿灸”。麥粒灸的特點是煙霧小,刺激量安全可控,灼熱、灼痛感穿透性明顯。應用范圍廣泛,尤其對風寒濕痹、寒痰喘咳、以及臟腑虛寒、元陽虛損引起的各種病癥療效較好,在臨床中備受推崇。精灸技術具有“艾小、壯少、煙少、時少、力強、效佳”的特點,對各種急性、慢性痛證及失眠、抑郁、焦慮等情志障礙性疾病的治療有一定優勢,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嶺南火針,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將特殊針具燒紅,迅速刺入人體局部或穴位并迅速退出以治療疾病的中醫外治技法。嶺南火針具有“溫”、“通”、“補”、“清”、“消”等治療作用,臨床上對于各種嶺南地區的疑難雜癥療效尤為明顯,如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麥粒腫、耳鳴耳聾、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產后抑郁等。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人體諸陽,任脈為陰脈之海,總督人體之陰。任督灸是運用經絡、 艾灸的綜合作用,充分發揮溫腎壯陽、行氣破瘀、拔毒散結、祛寒利濕、通督止痛的功效。操作是在督脈的脊柱段上和任脈的腹部施以“隔姜灸”,是在中醫古老的療法“鋪灸”的基礎上經過改良而來 的技術。是以中醫辨證論治思想為核心,以人體基礎解剖結構為基礎的一種中醫推拿特色療法。平衡松解術重視整體觀,注重從中醫經絡辨證、中醫臟腑辨證、現代醫學解剖結構等角度綜合評估,旨在調理患者的陰陽平衡,以達到“陰平陽秘,其病自消”的目的。 對于急性咽喉炎、頸椎病、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便秘、痛經、產后溢/缺乳等疾病有較好的療效。本療法通過特定手法和相關傳統治法,對頭部的筋膜進行松解,梳理相關經絡,改善氣血平衡,調節顱內壓力,調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度,以達到安神助眠,改善睡眠等療效。將特定配方打粉后,通過足浴達到舒筋活絡、止痛、促進氣血運行,消除體內瘀血、疏散風寒的功效,對睡眠障礙、行血補氣、軀體乏累、風寒感冒、寧心安神等病癥有一定作用。使用療法通過臟腑、經絡和穴位之間的聯系,激發穴位、經絡的調節作用,改變患兒的系統內能,使其臟腑功能得到調整,進而發揮治療和保健作用。 療法對常見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疾病有良好的臨床療效。此外,對小兒某些慢性疾病及疑難病癥也具有獨到的效果。穴位埋線療法是針刺的延伸和發展,持久的刺激作用可調節全身的機能狀態,通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協調臟腑、平衡陰陽、補虛瀉實、扶正祛邪等,從而治療各種疼痛、內科雜病以及外感疾病。穴位埋線還可以起到減重的效果。 皮內針屬于淺刺法,此法通過以特制的短小針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內或皮下減少反復針刺,通過長時間刺激腧穴,起到調節經絡、臟腑的機能,起到調節陰陽平衡,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是以中醫思想為主要指導理論,通過調氣運血推拿手法調整臟腑氣血平衡,改善臟腑壓力,改善腹壓。達到改善內分泌紊亂、消化不良、改善睡眠、行氣祛濕等療效。 本療法有宣通氣血,發汗解表,疏筋活絡,調理脾胃等功能,本療法首先是作用于神經系統,借助神經末梢的傳導以加強人體的防御機能,其次作用于循環系統,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環增強;淋巴液的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旺盛,本療法還具有明顯的退熱鎮痛作用。依靠特定手法使深層肌肉組織、筋絡骨骼重新整理、修正、加固,從而可以改善 高低肩、翼狀肩胛、含胸駝背、脊柱側彎、骨盆問題、真假髖,大小 臀,功能性長短腿,腿形調整等問題。 隔鹽灸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是指用純凈干燥的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的方法,因本法只用于臍部,故又稱神闕灸。 隔鹽灸可以健脾和胃、生清降濁、通調三焦、利水消腫、調理沖任、溫補下元。通經活絡、行氣止痛、斂汗固表、澀精補虛、防病駐顏、養生延年。羊城好醫生,傳統醫學科負責人,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首批名中醫師承項目繼承人,廣東省自然醫學會膏方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18年,擅長中醫體質辨證,運用中醫藥調理臟腑氣機,從“肝腎脾”三臟一體論治調經治帶,并通過針藥結合治療等傳統療法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改善生殖系統功能。 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7項;主編和副主編專著3部;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SCI論文2篇。 主治中醫師,針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擅長運用溫針灸、穴位埋線、普通針刺、腹針、皮內針、灸法等多種針灸療法調經促排助孕,尤其對薄型子宮內膜、子宮內膜炎、宮腔粘連、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綜合征、排卵障礙、反復流產等疾病調理頗有經驗。同時擅長傳統小兒推拿手法治療兒科常見病。
|